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 >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 ...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 (双选,2分)。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  b.气温年较差大  c.降水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
(2)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1分)。
(3)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填图中代号)。①工程所在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6分)。
(4)分别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比较分析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4分)
答案

(1)c d 
(2)风力作用
(3)③ ⑤ 土地荒漠化
(4)①地势平坦,降水稀少;④地形起伏较大,水热较充足。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题,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中a不属于共同原因,b不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第(2)题,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区界线以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我国西部由于气候相对干旱,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
第(3)题,根据图中生态安全战略工程的位置分布,对减轻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灾害都有重要意义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是③和⑤,①工程所在区域降水较少,是我国土地荒漠化最严重地区。
第(4)题,①、④建设防护林的条件分别表现为①处气候较干旱,地形起伏相对较小(植树造林防治荒漠化),④处地形起伏较大,降水较充足(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与我国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我国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核心考点
试题【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 】;主要考察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下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图中序号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地表起伏大,②地表侵蚀,③植被覆盖差
B.①植被覆盖差,②地表起伏大,③地表侵蚀
C.①地表起伏大,②植被覆盖差,③地表侵蚀
D.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植被覆盖差
小题2:水土流失会加剧河流中下游的洪涝灾害,原因是
A.地表起伏增大,水流速度加快B.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河床抬升
C.土壤质地变差,粮食产量减少D.植被覆盖率降低,保护地面能力下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题。

小题1: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
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
小题2: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上图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题。


小题1:下图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
小题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
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回答题:
小题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
A.净化空气B.美化环境C.涵养水源D.防风固沙
小题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