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 (9分)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乙处构造判断的依据是      ...
题目
题型:综合题难度:简单来源:不详
(9分)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乙处构造判断的依据是                                   。(4分)
(2)丙处的构造地貌是        ,其成因是                      。(3分)
(3)若④岩层为含煤地层,乙丙丁三处,不能打到煤层的是         ,能进行露天开采的是         。(2分)
答案

(1)断层(1分) 背斜(1分) 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向上拱起。(2分)
(2)向斜山(山岭)(1分)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2分)
(3)乙(1分)   丁(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因甲处有断裂,且岩层发生了上下位移,所以其地质构造是断层;乙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可判断为断层。
(2)丙处的地势高于周围,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可以判断为向斜山;其成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3)因乙处的④岩层已经被外力侵蚀掉,所以在乙处不能打到煤层;因丁处的④岩层出露地表,所以可以对④岩层中的煤炭进行露天开采。
核心考点
试题【(9分)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乙处构造判断的依据是      】;主要考察你对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小题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B.富士山C.华山D.泰山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地面沉降严重的地区之一,下图示意1986—2008年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地区地面沉降的变化特点是
A.沉降面积与沉降深度呈正相关
B.沉降面积与时间变化呈负相关
C.沉降深度与时间变化呈负相关
D.沉降面积和沉降深度与时间变化呈正相关
小题2:造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
A.地震B.岩层断裂陷落
C.喀斯特溶洞陷落D.过度抽取地下水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某大板块边界示意图(下图), 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海沟、海岭
C.甲丁之间——海沟、岛弧
D.甲戊之间——褶皱山脉、高原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某中学的一对科考小组在某地质考察,地理位置大约在(25°N,110°E)。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回答小题。

小题1:该地质考察队的大致位置应该在  (   )
A.桂B.滇C.湘D.蜀
小题2: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这名同学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①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               ②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
③ 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        ④ 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26分)读下列一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俄罗斯区域图

材料二:甲、乙两河径流量季节变化统计
河名
各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例(%)
冬(12-2月)
春(3-6月)
夏(7-8月)
秋(9-11月)

6
51
22
21

4
27
50
19
(1)读材料一,简要分析图中甲、丙两河流之间湿地的形成原因。(8分)
(2)读材料二,比较甲乙两河流径流季节变化突出差异并简要分析成因。(8分)
材料三: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被称为“西伯利亚的蓝眼睛”,大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所以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下列左图和右图分别为“贝加尔湖地区内力作用图”和“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

(3)根据材料三的信息,从内力作用角度说明图中湖泊的形成过程。(6分)
(4)在农业或交通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全球变暖对俄罗斯的影响。(4分)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