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等值线图 > 图为“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图表示的情况是 [     ]A.7月北半球  B.1月北半球  C.7月南半球  D.1月南半球2.如果该图所示海域...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福建省月考题
图为“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表示的情况是 [     ]
A.7月北半球  
B.1月北半球  
C.7月南半球  
D.1月南半球2.如果该图所示海域为大西洋,在陆地右侧的洋流可能是 [     ]
A.加那利寒流     
B.秘鲁寒流
C.日本暖流      
D.墨西哥湾暖流
答案
1、B
2、D
核心考点
试题【图为“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图表示的情况是 [     ]A.7月北半球  B.1月北半球  C.7月南半球  D.1月南半球2.如果该图所示海域】;主要考察你对等值线图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回答1 ~4 题。
 
1.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为 [     ]
A.山地
B.丘陵
C.低缓高原
D.平原2 .图中陡崖M 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50 米
B.90 米
C.155 米
D.220 米3.如陡崖M 在甲村正南方,则可知乙村旁的河流大致流向是[     ]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西向东
C.由东南向西北
D.由东向西4.在N 点[     ]
A.能同时观察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图中,①、②、③、④、⑤表示某区域地形类型中的山脊和山谷,点a 、b 、c 对应的海拔分别为900 米、600 米、300 米。读图完成1 ~2 题。

1.其中表示山谷的有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2.①、②、③、④沿线坡度最平缓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 ~3 题。

1.关于图中规划公路叙述正确的是 [     ]
A.最大高差可能为180 米
B.走向为东北- 西南
C.长度约为6 千米
D.穿越山脊地区2.沿图中a-b 剖面线绘制的地形剖面是图中的

[     ]
A.A
B.B
C.C
D.D3.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防火瞭望塔,在①②③④的选址方案中,瞭望范围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 )D 处海拔为______________ 米。
(2 )C 处地形为_____________ ,其相对高度最多不超过_____________ 米,不低于_____________ 米。
(3 )如果要在A 、B 两处选一处筑坝修建水库,你认为在何处筑坝更合理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①②③④四地中,哪处最适合建设城镇 _____________ ,其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描述图形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说出AB 河段的河流流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的朝阳峰时,看不到甲、乙、丙、丁中的哪个村镇,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其水坝坝顶的海拔为500 米,水库坝址有A 处和B 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更高。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综合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