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中试题 > 地理试题 > 等值线图 > 读下面等压线分布图(实线为等压线),回答题。小题1:若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则Q点的风向为(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小题2:若虚线为北半...
题目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来源:不详
读下面等压线分布图(实线为等压线),回答题。

小题1:若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则Q点的风向为(  )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
小题2:若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为晴朗天气B.b处为阴雨天气
C.a处的气温日较差较大D.b处气温日较差较大
小题3:若虚线为北半球的高压脊线,该脊线夏天出现在我国江淮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
A.暴雨和冰雹天气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炎热干燥天气D.连绵的阴雨天气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判断图示等压线应符合“凸高为低”,则利用图示的等压线分布,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故可画图图示的风向为西南风。
小题2:若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可结合图示等压线画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图,则该低压槽处应形成冷锋,且锋面向东南方向移动,a位于冷气团一侧,为雨区,故气温日较差较小;b位于暖气团一侧,天气晴朗,故气温日较差较大。
小题3:7、8月时,我国江淮地区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而形成伏旱天气。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故A、D错误;扬沙和沙尘暴为受冷锋影响的天气系统。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结合根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原理,画出风向,进而画出北半球的锋面气旋图示,结合影响我国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形成的典型天气判断。画图是解题的关键。
核心考点
试题【读下面等压线分布图(实线为等压线),回答题。小题1:若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的低压槽线,则Q点的风向为(  )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小题2:若虚线为北半】;主要考察你对等值线图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线a、b、c为等压线,箭头表示A地风向,线d、e为等温线,线f为等高线,完成题。

小题1:有关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的流向大致是东南流向西北
B.湖泊水是该河流重要补给来源
C.该地最有可能是南半球某地
D.该湖泊为咸水湖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值的大小关系是a < b < c
B.d、e等温线值的大小关系是d > e
C.该地可能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
D.若e的值是0℃,则图中河流出现凌汛现象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该图示意某大陆多年平均一月、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题。

小题1:导致该大陆一月、七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③地形起伏             ④洋流分布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小题2:一月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A.东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西北风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等高(深)线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1:图中A山峰的高度可能是
A.278米B.200米
C.192米D.98米
小题2:近年来,B处等深处不断向西移动,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A.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人海泥沙沉积加强
B.河口段经常使用挖沙船清除泥沙
C.上游修建水坝,封山育林,人海泥沙量减少
D.盲目填海造陆,沿海地区红树林遭到了严重破坏

题型:单选题难度:简单| 查看答案
龙眼是典型的亚热带果树,气温高低直接决定其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因此可以用温度适宜度表示龙眼生长发育的风险状况。龙眼的温度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而增长,到达某一适宜值后,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迅速下降。读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龙眼温度风险分区及各月龙眼温度适宜度变化图,完成题。

小题1:图中龙眼风险温度分区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以水分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B.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以地表性质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
小题2:Ⅲ地区成为龙眼温度高风险区的原因可能是
①春季气温偏高 ②夏季气温偏低  ③秋季气温偏低 ④冬季气温偏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中高纬度地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北两侧,由于光照时间长短不同,出现了明显的温度差异,即阳坡温度高于阴坡。读中纬度某地区等值线图5,回答题。

小题1:下列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所在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B.甲、乙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C.丙、丁位于北半球的阳坡
D.丙、丁位于南半球的阳坡
小题2:戊点的地形可能是
A.天坑
B.鞍部
C.山顶
D.峰丛

题型:单选题难度:一般|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