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竞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天快要亮了。蜡烛也快要燃尽了。老妇人在地上到处找,终于找到了一小片带锈的洋铁。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劲把这片洋铁弯成了半圆,插在蜡烛旁边的泥土中,作为挡风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来,仍旧慢慢地穿过方场,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1.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里的“黑色的大围巾”有何特殊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揣摩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明蜡烛是老妇人的心爱之物,突出她对战士的爱。
2.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显得庄严肃穆。
3.对烈士的哀痛,对敌人的仇恨。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  )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②隔了一两个小时,天色已经大亮。红军的坦克紧跟着步兵过桥去了。战斗在河的对岸进行着,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
  ③这时候,连长派了几个士兵去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战死的战士一同埋葬。    
  ④那几个士兵到处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可是找不着。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起来。 
  ⑤“看呀!”那红军说。
  ⑥大家都朝他指点的方向看。
  ⑦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⑧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⑨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  )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⑩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jū gōng(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jīng rǎo(  )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在原文括号内为划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选文中两次出现“这时候”,请说出具体指什么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这有什么特殊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对蜡烛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找出第⑨段描写老妇人的动作的词语,并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线的语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在第段不点出人物的姓名,而只说“南斯拉夫的母亲”和“苏联青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据说你们白嘴鸦寿命很长,你们,还有梭鱼,总是被我们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举出来作为寿命非常长的例子,你多大岁数了?
  白嘴鸦:我376岁。
  我:哎呀!真了不得!真的,活得好长呀!老先生,换了是我,鬼才知道已经给《俄罗斯掌故》和《历史通报》写过多少篇文章了!要是我活了376岁,那我简直想不出来我会写过多少篇小说、剧本、小东西!那我会拿到多少稿费啊!那么你,白嘴鸦,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干了些什么呢?
  白嘴鸦:没干什么,人先生!我只是吃喝睡觉、生儿养女罢了……
  我:丢脸啊!我又为你害臊,又为你愤慨,蠢鸟!你在世界上活了376岁,却跟300年前一样愚蠢!一点进步都没有!
  白嘴鸦:人先生,智慧不是从长寿来的,而是从教育和修养来得。
  我(仍旧愤慨):376岁!要知道,这是多么了不起!简直跟长生不老一样!在这么长的时期里,我足足能够把所有的学问都读它一回,足足可以结20次婚,种种职业、一样样工作都可以试一下,鬼才知道我的官阶会升到多么高,临死的时候一定是个大富翁!你要想想看,傻瓜,在银行里存上一个卢布,照5分复利算,只要283年就能滚成100万!你算算看,先生!这就是说,要是你在283年以前在银行里有一个卢布,现在就有100万啦!唉,你啊,笨蛋,笨蛋!你这么蠢,你倒并不害臊,并不伤心?
  白嘴鸦:不是这样……我们固然愚蠢,不过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安慰自己,我们在百年生活里所做的蠢事,比起人在40年里作的蠢事还要少得多……是的,人先生,我活了376岁,可是没有一回看见白嘴鸭自家里起内讧,自相残***,然而你必定想不起有哪一年,你们那儿没有战争……我们不互相打劫,不开办放款银行和学古代语言的寄宿学校,不作假见证,不讹诈拐骗,不写糟糕的小说和诗歌,不编骂人的报纸。我活了376岁,从没见过雌的白嘴鸦欺骗而且伤害她的丈夫--可是你们那儿呢,人先生?在我们当中,没有奴才、马屁精、骗子、犹大……
1.“我”和白嘴鸦的对话为什么不从羽毛颜色、生活习性等等其他方面谈起,而是从寿命的长短谈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和白嘴鸦对话的过程中对白嘴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下面这段话暴露了人类的那些缺点?
  在这么长的时期里,我足足能够把所有的学问都读它一回,足足可以结20次婚,种种职业、一样样工作都可以试一下,鬼才知道我的官阶会升到多么高,临死的时候一定是个大富翁!你要想想看,傻瓜,在银行里存上一个卢布,照5分复利算,只要283年就能滚成100万!你算算看,先生!这就是说,要是你在283年以前在银行里有一个卢布,现在就有100万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尾用省略号,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效果,想一下,人类还有哪些丑陋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很有“人不如禽”的意味,其实,有人认为,人类的种种丑陋现象是和现代文明相伴而生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人听完白嘴鸦的大段陈辞后,会有什么表情?试想象一下,并进行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它像海绵里的水,它像指缝里的沙。
  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唯一的裁判,如神;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甚至可以被任何一个钟表匠囚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
  它操纵着生命又似乎被人操纵。它掌管了生***予夺之权而又形影无声。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
  它是钟表里的刻度,是太阳和月亮的约会;是由黄转绿暗暗托出春天的一只看不见的手,是淹没着宇宙万物的滔滔洪流;是神秘的意志,是俯视万物的眼睛,是一切生命的***手和产婆。
  它是一个善变的精灵二对于小孩子来说,它是那样像老人,它拖延着;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它飞跑着。
  它貌似公平却又并不公平。它给每个人是24小时又不是24小时。你对它越怪吝,它对你越慷慨;你对它越慷慨,它却对你越怪吝。
  它是谁?它就是时间。
1.根据原文内容,完成下面的比喻句。
它像海绵里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像指缝里的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给每个人是24小时又不是24小时”,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简要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摘抄一个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并简要说明你摘抄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奇的一步
刘 鹏

  ①时间指向这一刻度:2008年9月27日下午4时41分00秒。
  ②空间定位这一位置: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
  ③历史定格这一画面: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的太空第一步,五星红旗,挥舞在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点。
  ④“太阳沐浴在一种闪烁的金黄色的光线中,就像来自梦境。”这是前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在迈出人类太空第一步时,从心灵流出的感叹。“神舟七号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人民问好!”这是茫茫太空中,中国人首次发出的雄浑而沉稳的声音。
  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信步太空的国家;中国航天事业,又树起了一座里程碑。
  ⑥这是真正具有时空意义的经典画面。天地转换,神舟七号像一叶扁舟,浮现在深邃无垠的真空中;地球悬挂于天幕之上,发出蔚蓝色光辉。翟志刚身着中国自行研制的舱外航天服,飘飘“行走”,淋漓尽致地舒发着中华民族浪漫的飞天梦想。
  ⑦这是神奇的一步。在发射载人飞船之前,前苏联进行了5次不载人的飞船升空试验,美国进行了8次不载人的飞船发射试验。而中国仅进行了4次飞行试验,就成功地把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并在短短5年里,实现了从载人上天到出舱活动的跃进,为建造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⑧这一步,是名副其实的飞越。从有形的距离看,19分35秒的舱外活动,翟志刚飞过了9165公里;从无形的距离看,亘古梦圆,一步越千年。
  ⑨这一步,让中国完全进入开放的宇宙空间,不仅自信地面对地球,而且自信地面对充满不可知的宇宙;这一步,让13亿中国人注目天外,身未动,心已远。
  ⑩太空一小步,__________________。这历史性的一步,显示出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展示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风貌,昭示出中华民族面向未来的雄心壮志。
  这一刻,国人骄傲。这一刻,历史永记。
1、中国人太空第一步“神奇”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十段内容,在横线处填写一句话,注意与前句字数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七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链接拓展。
  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平开发利用太空,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希望你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继续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节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贺电》)
  结合你所了解的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敞开的笼子

  这两只鸟儿原先都是野生的,我在鸟市上买了它们,我把它们请到笼子里。它们的愤怒是显而易见的,不太爱吃东西,也不叫,只是在笼子里不停地飞,冲撞着笼子。
  一年以后,它们对这个人工环境已经习惯,它们在笼子里歌唱着,显得很高兴。每天早晨6点钟,就能听见它们的歌声,它们用歌声叫醒我,和我的全家。
  有一天,单位里的同事告诉我,这种鸟儿还可以放到笼外来养,它们不会离开笼子很远,到了晚上,会自己回到笼里。回到家我打开笼子,看见那两只鸟儿并不往外飞,它们围着笼门飞来飞去,跳跃着,好像在试探这敞开是不是真实,或者在考虑这是不是一个更大的危险。当它们最终确认,这确实是一种自由时,才小心翼翼地从笼子里蹦了出来。然而它们却没有飞远,我发现,这鸟好像已经不太会飞,它们飞的高度不超过一尺。它们更擅长的是蹦,它们的翅膀不过是在帮助它们蹦得远一些,离开笼子不久,它们就又回到笼子上。它们站在笼顶上,抬起翅膀啄着羽毛,它们的自由和不自由,原来不过是几厘米的距离。
  还没有等到傍晚,它们就又自愿回到笼子里,它们在笼子里吃着食,喝着水,互相啄着羽毛,快乐地嬉戏着。它们对那个敞开的笼门看也不看,在这个有吃、有喝、有快乐的环境里,敞开的笼门又算得了什么呢?
                        (摘自2004年11月5日《检察日报》作者阿宁)
1.“我”刚把两只鸟儿请到笼子里的时候,它们为什么很“愤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年以后,两只鸟儿为什么变得舍不得离开笼子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从鸟儿的这个变化过程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最后一段,说说假如两只鸟儿回忆起一年前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的生活情境时,它们会怎样想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