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爬窖芳燕曾  ①女儿考上了初中,可只上了一天的课就不上了。她说有人笑她。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女儿今年l3岁,她天生残疾,左手左脚都是畸形...
题目
题型:新疆自治区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爬窖
芳燕曾
  ①女儿考上了初中,可只上了一天的课就不上了。她说有人笑她。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女儿今年l3岁,她天生残疾,左手左脚都是畸形。她爸早就去世了。因为她的残疾,我觉得对她有还不完的亏欠。
  ②那天,我干完农活刚回家,女儿神秘兮兮地拉我去后院。后院有一口多年不用的废窖,十几米深。女儿放好梯子,让我下去。我问下去干啥,她说下去了再告诉我。
  ③我下到窖底,里面光线很昏暗,什么也看不清。我问女儿她到底要干啥,女儿不应声。我有点心慌,摸索着想要上去,哪知手触到了一条软乎乎凉冰冰的东西,仔细看竟是一条死蛇!我尖叫着要爬上去,可梯子竟然被抽走了。女儿在上面大笑,让我自己爬上去!不管我怎么求,她都不肯放下梯子。我趴在窖壁上哭了:“你恨妈恨了l3年了!妈想把你生成这样吗?”女儿大叫:“你能不能爬上来?”
  ④我哭着吼:“谁能爬上去?蛇掉下来都死在这里了!你下来爬呀!”话音刚落,女儿把梯子放了下来。
  ⑤我刚一爬上来,女儿就抱着我说:“妈,我以前错了!我还去上学!”我没火可发了。她就是这样让我摸不着头脑,捉弄了我一场后才去上学,哪个妈能理解呀?
  ⑥可这次,女儿真的变了。以前每天早上我叫好几遍她都不起床。现在自己早早就起来了。晚上回来不用我说,自己摆桌子做功课,有时还去同学那里请教。不仅如此,她还每天笑眯眯地帮我干活。过去她左手一年四季都戴着手套,现在也不戴了,连左脚都不太跛了。
  ⑦我心里又高兴又奇怪,也不敢细问,生怕犯了忌讳,怕她再变回从前的样子。
  ⑧慢慢地,惊喜成串而来,女儿拿回一个又一个奖状,成绩追到了班上前三名。老师几次来家访,很想知道我是用了什么办法将她培养成了品学兼优的学生,我说我真的不知道。女儿笑着圆场:“我妈太苦了嘛!我大了嘛!”我很感动,但也明白这不是真正的答案。
  ⑨六年过去了,女儿成了全乡唯一的大学生!收到女儿从大学里给我写的第一封信,我明白了一切。
  ⑩我叫来村里六个孩子的妈妈,让她们帮我做一件事:我踩着梯子下到那个窖底,让她们把梯子抽走。我说我要自己爬上来。
  我开始往上爬。窖壁是用土夯实的,我用指甲在上面抠出一个小坑,蹬上去,再抠另一个,蹬上去。再抠第三个……没抠几个,我两只手的指甲全没了,鲜血淋漓。疼痛揪心。我吼叫着拼命地抠!上面的人起初是大笑,到后来,她们笑不出来了,都求我别傻了,要把梯子放下来。我大吼:“不许放!”
  我终于爬上来了!她们看见我鲜血淋淋的两只手,全都吓得发抖。我对她们说:六年前,有六个孩子,叫一个残疾女孩来这里爬梯子玩。他们放下梯子。一个接一个下地窖,然后再上来,比赛看谁爬得快。残疾女孩下去后,六个孩子抽走梯子跑了。那女孩在窖底看见了一条蛇,她最怕蛇。但她想,她本来就是让人瞧不起的人,活着死了都一样,这次要不能爬上去,就会死在里面!所以,她一声也没喊,自己拼命往上爬。
  残疾女孩终于爬上来了,她忽然觉得自己的心境换了个天地:原来自己什么都能做到,连别人做不到的她也能做到。为了证实她的感觉,她骗妈妈到窖底。抽了梯子,让妈妈往上爬。妈妈根本不敢爬,她认定谁也爬不上去。后来,女孩还叫过几个男孩下去试,结果他们都做不到。于是,她坚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她成了最好的学生。考上了大学。
  听到这里,那几个女人都低下了头,她们就是那六个孩子的妈妈。
  女儿在信中让我一定要谢谢那六个孩子,因为是他们让她有了崭新的人生!
  女儿在信中最后是这样说的:人和人只有起跑线的不同,而没有命运的不同。只要认准自己的起跑线,无论这线比别人落后多远,他都会是最成功的人。所以,真的要谢谢那六个玩伴,是他们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起跑线,我的起跑线在地面之下,我的成功是爬窖爬出来的。
1.请写出题目“爬窖”的两层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⑥段说“女儿真的变了”,“妈妈”感到“女儿”哪些地方“真的变!”?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⑩段中,“妈妈”为什么执意要“爬窖”?文章详细写她爬窖的过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六个孩子,“女儿”要说“一定要谢谢”“真的要谢谢”?这表现出“女儿”怎样的思想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人和人只有起跑线的不同,而没有命运的不同”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指在抽掉梯子后艰难爬出窖底的实在情形,又指在自身条件不如人的情况下艰难追求、走向成功的求学过程。
2.(与过去相比),女儿变得自觉、勤奋、刻苦,乖巧、体贴、懂事,敢于直面肢体缺陷、自信坦然。
3.心疼女儿,想亲自体验她爬窖时承受的肢体健全的人都难以想像的痛苦、恐惧和艰难;替女儿讨说法,对六个孩子及他们妈妈的怨愤和责备。突出“妈妈”的痛苦和愤怒,映照出“女儿”的顽强坚忍,曲折表现出对六个顽劣孩子的痛责。
4.正是这些孩子的恶作剧,使她有机会悟到自身的潜能,从而战胜自卑,拥有自信,获得成功。表现出“女儿”隐忍聪慧、宽容善良、热爱生活、豁达自强的思想性格。
5.(开放性题,不没统一答案)可参考点:人的命运本没有不同。所谓命,不过是失败者的借口;运,不过是成功者的谦辞。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位置,“起跑”追求,就是成功。(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爬窖芳燕曾  ①女儿考上了初中,可只上了一天的课就不上了。她说有人笑她。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女儿今年l3岁,她天生残疾,左手左脚都是畸形】;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怜悯和善行的距离》,回答问题。怜悯和善行的距离
张揆辅
  ①瑟瑟的空气中,我跺着脚,焦急地等在长长的队尾,诅咒着这该死的冷天,抱怨着中药房处理事务的缓慢,照这样下去,再有一个小时我也抓不到药。
  ②当我在长凳坐下时,注意到旁边的老头——枯瘦的他裹着厚厚的棉衣,头上戴了个滑稽的婴儿绒帽,脸色苍青,在凳上成一小团,马上要进入打盹的状态,“一旦睡着,他肯定要着凉的。”我这样想。
  ③一个抓完药的大妈推了推老头:“老张别睡,你儿子呢?”老头遽然睁眼,回答:“回家了。”“怎么把虚弱的老爹单独留在这儿呢?”我可怜起他来。
  ④一个护士问了一声,就走到旁边的房间里去,我听见她和别人的高声攀谈:“老张家真可怜,连两百块都拿不出,他儿子回去借钱了。”我是不是帮他些什么,我想。“你冷不冷?要不要我脱件衣服给你?”我问老头。老头愣了一下,随即摇头拒绝了。“或者,我扶你到护士房里的火炉前坐着等?”我再次提议,老头巴巴地往房里望了一眼,犹豫半天,说:“不打紧,我儿子很快就来了。”
  ⑤“你干什么?”当我还想提议时,过道里突然传来争执声,护士抓着一个汉子,汉子手里,抱着从病房里取出的一床棉被。“没见他快冻死了吗?”汉子过来,用棉被把老头包裹起来,见他这样,护士默许了,老头抬着感激的眼,对汉子说:“谢谢,谢谢。”
  ⑥我像被狠狠掴了一个耳光,这里的人,几乎都在同情老头,可没人真正为他做些什么,包括我。怜悯和善行之间,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距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结尾处这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录境,理解第(2)段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说说生活中你与文中的“我”或者“汗子”相似的经历,并谈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黑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最后的阳光》,回答问题。最后的阳光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笑着点头。小女孩露出了笑脸。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
  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
  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小女孩的妈妈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那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选自《今晚报》)
1.做人应讲求诚信,为什么卡夫卡要欺骗小女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女孩的成长、成名离不开卡夫卡的引导和影响,有时侯,爱的阳光可以照亮心灵,温暖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人和事,请概述其中的一件,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黑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他(贝多芬)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地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
  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微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竟是狮子的相貌。一张细腻的嘴巴,但下唇常有比上唇前突的倾向。牙床结实得厉害,似乎可以磕破核桃。左边的下巴有一个深陷的小窝,使他的脸显得古怪地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是很美的,谈话之间有一副往往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气。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却是不愉快的,粗野的,难看的,并且为时很短”,——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通常的表情是忧郁的,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斯塔博说看见”他温柔的眼睛及其剧烈的痛苦“时,他需要竭尽权力才能止住泪水。
  (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1.结合(甲)文,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其中阅读心语一项要求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读作品的感言)。
类别:文学   编号:001
题目:________   作者:_________
出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心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甲)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那是一个不惯于欢乐的人的笑。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段文字对人物的描写的侧重点有何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写出了孔已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说说你对孔已己的看法。
孔已己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对孔已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湖南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棉花糖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这日头!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爹。”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棉花糖?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放下!”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母亲气着说。
  我受了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父亲朝我喊。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拔草作啥?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丫头,疼吗?”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我把它带回来了。”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8年第6期)

1、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请简略概述。
                                                                                  
2、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父亲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3、“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呆呆地看着
5、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6、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福建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母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④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⑤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⑥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1、生活留给作者最初的关于母亲的记忆是什么.其中最让作者不能理解的是怎样的一个细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四自然段划线句子中的“感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产承诺。
B、因为母亲的话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C、因为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水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D、因为母亲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
3、作者为什么在小说里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森严的一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的主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男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尊敬。
B、本文表现出人类面对苦难不屈的生命力,流膝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与尊重。
C、本文教育人们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行为那是可以理解和可行的。
D、作者认为:许多象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5、作者说,“饥饿的岁月使我休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