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
题目
题型:专项题难度:来源:
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地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地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我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_____________。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 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选自《神笔阅读与作文》,作者王清铭)
1.选出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文章采用顺叙方式记述了“我”作为一个农人的成长经历和真切感悟。
B.文中虽没有具体描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农家生活景象,但字里行间仍体现了“我”对农家生活的反感和否定。
C.第③段,祖母用拟人修辞形象地告诉“我”成长就要历经磨炼,这个道理也可以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表达。
D.文章表面写人,实际写树,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托物寓意突出受伤对树成长的重要性。
2.第②段画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答案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 种视角。
1.A
2.表明父母认为孩子还需要经受磨炼才能成人。(意对即可)
3.示例:暴风雨要摧毁它,但它没有折断,而是顽强地生存下来,树***伤痕愈合后,它变得更加刚强。(答案不唯一)
4.
核心考点
试题【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专项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蕴涵的深层含义

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 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纯正的农人……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经过抗争和磨难,才能看穿苦难和贫穷。
锄柄上的眼睛……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乡村生活使“我”坚韧并将陪伴“我”的一生。
寻石记
迟子建
  ①我们童年所做的游戏,稍微有点新意的,也不外乎让一个小伙伴扮成白军,我们一伙红军四处去抓他。一抓总能抓得到,他不是藏在柴垛后面,就是躲在狗窝里。每次白军垂头丧气地被捉住的时候,我都要想:白军真蠢啊,怪不得胜利的是红军呢!
  ②这些游戏玩得腻了,有一天我们突发奇想,想砸家里的石头玩。听说石头能砸出火花,火花在白天看时不明显,须等到夜里来砸,才能把那火花看得真切和灿烂。
  ③一般的人家都有一块大石头,是冬季用来腌酸菜的。夏季时,这石头闲在院子里,人们就把它当成板凳来使了。老人们坐在上面吸烟锅,女人坐在那里补衣裳。(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④终于有一个傍晚父母去邻居家串门了。我便与几个小伙伴砸家中的那块青石。它方头方脑的,大约有二十斤重吧,我们每砸一下,都要跳起来为迸射出来的银白色火花欢呼一番,直到它被砸碎为止。
  ⑤次日清晨,我给母亲从被窝中揪出来。她呵斥我:“你给我去找个一模一样的石头回来,要不我就剁掉你的贱手!”那石头我们家年复一年地用着,成了我们的老熟人了,它的破碎自然要让母亲大发雷霆的。
  ⑥我就不信我找不到一块石头,那样我不就跟白军一样愚蠢了嘛!我穿上衣服冲出家门,朝河岸走去,我印象中水里有大石头。刚到河畔,就见邻村的打鱼人在收网,他问我一个小孩子这么早出来干什么,我如实说了。他就告诉我说,河里的石头动不得,石头底下藏着龙,我要是搬了石头,龙就会伸出尖爪子把我钩住。
  ⑦我想河里的石头动不得,山上峭壁旁的石头应该能让人动的。我朝山上走去。到了那里时,正碰上同村的赤脚医生在采药材。他问我一个小女孩走这么远的路来这里于什么,我说要搬一块石头回家。他就笑着对我说,峭壁旁的石头动不得,它们是山神胸脯上的一块块肌肉,你动一块,等于在山神身上割了一块肉。
  ⑧(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⑨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清晨时的一句气话竟然使我独自出去寻石头,更不相信我听到的这些传说。她嗔怪我说:“我看你不用出去找石头了,你自己就是一块石头!”
  ⑩我真的是石头吗?如果是,我可不想做家中的那块石头。我要 做山上的石头听风雨,要做水底的石头亲吻鱼。 (选自《迟子建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略有改动)
1.本文开头写“抓白军”游戏,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注意划线词句。
A.有的时候鸡也会跳上去,在上面叽叽咯咯地叫着,好像那石头是它下的蛋似的。
B.既然石头都有它们自己的来历和用场,我就空着手理直气壮地回家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⑦段中打鱼人和赤脚医生对“我”说起石头的传说,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第⑩段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有花
  ①那时候是五月,桐花在一夜之间,攻占了所有的山头。历史或者 是由一个一个的英雄豪杰叠成的,但岁月一岁月对我而言是花和花的禅让所缔造的。
  ②桐花极白,极矜持,花心却又泄露些许微红。我和我的朋友都认定这花有点诡秘——平日守口如瓶,一旦花开,则所向披靡,灿如一片低飞的云。
  ③车子停在一个客家小山村,走过紫苏茂盛的小径,我们站在高大 的桐树下。山路上落满白花,每一块石头都因花罩而极尽温柔,仿佛战马一旦披上了绣帔,也可以供女人骑乘。而阳光那么好,像一种叫“桂花 蜜酿”的酒,人走到林子深处,不免叹息气短,对着这惊心动魄的手笔感 到无能为力,强大的美有时令人虚脱。
  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你们来找人?”“我们一一来看花。”“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 句,“哪有花?”由于她并不在求答案,我们也噤然不知如何接腔,只是相 顾愕然,如此满山满林扑面迎鼻的桐花,她居然问我们“哪有花——”!
  ⑤但风过处花落如雨,似乎也并不反对她的说法。忽然,我懂了, 这是她的家,这前山后山的桐树是他们的农作物,是大型的庄稼。而农人对它们,一向是视而不见的。在他们看来,玫瑰是花,剑兰是花,菊是花,至于稻花桐花,那是不算的。使我们为之绝倒发痴的花,她竟可以担着水夷然走过千遍,并且说:“花?哪有花?”
  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
  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竞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作者:张晓风略有改动)
1.标题“不知有花”是从反面落笔的,请从文中摘取关键语句正面解说它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三个段落极写桐花之美,从下文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第⑤段中划线的词语“夷然”描写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写少年时候看晚霞落日,是否游离了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自选一个写景的句子,品析它的妙处。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明园失梦
边芹
  儿子忽然提出要去圆明园。很多年没去了,最后一次去是十年前。
  当时废墟已被围了起来,建起了门脸儿,正式收费了。不知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北京很多机构都修起了大而无当、毫无美感、千篇一律的门脸儿,好像大就是美。圆明园也修了个门脸儿,自然是为了收费。但一下子把个与众不同的园子,完全改变了。记得那次去,不愿意去走那个修得堂而皇之的“公园大门”,为了不破坏大学时留下的印象,决定走园后穿林子的小路。林子依旧,小路依旧,正是夏季,荷塘青草,蜻蜓蜉蝣;薄暮后,只闻鸟声,不见人迹,凄美依旧。然而再往前走,走进被圈起来的圆明园,情景就不同了。静谧的福海,已变成了游湖,各种游船在上面穿梭往来。如果单单只是双桨小舟倒也不失其美,但为了赚钱,连小摩托艇也是马达声声。我们离开城市的喧嚣,是来寻找这新的热闹吗?
  圆明园的美在于它的野、荒、残;圆明园的意义在于它记载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耻辱。你可以修一百个游乐城,但圆明园只有一个!
  这次带儿子去,我还是选择了那条林间小路。但一路走过去,已是满目疮痍。最触目惊心的是垃圾,到处是垃圾!荷塘已是荒草萋萋,水 面漂浮着塑料袋、包装纸。有的地方垃圾堆成了小山,阵阵腐臭。“美” 已无踪可寻。门票八元一张,但进入“园”内,一切均另要收费。高音喇叭在招揽游客去玩儿童赛车。到处建起了临时房子以售货。几处小废墟,大概是没有收益,倒真是荒废着,衰草丛生,雨水淤积。在如此庄严的废墟旁,出租古装照相,实在是很滑稽。我想,要不了多久,还会有更多的饭馆、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沉默的废墟将在一片叫卖声中失去它的美,它的意义。
  为什么要修复圆明园?修复了,历史那沉痛的一页就能翻过吗?我们民族的耻辱就可以忘记吗?把历史留给历史吧。庞贝城能去修复吗?希腊人是否也应该把雅典的巴特农神殿修复?新可能是美,大可能是美,热闹可能是美,但旧、残、凄清不也是一种美吗?
  把圆明园“开发”成这样具有“商业价值”,这跟出卖文物去赚钱有什么两样
  几日后,我回南京省亲。每日在家陪父母。母亲问我要不要出去玩。我想到城市里整天是喧嚣,到处是灰尘,便说只想到一处有树有水的清静所在走走。我母亲说现在这种地方很难寻。我问雨花台怎么样?小时候每年清明节都去的。母亲说,现在也围起来要六元一张门票了。
  我不想再来一次“圆明园失梦”了。我问母亲附近有什么地方可以走走。她说有一个很小的郑和公园。于是在一个欲雨不雨、闷热的下午,我们去了。
  这原是个以郑和纪念馆为主,有小桥、流水、假山的旧式花园。但不幸的是,它也被改造得向商业娱乐园发展。原来的一片松林被砍掉,铺了一大片白煞煞的水泥平台,说是辟成了舞场。
  再往里走,郑和的故居(现为展览馆)却是一片残败。大概是从无人来参观,里面灯都懒得打开,冷清异常。大概此屋已成为看管人的半个家。可一转进后花园,嘈杂喧闹扑面而来。原来,回廊上支起了十几张麻将桌。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
1.请根据第2、4段的内容,概括圆明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作简洁的批注,就其表达的观点发表你的评价或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句“我们正在失去我们的梦”中的“梦”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散文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熔多种表现手法于一炉,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B.作者写林间小路上到处是垃圾,说明人们为商业利益所驱动,已经不再考虑保护这座历史遗址的环境,点明了重视环保的主题。
C.文章的标题是“圆明园失梦”,除了写圆明园外,还写了雨花台和郑和公园,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D.文章第5段连用几个反问句,强烈地表示了作者对修复圆明园的不满之情。
E.作者认为,野、荒、残是圆明园的一种美;新、大、热闹是它的另一种美。
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伟
  ①我养在阳台上的朱顶红开花了,君子兰也开花了。
  ②花虽然不多,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r渴望。每天都要去细细地观察花茎长高了多少,花苞长大了多少。有时禁不住抱怨长得太慢,让我等得太心焦。可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让我想象花开的样子。朱顶红去年春天已开过一次,那六瓣的花形、艳艳的朱红,至今仍开在心窗之下;那馥郁的甜香似乎依旧留在唇吻之间,让我盼望重温旧岁的欣喜。君子兰却是第一次开花,以前又从未见过君子兰花,这几个花苞留给我太多的悬念,太多的想象与向往。
  ③在我的期盼之中,朱顶红和君子兰同时开放了,于是我也有了双重的快乐。朱顶红好似故友,未负佳期,如约相访,让我深感花的多情。体味着浓郁的花香,我心旷神怡。君子兰就是新交的知己,让我顿生相见恨晚之慨,她的花形有似朱顶红,但要玲珑得多,小巧得多,花色橘红, 花香幽微,恰如“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君子,称她为花中君子的确名副其实r。故友重逢的喜悦、心仪知己的快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心醉,让我醺醺然,陶然忘忧。
  ④沉浸在喜悦中的我,又常常害怕花期过后的萧条与寂寞,于是格外地珍惜花开的日子。李清照于海棠花开之时,在《如梦令》词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情善感的女词人惜花的心情我也一样有,于是每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阳台上去看望故友与新知,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东坡亦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豁达、粗犷如东坡尚且对花如此爱惜,害怕娇艳的花一朝零落,就是在夜晚也要点上蜡烛,欣赏盛开的花朵。更何况我也觉得灯下观花如灯下观美人,自当别有情调、别有韵味。于是在花开的夜晚,我也打开阳台上的灯,在幽幽的灯光下看花,花色似乎多了层次,花朵上仿佛也有点点珠粉映射出珠光。花更像戴了一层面纱的美人,多了一分朦胧,一分深邃。于是我深深地沉醉,深深地感叹古人的多情和浪漫。
  ⑤花开花谢是自然的规律,我们谁都无法让花永开不败。但一年里有r这几日的盛开,这几日的沉醉,就酬报了我三百多个日子的浇灌,三百多个日子的期盼。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也足以为我抵挡人生夏日的骄阳、人生冬季的严寒,让我的心拥有人生夏日的清凉、人生冬季的温暖。(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16期)
  注:①讷(nè):(说话)迟钝。②醺(xūn)醺然:酒醉的样子。
1.本文行文思路清晰。请结合各段内容填空,理清本文的思路。(每空只填一字)
  ①开花一②(  )花一③赏花一④(  )花一⑤议花
2.朱顶红和君子兰虽在“我”的期盼中同时开放了,但她们带给“我”的感受不完全相同。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极富有特色。试完成以下小题。
(1)文中运用了许多形式上两两成对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请按照示例从文中另举两例(引用的古诗词除外)。示例:“花色橘红,花香幽微”“轻嗅她们临风的花香,近观她们静处的娇姿”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边的句子写得很精妙,请揣摩并品析。
  自从发现碧绿的叶子中间挺出来亭亭的花茎,花茎上骄傲地托起小小的花苞,我的心里就溢满了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李清照和苏轼的有关诗词,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话很富有哲理,其中“那开在灵魂深处的花”包含了哪些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彩蝶树
秦牧
  ①人们常以赞美之笔,描绘南国的鲜花。可是,洋紫荆——原名 “羊蹄甲”的花,却常常被人所忽略,这大概是因为它既不是草本植物,又 不是灌木盆栽,而是生长在乔木上的缘故?是因为年宵花市上,从来没 有人摆卖这种花?是因为在广州,它不过是极为寻常的街道树?尽管如 此,洋紫荆仍不失为南国一种极为出色的鲜花。站在紫荆树下,但见一 树繁花,宛如千万彩蝶云集,好像走进了梦幻境界。 
  ②洋紫荆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 地分裂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 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做“蝴蝶花”,其实,这 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③不知道洋紫荆有几个不同花色种类的人,每每以为它们不断在 变幻着颜色,像被称做“娇容三变”的木芙蓉似的。他们哪里知道,这是紫荆树的家族,为了献出色彩缤纷的鲜花而进行着接力赛跑哩!你看,从隆冬到暮春,洋紫荆陆续开花,紫色、红色、粉红色,次第开放,要足足闹腾好几个月。最先开花的是紫色那一种,花期竟是在寒风凛冽的春节前夕,和炮仗花、梅花同时绽开花蕾。它着实可以称得上是南国的报春使者!
  ④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做“朋友树”。
  ⑤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 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
  ⑥在紫荆盛开的时候,我很喜欢站在树下,闻闻它的幽香,端详它那一串串彩蝶似的花朵,观赏它那对称得出奇的羊蒂般的叶子。清风吹来,落英缤纷,花瓣撒满了头、肩,我也不想拂掉它,心中禁不住引起一串遐想:……在古老的年代,有这么一对侠义的朋友,一个为崇高的目标牺牲了。另一个也奋起斗争,用慷慨壮烈的死为人民纾难,为至友复仇。他们死后被葬在一起,埋骨的地方就长出这么一株紫荆树一一朋友树来,每片叶子都互相对称,五彩缤纷的蝴蝶也成群飞来凭吊,不愿离去。
  ⑦这样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的友谊,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世间,生活里是的确存在的,它值得讴歌,并且令人想到可以编出一个美丽的童话。
  ⑧站在满树蝴蝶的紫荆树下,我不禁想入非非了。(选自《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上海文化出版社,有删改)
1.作者主要写了彩蝶哪几方面的内容?彩蝶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第③段画线内容与下面语段比较阅读,说出它们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上的侧重点。
  [链接]这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紫藤萝。花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挨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宗璞《紫藤萝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末尾“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关于“彩蝶树”的传说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很喜欢”“常常被人所忽略”的彩蝶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