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生的戒指  ⑴他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
题目
题型:湖北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生的戒指

  ⑴他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做针线活的时候,母亲就戴上它,戴在那根最辛苦最忠厚的手指上。
  ⑵最繁杂的活是为一家人做过冬的棉鞋,鞋底很厚,民间叫做“千层底”,因为晴雨都要穿,鞋底薄了不保暖还会渗水。多半寸厚的鞋底,都由碎布层层叠起,每层都用糨糊粘连,然后用密密的针线穿凿,上面纵横排列着数百上千个针眼。
  ⑶你能想象,在这项制造温暖的工程里,母亲的手承受着多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受到的伤痛。针引着线,线随着针,穿过“千层”的雾,“千层”的夜色,然后到达鞋底的另一面,到达生活的另一面。针和线在紧张的穿越后,每每是颤抖着到达另一面的,这是它们的驿站,稍息之后,它们又将深入生活的底部,重往另一面,然后再返回来。
  ⑷在这个驿站里,迎送它们的是母亲的手指,也是那枚刚毅的顶针。
  ⑸顶针,是的,是顶针。针有时也不愿见缝插针了,生活中,飘逸的绸、富丽的缎极为罕见,更多的是褴褛的片断需要补缀,坚硬的细节需要穿凿。就这样,同样是金属做的,顶针必须去顶那根针,顶它,支援它,让它不要中途退下来;用力,再用力,到鞋底的那面,到布的那一面,到生活的那一面,去看看,再回来,认认真真缝补日子。
  ⑹顶针上密集的凹坑,是金属的伤口,它以提前预备的伤,承受更多的伤;它以先天的痛,承受后来的痛。
  ⑺而十指连心,顶针也是,一颗忠厚隐忍的心的造型。当命运的针线无数次穿过来,母亲的心,该留下多少密集的针眼?
  ⑻这沉默安详的金属,应该是世上最珍贵的器物。它,藏纳着密集的痛点,凝聚着慈祥的目光
  ⑼所以,母亲即使不做针线活的时候,也戴着那枚顶针。
  ⑽它是伴随母亲一生的戒指。
  ⑾它是重叠的岁月,随着母亲的手指往返;它是浓缩的星河,绕着母亲的手指旋转……
1.如果把第(4)段中的“刚毅”换成“坚硬”,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3)段的细节描写,对刻画母亲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8)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本文,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或许已不熟悉本文所描绘的“温暖工程”,但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也浸润着父母、亲友无数的心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请简要写出一个你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好,“刚毅”既写出了顶针坚硬的质地,也突出了母亲生活中坚持不懈(或坚强、坚毅等)的品质。而“坚硬”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忠厚隐忍、吃苦耐劳、坚忍顽强的品质,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更感人。
3.示例:镌刻着流逝的日子。
4.把顶针称作“一生的戒指”,是因为顶针凝聚了母亲一生的艰辛,是对母亲一生辛勤劳动、默默付出的赞美,是对母亲的深深感激。
5.“略”。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生的戒指  ⑴他不是装饰,虽然很像装饰。远远地看,在灯光或日光下,母亲的某根手指闪着光亮,那是母亲带着戒指——顶针,缝衣、补衣、绣花、纳鞋】;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____(a 走 b 跑 c 跳 d 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要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___(a 抓 b 揪 c 攀 d 握)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在文中两个空缺处选选填空(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具体描绘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的语句,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父亲和“我”的对话,这些对话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背影》一文,你最想对你的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想说的话(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陕西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乡韵自多情
  ①河南,是一块戏曲浸润的厚土,戏已经融进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乡亲们热爱戏,居家,想哭想乐就一定想看戏。戏,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②日常生活中,乡亲们要找到看戏的理由很多。逢年过节,赶回赶场,庆祝丰收,翻盖新房,婚丧嫁娶,都会搭台唱戏。听说哪个村子“玩戏”,周围的一些村庄也像过节一样,人们不清自到,早早去争取占个好位儿,看得清楚,听得真切,过“瘾”。戏演完了,曲终人不散,有的人还非要到后台看看自己喜欢的“角儿”。
  ③有些戏迷,每年农闲的腊月正月二月,都要张罗着请各地有名的戏班到本地来唱戏。戏有了名,角儿一出名,就要“拿堂”。有时候张罗家儿不仅白掏力,还得往里赔本,为请一台好戏不知要跑多少趟,赔笑脸说好话送钱物,把好戏名角儿请来可是老不容易。能看到家乡排排场场唱起了大戏,父老乡亲美美地听戏看戏,请戏的人心里别提多得劲儿了。
  ④戏曲滋润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水准。在音乐舞蹈不发达的地区,在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要精神文化生活,用什么办法呢?那就唱戏。平时,田间地头,锅台旁,猪圈边,常有人或轻吟浅唱,或放声高吼,那声音或婉转或豪放,或悲凄或明亮,都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心声。
  ⑤社会大舞台,人生一场戏。有谁知晓,浩如烟海的剧目里,唱出了多少波澜壮阔,表达了多少情意绵绵,演出了多少慷慨悲歌。多少年来,乡亲们在戏曲的芳香里沉醉着。在戏里,他们认识了杨家将,结交了黑包公,知道了抓不到奸人不煞戏……正是这戏曲琼浆的滋养,使父老乡亲质朴善良,爱憎分明,追求真善美,鞭笞假丑恶。
  ⑥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一个台湾老兵讲,他大半辈子没学会哭,可是近来一听豫剧就掉泪,光想哭,想娘,想家。在美国,我遇到了一位已经是上流社会人物的河南老乡,他郑重地托我办一件事——把家乡戏的录音带寄一些来。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还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细细看他时,发现他的眼里分明有泪花在闪……
  ⑦乡韵自多情。广袤的中原大地,不仅能够长出金色的小麦和稻谷,而且也成就了豫剧和越调。那悠悠的拖腔,那粗犷的大本嗓,能把人的思想拉回遥远的故乡。故乡情,亲人爱,亲和力,凝聚力,都在戏里…… 思考题:
1.根据第③段内容,解释“拿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例句写一个句子。
示例:唱戏,唱跑了忧愁,唱来了欢愉,激发了善良正直,唤起了浓浓乡情。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极尽笔墨写人们对“戏曲”的酷爱,请整理出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这种酷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六段讲述台湾老兵和在美国的河南老乡的故事,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乡韵自多情”的“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戏曲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我国的地方戏曲较多,根据示例填写下列的内容。
   示例:河北:河北梆子
   上海:_______________
      陕西:_______________ 
  _____:吕剧
  _____:黄梅戏
题型:河北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害怕回乡(节选)

  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阴,给故乡人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
  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只是你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回。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的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怀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而今疲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踪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所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
  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1.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第5段中划线词“审读”的语境义,从上一段中找出一个与它意义相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害怕回乡。”请细读短文,概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行道树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①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②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1、划线句①中,“这里”指什么地方?“这一点”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句中的“谁”是什么意思?
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划线句②中“堕落”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第一次真好》片断,完成问题。
  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愿你珍重第一次。
1、用一句话概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只要你细读课文,抓准关键词,把它们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就可以顺利完成这个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叙事方面有什么不同?你认为这里采取不同写法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请你从文中找出几个词语,借以解释“奇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两句话不矛盾吗?请说一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看十姊妹的雏鸟和具体而微的幼鸟情感反应不一样。这一情节,对如何看待人的成长过程是否有点启示?请谈一谈你的认识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