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月光下的探访李汉荣  ①今夜风清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澄澈,月光下的南山显得格外端庄妩媚。斜坡上若有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苹上汇聚、...
题目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

月光下的探访
李汉荣

  ①今夜风清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澄澈,月光下的南山显得格外端庄妩媚。斜坡上若有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苹上汇聚、摇曳,安静,又似乎有声有色,斜斜着涌动不已,其实却一动未动,这是层出不穷的天上雪啊!
  ②我爬上斜坡,来到南山顶,是一片平地,青草、野花、荆棘、石头都被整理成一派柔和,蝈蝈弹奏着我熟悉的那种单弦吉他,弹了几万年了吧。这时候曲调好像特别孤羊忧伤,一定是怀念着它新婚远别的情郎。我还听见不知名的虫于在唧唧夜话,说的是生存的焦虑,饥饿的体验,死亡的恐惧,还是月光下的快乐旅行?在人之外,还有多少生命在爱着、挣扎着、劳作着、歌唱着,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撰写着种族的史记。我真想向它们问候,看看它们的衣食住行:既然有了这相遇的缘分,我应该对它们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它们那么小,那么脆弱,在这庞大不可测的宇宙里生存是怎样的冒险,是多么不容易啊。然而,常识提醒我,我的探访很可能令它们恐惧.,最大的帮助就是不打扰它们。慈祥的土地和温良的月光会关照这些与世无争的孩子的,这么一想我心里的牵挂和怜悯就释然了。
  ③我继续前行。我看见几只蝴蝶仍在月光里夜航,这小小的宇宙飞船,也在无限地做着短促的飞行,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探索存在的底细,花的底细。此刻它们是在研究月光与露水相遇,能否勾兑出宇宙中最可口的绿色饮料?
  ④我来到山顶西侧的边缘,一片树林寂静地守着月色。偶尔传来一声鸟的啼叫,好像只叫了半声,也许忽然想起了作息纪律,怕影响大家的睡眠,就把另外半声叹息咽了回去——我惊叹这小小生灵的伟大自律精神.但我想它的灵魂里一定深藏着我们不能如晓的智慧.想想吧,它们在天空上见过多大的世面啊.它们俯瞰过,超越过多么多么多的事物,它们肯定从大自然的灵魂里获得了某种神秘的灵性。我走进林子,看见一棵橡树上挂着一个鸟巢。我踞起脚尖,发现这是一个空巢,几根树枝一些树叶就是全部的建筑材料,它该是这个世界最简单的居所了,然而就是它庇护了注定要飞上天空的羽毛;那云端里倾洒的歌声,也是在这里反复排练。而此时它空着,空着的鸟巢盛满宁静的夜光,这使它看上去吴像是-个微型的天堂。
  ⑤如果人真有来生,我期望我来生只是一只太阳雀鸟或知更鸟,几粒草籽、几滴露水就是一顿好午餐。然后我用大量时间飞翔和歌唱。我的内脏与灵魂都朴素干净,飞上天空,不弄脏一片云彩,掠过大地,不伤害一片草叶。飞罩了,天黑了,我就回到我树上的窝——我简单的卧室兼书房一一因为在夜深的时候,我也要读书,读这神秘的寂静和仁慈的月光。
1.本文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作者在月夜探访了哪些对象?表达了种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第①段段意,并说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味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在人之外,还有多少生命在爱看、挣扎着、劳作着、歌唱着,在用它们自己的方式撰写着种族的史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月夜探访后竟然产生了要做一只鸟的奇妙想法,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堪称《山中访友》的姊妹篇。两文在内容、结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蝈蝈、虫子、蝴蝶、夜鸟、鸟巢;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2.描写南山上白瀑流泻似的月色。为下文写“我”的探访提供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环境.(意思接近即可)
3.在自然界,有着许多同人一样的生灵,它们同人类一样地劳作和生活,延续着自己的种族。这种认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爱怜与赞叹.(意思接近即可)
4.作者感受到了自然界弱小生灵的伟大.或者:作者感受到自然世界的美妙、神奇。(不设统一答案)
5.示例:
内容:都是写一次对自然界朋友的探访.《山》文探访山中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本文探访了月下的蝠蝠、虫子、蝴蝶等。
结构:都是按作者行踪安排写作对象,文末都写了作者奇特的想象。《山》文末尾作者想变成一棵树,本文作者想变做鸟.
语言特色:都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出一幅幅如诗的画面.(任举一例即可)
表现手法:都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于法,对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灵作者都赋予了强烈的感情。(任举一例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1一5题。月光下的探访李汉荣  ①今夜风清露白,月明星稀,宇宙澄澈,月光下的南山显得格外端庄妩媚。斜坡上若有白瀑流泻,那是月辉在茂密的青苹上汇聚、】;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完成1—4题。

心灵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赵丽宏

       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
       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悄悄地发芽、生根,悄悄地长出绿叶、伸展开枝丫,在你的心里形成一片只属于你自己绿荫。难道你不相信?
       不知道,其实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无数次看见这样的花在自己身边开放。
       当你在万籁俱寂的夜间突然听到一曲为你响起的美妙音乐……
       当你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遇到一间为你开着门的小屋,屋里正燃烧着熊熊的炉火……
       当你在十字路口徘徊,有人微笑着走过来给你善意的指引……
       当你的身体因寒冷和孤寂而颤抖,一双温暖的手轻轻地向你伸来……
       当你发现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用清澈的目光默默凝视着你……
       我无法一一列举各种各样的“当你”--当你欢乐,当你迷茫,当你为世界的壮阔和奇丽发出惊奇的赞叹,当你被人间的真情深深地感动……
       当你的灵魂和感情受到震撼,受到感动,不管这种震撼和感动如电闪雷鸣般强烈,还是像微风一样轻轻从你心头掠过……
       每逢这样的时刻,便是你观赏到心灵之花向你怒放的时刻。每当这样的时刻,你的心灵之树也在悄悄发芽、长叶,在向辽阔的空间伸展自由的枝干。没有一个画家能用画笔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没有一个诗人能用诗句表达出这样的过程。这是一个无声无形的过程,但是它所引起的变化,却悠悠长长、绵延不绝,改变着生命的历史,丰富着人生的色彩。
       你相信吗?你的心灵一定会开一次花,一定的。也许是灿然的一大片,也许只是孤零零的一朵、也许是举世无双的奇葩,也许只是一朵毫不起眼的小花……你的心灵之花也许开得很长,常开不败;也许只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谁也无法预报心灵之花开放的时辰,更无法向你描述它们怒放时的奇妙景象。但我可以告诉你,这样的花,每时每刻都在人间开放。有人在向世界奉献爱心的时刻,就是花开的时刻。
       愿你的心灵悄悄地开花。
       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心花怒放的世界。

——选自《阅读世界》2007年第4期

1.阅读这篇散文,说说贯穿全文的是哪一句话?
                                                                     
2.第11段中加黑的词语“心灵之花”和“心灵之树”分别有什么含义?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这是一篇笔调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请你仿照示例,再从文中选择一组句子或一句话加以赏析。
     示例:第12段,作者连用4个“也许”形成排比,生动地描述了“心灵之花”开放的奇妙景象,形象地告诉读者:“心灵之花”一定会开放。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青青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泡桐花开

  泡桐花开在农历四月。
  每天傍晚归来,只要一转进那条长着泡桐树的小巷,我的脚步就会放慢放轻,仿佛去赴一个一年一度的约定。
  我常常伫立树下凝望泡桐,它出奇地高大,仿佛与蓝云接壤,颇有伟岸的男子气。它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半空中流淌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花朵紫中带白,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铃铛,风吹过簌簌作响。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陈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仔细端详泡桐花会发现它们状如喇叭,安详地躺在地上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泡桐花还散发着独特的芬芳。那气味不象玫瑰、百合的香气那样优雅,而是带点粗犷,会出其不意地窜入人的嗅觉,让人蓦地意识到它的存在。那气味并不浓烈,而是恬淡、辽远的,让入的心弥漫起一种温柔怅惘,陷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的空灵状态。那气味不属于精致的城市,而是带着乡间味儿,令人联想起森林、平原、山野,散发着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
  也许正是泡桐花的形、色、味在不经意间交织成了它的风骨,我总觉得泡桐花是一种淡泊、隐逸同时又有些寂寥的花。由于树干高大,它不仅超然于群花之上而且还超出了人的视线,显出一份“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古。很少听人提起“泡桐花开了”,它自生自长、花开花落,不用人操心也难以引入关注,有着“繁华飘零两不知”的清冷寂寞。
  记忆中泡桐花演绎得如火如荼的一次,是多年前的华山之行。当火车欢快地奔驰在关中平原上时,窗外一片片泡桐花轻盈掠过,柔美得仿佛一个个紫色的梦。华山脚下也遍植着泡桐,紫色的花朵无声无息地飘在农田、山野间,很有与世无争的远古韵味。
  我住的旅馆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庭院,院中长着一棵高大的、开花的泡桐,站在树底下仰望蓝天,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灵在一阕古老的田一园牧歌中穿梭,有着尘埃落定之后的清爽与澄明。
  后来泡桐就见得少了,要么是孤独的一棵,最多也是齐齐的一排。而且它们继续在都市中隐身而去,远望仿佛一个身材优美的紫色背影。城市在扩大着、发展着,常可见泡桐与拆迁的老屋一起倒地的场面,而新城的建设中绝难再见泡桐的踪影了。
  泡桐的气质似乎不太适合以速度、效率为代表的现代繁华,它们渐渐走远了,同时永远地带走了一段超脱、悠闲、宁静的古老岁月,也带走了我那个紫色的梦幻。(选自2002年6月15目《无锡日报》,作者庄红蕾)
1.泡桐花的形、色、味的特点是什么?请分别概括回答。
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3段自然段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境界”,在这里“泡桐花”已不再是纯粹的,而是浸染了作者浓重的的东西,意境深邃,隽永美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要写华山之行?请分条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中“紫色的梦幻”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狗事》,完成问题。

狗事
陈忠实

  幼时爱狗成癖,书包中常装着狗崽,课堂上老师提问:“孔融为什么让梨?”狗崽就抢先回答:“汪汪汪。呜!”
  那时候庄稼人吃饭艰难,不养狗;那时的狗性情极温顺,瘦骨嶙峋,走起路也是顺墙溜,轻手轻脚,不曾有过朗叫;撒尿也懒得抬腿;谦恭友好,谁叫跟谁走,不分贵贱,不看身份,走了就把你当主人。怯怯地移近你,躬身依依伏卧,尾巴也夹得紧,眼睛偷偷给你送媚色!很会拍马屁,伸出温吞吞的舌舔你手,像小媳妇一样温存。
  后来长大成人知道了狗事原是与人事相通。且中国文化关于狗故事极多:狗尾续貂、狗彘不如、鸡鸣狗盗、丧家之犬、狗里狗气、落水狗、狗腿子、狗男女……谁粘上狗名就没了人品!如此,谁敢与狗套近乎?称兄道弟拉哥们关系?看来做狗确实很委屈。
  沧海桑田,近年养狗却成时尚。狗事亦有了辉煌巨变。狗口大有赶超人口增长的势头。狗族竞也繁衍得名目繁多,叫价令人咋舌?狗医院、狗商店、狗协会、狗东西繁不胜举,有的竟迂得如同大款、巨星般阔了。走近村堡巷里,一头游狗大刺刺地迎头扑来,满脸的骄横,脾气很火爆,开口就咆哮撒泼,没理可讲的。专拣热闹的十字街头撒尿,一条腿高扬着,大有指点江山的雄姿。屎也绝不吃了,村里就少了唱歌般的呼响声。家家门户紧闭。敲门询问,人未语,狗却叫得热烈!主人开门,那物儿暴跳如雷,更是凶恶,一条铁链绷得钢棍一般,这已是普遍礼遇。邻居往来,门外高声呼叫:“有狗么?”这对往昔的“有人吗?”简直是讽刺。人人自是很少往来,墙越垒越高,狗越来越多晚上睡觉还做恶梦。夜就成为犬吠的世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狗声起,万狗呼应!一时狗吠如潮;夜就失去了韵致,月亮也消了清朗,而人却缩得更紧了。
  狗事张扬起来了,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贬值么?是人心隔得太远了么?既是无法沟通,就连心扉也实实地关了!再牵条狗。看守着,他人不得入内。各自守着一方青天,春夏秋冬自是冷暖不同本是融融的浩荡天地却让狗族割据成一块块囚牢!连狗自己也囚于牢中了,一条铁链,一盆狗食一窝起居。也就无法跨出牢门一步了。
  前日驱车到八里坪村,却极少见到狗,走近山民家门,山外人高呼:“有狗吗?”主人却在另一山头答道:“没有哟!自己进去喝水!”推门而入,果然无狗。偶尔也碰到一条狗,但却很礼貌,嗅嗅你便是了。然后调转头跑向灌木丛逮蝴蝶去了。山外人心果极妥贴于山野之气,茂林之色,潺潺水声中感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于是便朗语:情愿死在这里!又说回去将狗全打死,煮了,吃了,自己解放自己。这自是废话!世事如此,无狗怎成?这是需要,却亦是人自身的悲哀了
1.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请指出文章的明线和暗线各是什么(各2字以内)?
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作者看来,过去的狗和近年的狗的性情是有区别的,请分别指出过去的狗和近年的狗的性情各有什么特点。
过去的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年的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首尾各描绘了什么场景(各20字以内)?本文写作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场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世事如此,无狗怎成?这是需要,却亦是人自身的悲哀了。”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西风胡杨》,完成问题。

西风胡杨
潘岳

  胡杨,生在西域。在那里,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曾经英雄逐霸的故事……都已被那浩茫茫的风沙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一千年,只剩下白白的沙,残破的烽台与荒凉的城。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1.3亿年前遗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90%的胡杨在中国,中国90%的胡杨在新疆,新疆90%的胡杨在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两个天敌彼此对视着,彼此僵持着,整整一亿年。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的严寒中挺拔。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朽。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的红柳。为了胡杨,为了胡杨的精神。她们自愿守在最前方。远在天涯海角的红树林,与胡杨一样,他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身后的人们用泥土塑成一个个偶像放在庙堂里焚香膜拜,而将他们这些真正神圣的勇士砍下来烧柴。短短几十年,因过度围海养殖与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红树林已变成1.4万公顷。为此,红树哭了,赤潮来了。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拓荒与征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成成的泪。这凄然无语的树,只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他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给他们。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仆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他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敌。
  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记曾经呵护他们的胡杨,我担心他们的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噩梦。
  站在这凄然高耸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与红树,请他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我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我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我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鼓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偶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原载《北京晨报》有删改)
1.本文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文章思路十分清晰,请简要叙述文章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我想哭……然而我不会哭”,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重点是写胡杨,文中却写了“红柳”、“红树林”,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及学过的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涉及的共同话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