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问题。【甲文】雨荷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
题目
题型:江西省期中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问题。

【甲文】雨荷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③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料!我立在池畔,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④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⑤可是,看那株莲花,在雨中怎样地惟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这么完美与自足的世界!
  ⑥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⑦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乙文】暗香

  ①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②我才恍然醒悟,这确实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的桂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沁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③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怜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过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④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钟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就关的,而原来关门的李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⑤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
  ⑥他们不张扬,因为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如此
1.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将“雨荷”“暗香”写得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不同的是甲文通过叙述、________和_________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作者对“雨荷”的赞美之情。乙文则通过一个故事,把“暗香”的具体寓意揭示出来。
2.甲文第②段中描写红莲的语句“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可用一个四字成语_______来替代,但如果这样替换就起不到_______的作用。
3.乙文第③段写到眼睛“湿润”,请用自己的话说出眼睛“湿润”的原因。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甲文,谈谈你对第⑦段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第⑥段加粗的“如此”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结合阅读乙文的感受,再举出一个“桂花幽香”式人物的具体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象征 描写 议论
2.含苞欲放 生动细致地描写并突出了红莲的形象。
3.被不事张扬,暗暗飘香,悄悄凋零的桂花所感动。
4.荷是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象征,如果具有荷不怕困难,不怕寂寞的精神,就能战胜生命中出现的风风雨雨。
5.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6.“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问题。【甲文】雨荷  ①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立其间。  ②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考试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回到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文中与“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几段文字写了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试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
题型:湖北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西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事例

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
(2)
(3)
(4)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问题。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A______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B______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C______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D______,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根据文意,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
收存 收藏 贴在 挂在 迎面 仰面 发现 发觉
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2、作者把丢失藤野先生的讲义说成是“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的“良心”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________和________的感情。
5、师恩难忘,在你的生活中有你最敬佩的老师吗?请你对你的老师说几句心里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成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问,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名为《端午的鸭蛋》,那作者为什么一开头用一大段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②段中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袁枚是清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粽子

  吃粽子的端午节就要到了。这就使人格外地思念故乡,思念那里活鲜鲜的芦叶,思念那里家家户户都在包着的粽子,就像回到了故乡的田野、沟边上似的……
  端午前几天要去采芦叶了。有沟河的地方就有芦叶,只管来就是了。但包粽子的芦叶须得采宽一点、老一点的,不像是做芦哨的叶子,要嫩而小。满村的人,每家都有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刚过门的媳妇去采,或是鱼贯而行,或是隔沟相望。这样的时候,大抵总有一个爱说笑话的领头说笑话,话头自然是刚过门的媳妇,或是将要出嫁的姑娘。乡下会说笑话的人不仅是能言善辩,而且很富有想像力,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自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另有乐趣:在沟的两边互相掷泥块,或者干脆拣沟面窄的地方,像青蛙样蹦过来,跳过去。
  我们去采芦叶的时候,母亲便在家里淘米、剥花生,或者挑一些过年留下的大枣,夹杂在糯米中间。更有讲究的,是将一小块瘦肉也包进去,称为“肉粽”。但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早,家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面粉粽子,母亲叫它麦粽,一个粽子里只能找到一两粒花生米,不过,一样是很香、很甜的。
  包粽子是一门很巧妙的手艺,在我们家乡,新过门的媳妇倘若不会包粽子,那是要被一些老太婆背后取笑的:
  “哼,连粽子也不会包,真是越来越新式!”
  粽子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宝塔粽——尖尖顶,三角形的底座,约有半市尺长短。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的“月牙粽”“关门粽”“方粽”等等。
  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但左邻右舍串门时却又一定得吃主人的粽子——把芦叶从下面拨开,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宝塔尖上开始吃起。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是芦叶的清香。
  不仅是自己吃,还要挑包得最好、最大的几个,用红线串着扔到河沟里去。
  农民也知道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钢的诗人!
  “屈原是跳到家门前的沟里淹死的吗?”儿时我天真烂漫地问过母亲。
  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
1.第二段主要写了_______的情景和乐趣,“鱼贯而行”“隔沟相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2.文中都记叙了哪些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个破折号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1.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文章题目和全文内容看,本段文字应主要描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场面,可是文段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其他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一句中,明明知道“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为什么作者还要“骑”“老马”“慢吞吞”地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明明没“经过训练”“还发哑带沙”,作者却说其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