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余秋雨的散文《垂钓》,完成问题。垂钓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余秋雨的散文《垂钓》,完成问题。

垂钓
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另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花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的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海参崴。
(选自《霜冷长河·垂钓》)
1.“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胖老人和瘦老人互相嘲讽对方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作者说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怎样理解“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末说两位老人“像两座恒久的雕塑”,请根据其中的含义,举出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心中的海参崴”与“地理上的海参崴”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
B.文章认为,正确的钓鱼法应该像胖老人那样,多持钓钩,大小鱼都要,而不能像瘦老人那样自命清高,执著固守,只想钓大鱼。
C.胖老人与瘦老人尽管在钓鱼时互相嘲讽,但在生活中却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很难分开。
D.本文作者没有否定胖老人丰收,也没有否定瘦老人的固守,而是认为这两位垂钓者代表了人生追求的两个方面。
E.本文借对两位垂钓者的描写,阐发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事物的整体,都是由许多对立的方面构成。
答案
1.取舍标准:只钓大鱼,不要大海琐碎的施舍;堂皇形象: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较量的人类代表。
2.两位老人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追求。胖老人:活泼,随和,容易满足,追求物质;瘦老人:执著,倔强,追求精神。
3.自认为的完美并非无懈可击。
4.彼此的价值都需要对手的存在才能实现和证明。
5.示例:美与丑、欢乐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等,彼此相互对立,但惟其并存,才能体现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6.“地理上的海参崴”是博大和力量的象征,而“心中的海参崴”是作者的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做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人生道路上永远的提醒。
7.B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余秋雨的散文《垂钓》,完成问题。垂钓余秋雨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①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②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的瘦的薄叶,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自己生长根须,只为了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己去寻找那不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遏制。
  ③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做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它们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去光泽,它们的根深埋在石缝狭隘的间隙里。它们默默地为攀登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④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的,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巅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由此,它们才能迎击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
  ⑤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找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白已,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⑥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的,它具有如此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1.阅读全文,指出“石缝间倔强的生命”为什么使作者“感动得潸然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作者赞美了无名野草“生命本能”的尊贵。这里的“本能”是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词句概括。不超过1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作者从“蒲公英”的生长中感悟到生命“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这句话在文中具体指的什么?(根据这段文字作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写“石缝间的松柏”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松柏的?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刭松柏具有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指出“石缝间的生命”是美学的。品赏全文,你认为“石缝间的生命之美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这段话是作者由自然界生命本体的认识提升到人生哲理的一段议论。请你从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一个能体现这段议论内容的人物的生活经历,作概要的叙述。(必须交代书名和作者)
“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锤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甘肃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风筝》片段,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甲(   )断了蝴蝶的一只翅骨,又将风轮乙(   )在地上,丙(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丁(   )地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1.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G.凛然 H.傲然
甲(  )乙(  )丙(  )丁(  )
2.找出描写小兄弟的动作、神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文字中,作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甘露的秘密》,回答问题。
  蚂蚁和蚜虫的关系简直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有时候,你会看到一群蚂蚁背着蚜虫川流不息地跑来跑去,那是蚂蚁在给蚜虫搬家。当蚜虫在一片植物上大肆蚕食,只剩下残茎败叶之后,蚂蚁就把这群祸害转移到另一处食物充足的地方去,使蚜虫能够饱食终日,好排泄出更多的蚜蜜来。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确定了新居之后,小蚂蚁就会把蚜虫一个一个搬到附近的植物上去。蚂蚁不仅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冬天临近了,雌蚜排出了一个个越冬卵。蚂蚁很担心这些卵会被冻坏,便不辞劳苦地把它一个个搬到外面晾晒,晒完后再搬回巢去。到了次年早春,蚜卵孵化了,这下又忙坏了小蚂蚁,它又主动承担了喂养小蚜虫的任务。直到春暖花开,蚂蚁又把小蚜虫一个个搬出洞来,放到植物上,让它去啃食鲜嫩的茎叶,以便自己从它的屁股后面捞取一点蚜蜜。(选自《中学生必读文库》)
1.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蚂蚁是蚜虫的保姆,它作为保姆要为蚜虫做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捞取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蚂蚁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抗战开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绝”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1)选文中各有两句话点出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截然不同,试分别指出:
奥本海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稼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作者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革期间,写发生在邓稼先身上的两件事分别是什么?这两件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担水劈柴
赵万里

  担水劈柴。我写下这四个字,时光又悄然漫过来,年轮又一圈圈被荡开……
  源远流长的水,生生不息的柴,使历史变得亲切,使生活变得恬静。
  我常常在月夜里,一遍遍地吟咏这四个字,声调高低错落,如哼唱一首古老的民歌,回味悠长。
  我想说,担水劈柴,是生命最优美的姿态。它集合了女人的阴柔之美和男人的阳刚之美,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下展现,让我看到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和碧空中温暖的雁阵……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担水劈柴,朴素到仅用这四个字就足以概括了。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根脉,就是这样在土地上深深地扎稳了……
  做一个平凡的人,担水劈柴;守住一颗平常心,担水劈柴;过一种平静的生活,担水劈柴。
  我理解的幸福,有着两个层次
  正如佛家所言:禅悟之前,担水劈柴;禅悟之后,担水劈柴。
  担水劈柴,平静实在。
  平静实在地过日子,心满意足。
  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国画大师李麟庐送给家父的一幅水墨白菜图,画上的题诗是那样的怡然自得:“菜叶绿,做汤羹;味平淡,趣悠长。”
  担水劈柴,让生命化繁为简,让心境回归平和,让思想过滤杂质,让自己活得轻松而又真实。
  用朴素与单纯,开垦生命中最丰美的田园。
  生活在都市,我们何尝不是在担水劈柴呢
  担岁月之水,劈天地之柴,把平淡的生活过出滋味来。
  担水,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劈柴,一分为二的认识世界。
  担水劈柴,是一生修炼的功课,让我慢慢地去体悟。智慧,一瓢瓢在灌溉;混沌,被一斧斧劈开。
  从担水劈柴到担水劈柴,心灵渐渐通透,天地越发辽阔,活得更加明白。
  “看淡自己是般若,看重自己是执著”。
  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告诉我:从前读陶渊明,她只是喜欢“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趣。现在她明白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才是真正的超然之境。正因为有了“结庐在人境”的平静坦然,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超脱与浪漫。
  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发觉快乐真的是源于内心。一个人的快乐、安宁,取决于心灵所抵达的地方。
  那是一个人的旅途,一个人的目的地。
  时光还在静静地流着,年轮渐渐地增加了……
1.读完全文,你认为“担水劈柴”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中的“两个层次”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介绍许麟庐的白菜图及题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活在都市,我们何尝不是在担水劈柴呢?
(1)改为一般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说“一个人的快乐、安宁,取决于心灵所抵达的地方”,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中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