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1.“我的第一本书”中蕴含着怎样的感情?试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看到“我”拿出的课本,为什么显得那么愁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听完“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还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今天我们读书的条件与作者比起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试着谈谈你读完这篇文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包含着“我”与乔元贞的友情,又寄托着父亲的殷切希望。     
2.父亲认为儿子不爱读书,为儿子不争气感到愁苦。     
3.为生活艰难,孩子上学不易而感慨。同样只有半本书,元贞却考了第一。     
4.补充交代两家父辈的关系,写出了元贞家境的贫寒,为下文作铺垫。    
5.“略”。
(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⑴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⑵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⑶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儿子睁大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⑷1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从冥冥的天空中落下来,在宁静的空气中闪烁飘荡。你看不见它们,接不住它们,却真切而优美地感觉到它们的存在,感觉到它们在轻轻地拨动你的心弦。它们滴落在任何地方,都会反弹出清幽脆亮的回声。美妙的旋律无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风从草地上拂过,没有什么能躲过那柔情的手指的抚弄。闭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见那些在微风中颤动的野花,还有在花瓣上滚动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动着它们的彩色翅膀,从这片草叶上,飞到那片草叶上,终于在一朵金黄色的小花上停下来,微微喘息着,让湿润的风吹拂那对美丽的翅膀……     
  ⑸我问儿子,在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旋律中看到了什么。儿子说:“我看见一个金头发的孩子在弹琴。他坐在花园里,身边有很大的喷泉,喷出银色的水花,漫天飞舞。”妻子说:“我看见一条小溪在绿色的山坡上流淌,小溪里都是五彩的石头。”儿子笑着总结:“有喷泉,也有小溪,还有春天下雨时在树林里听到的声音。”     
  ⑹说完话,我们仍然自己做自己的事情。除了音乐,家里没有其他声音,然而世界上一切美丽的音响都在我们小小的家中回荡……有莫扎特的音乐陪伴着,家里是多么安静多么美好,连阴郁的天气我们也能感受到阳光灿烂的情调。     
  ⑺我告诉儿子,莫扎特离开人世时,两袖清风,一无所有,他甚至没有为自己留下买一口棺材的钱。在风雪中,他被不认识的人埋葬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在他的墓地上献上一朵小花。     
  ⑻“他为什么那么穷?”儿子的目光里饱含着困惑和不平。     
  ⑼“因为那时音乐不值钱。”我的回答无奈而黯然。     
  ⑽这时,我们的耳边充满了莫扎特的音乐,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乐《第四十一交响曲》。那是蓝色的海水,平静地冲洗着沙滩;那是人心和天籁的融合,是超越时空的预言,是不死的灵魂在呼吸。天地间回响着那永恒的潮汐,无穷无尽……     
  ⑾“钱算什么?”儿子突然喊道,“钱会烂掉,音乐活在人的心里!”我和妻子相视一笑。
  ⑿在音乐的流水声中,我们狭小的屋子变得无比宽阔,所有的墙壁都消失了,可以看到最遥远的风景。莫扎特像一个目光平和的天使,在我们的前方翩翩地飘行。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他都能引导我们抵达……    
  ⒀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选自《散文》,有删改)     
1、给本文分段,并写出每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⑷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⑾段中写到“我和妻子相视一笑”。说说你对这“一笑”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句“莫扎特,谢谢你的造访”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全文,探究莫扎特音乐给听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全文后,你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哪些特点?请根据这些特点,描写你在他的音乐中可能“看到”的画面(要求和文中描写的画面不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这两段文字,是以第______人称来写的,所写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请分别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议论直接评价藤野先生的一句是 (    )
A.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    
B.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C.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    
D.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5)末尾一句的“正人君子”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一九七九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作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 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   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座。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并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①。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②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③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④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⑤。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⑥也何尝⑦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⑨。    
1、①处“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是______的观点,整个句子表现了鲁迅_______的感情。     
2、②处“影”的意思是_______。     
3、③处“偏”这个副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处与⑥处的“他们”分别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5、⑤处鲁迅说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⑦处“何尝”这个副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⑧处“一一呜呼,无法可想!”鲁迅先生感叹的是(    )     
A、中国人竟然给俄国人做侦探。     
B、中国人竟然看日军枪毙中国人。     
C、中国人竟如此愚昧和麻木。    
D、中国人的愚昧、麻木用医学无法改变。     
8、⑨处的“意见”、“变化”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地闹着(    )    磬口(    )     
2、文中的“暖国”是指____。     
3、本文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许多词语的写法同现代差异较大,例如“胡蝶”,现代写成“____”。     
4、文章开头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表现了江南的雪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妙处。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