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二十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每一座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②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了一声。这次屠***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 
1、第①段中说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语句“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了一声。”中“咬”“骨粉”和“***”这几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上帝对那树施洗礼时所说的话,有的实现了,有的没实现。  
(1)“没实现”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第②段“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答案

1、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2、“咬”“骨粉”和“***”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表达对伐树人的愤恨,所以它们在这种特殊的语境中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没实现的:死复绿。 
人类在进行建没时,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4、C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①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黄蜂筑巢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    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两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光里。   
  A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的鲜明美丽。   
  B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画。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    
  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拨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
  小家伙!    
  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   
  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  
  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竞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嘤嘤。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的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如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荼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    
  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    
  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作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像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    
  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   
  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   
  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呵,小家伙! (选自《周涛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1、文中两次较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黄蜂的“举动”
          作者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乌云越来越,越来越,向海面直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成尘雾和碎沫。(《海燕》)  
【乙】    
  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袭击过来,猛烈地冲向岸边,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拔刺着岩石的壁垒。   
  二、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三、“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四、“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五、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到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听潮》)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
(2)【甲】文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_。      
(3)【乙】文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4)【甲】文里有6个加粗的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  
A.涨潮时候的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候的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的温柔平静美,也有涨潮时的惊心动魄美。  
D.涨潮时候海浪声音组成的音乐美。  
(6)在黑暗恶劣的环境中,“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    
A.强调“波浪”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显示了大海的壮观。  
B.突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和战斗雄姿,显示了大海的力量。  
C.说明“波浪”能顺应形势,善于随机应变,显示了大海的机智。  
D.说明大海不能审时度势,没有考虑后果就盲目作战,显示了大海的粗犷豪爽。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雨前  
何其芳
  ①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画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②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撇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③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④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由不洁的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地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⑤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⑥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⑦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  
  ⑧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  
  ⑨然而雨还是没有来。1933年春,北京(选自《画梦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何其芳,1912年出生,中国现代作家。1933年,时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又加紧蚕食华北,而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民族危机深重,政治气候低沉。面对现实,当时一大批知识分子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又找不到出路。
(1)本文写了三组动物在雨前的不同神态:惊慌的鸽群、_____的白鸭、______的鹰隼。(请用文中词语填写)  
(2)本文③和⑥段中作者怀念了两幅故乡风景画。用简洁的语言分别为其命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景物语言精致,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是本文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请简要分析作者将南方的湿润与北方的旱渴进行对比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文章的写作时间及相关背景,谈谈你对文中“雨”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②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     
  ③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④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⑤这个敏感的精灵,一—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旱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1、划分这几段文字的层次(用“/”标出)。     
① ② ③ ④ ⑤     
2、把②段中“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改成“一层层巨浪被狂风紧紧抱起,甩到悬崖上”,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高傲的”、“黑色的”分别照应《海燕》这篇课文开头的两处____和____。             
4、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的什么特点?     
(1)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拟人    
B、比喻     
C、反复    
D、夸张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落  红
曾绍炉
  ⑴我对红色,有着十分的喜爱。虽然红曾经对我是那样的吝啬,少年时代与我情同手足的两位女友:红枝、红梅都因生存的艰难离我而去了,我的每一份真诚,变成幻想成空的泡影。然而在我生命的后来岁月里,红却仍然是我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     
  ⑵我喜欢的不是令人恐怖的血的红,而是另一种温和明艳的红.想起它就让人想起光明,想起它就让人想起生活的美丽;看到它就让人温暖无比,心生惊喜,看到它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活力……     
  ⑶它是质朴而骄矜的颜色,是大自然吐露出来的一种无上的秀美,是生命对于自身赞颂的一种语言。它最初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蕴藏来自生命之父太阳的光华,并且柔化了它的灼热,把它的那份热情,悄悄地藏于自己的根茎叶芽中。     
  ⑷它又具有美的本质,借着开花的世界,借着果实成熟的契机,借着秋夜载誉而归的儿子,把那份热情喷发出来——以花、以果实、以瑰丽深沉的红叶,装成一个浪漫的世界、诗意芬芳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童话,就是让一切美的而尽美,让一切孤零的、失意的、苦陋而凋残的,都在红艳的祈祷中,也变得美,变得动人心扉。     
  ⑸我便是被这美陶醉了的一个。我常像孩子一样奔跑于花色斑斓的花丛中,并常常对着那些红色的花朵,低下头来,以含情的目光和它接触,与它交谈,而在美丽的惊叹中,领略大自然的一种超凡的灵气。     
  ⑹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⑺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满树满坡的游丝花片,春日里卷来一场铺天盖地的“红雪”;果实蒂落的世界,你会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景观的魔幻般“烟消云散”而惊诧得目瞪口呆;秋风像大地母亲的手臂召唤那些奉献了一生的使者回到自己的怀抱,你会欣赏到红叶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 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⑻虽然落红不像初放成长时那样的无忧,爱却不因花的凋零、叶的飘逝、果的蒂落而丧失。那份爱是牢固而长久的,就像虹,在空中短暂地划过,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永远芬芳灿烂的痕迹;就像一个故事的高潮,以充满悲壮的英雄般的举动,赢得了永世的颂扬和惊叹。     
  ⑼一个秋天,我捡拾了许许多多的红叶,夹满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像珍藏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叶梦。过了许久,当我重温那些故旧的梦时,才发现那些固执的精魂们,早已在我情感疏忽的瞬间,翩然化蝶而飞了,空留下一些毫无色泽的枯败的树叶。这是我无意间犯下的一桩错误,既使我伤透了一颗爱红的心,更使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启发—— 落红并不是生命颓败的结果,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  点,在这诚挚的复归自然的途中,谁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而只有在这不断的开落中,红,才有着它的延续,才有着它的重生,才有着它的永恒,才能看到那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⑽于是,我学会了在红将飘落的时刻去看花,去森林里散步,见玫瑰花毫无怨悔地告别枝头,便忍不住把它捧在手里,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再潇潇地散落泥土中;或者拾起地上的一枚红叶,对着夕阳去窥探那脉筋间的秘密,从那纵横交错的艳红中,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而当我面对一树通红的鲜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慷慨奉献的自豪中!     
  ⑾在捧掬、拾捡、探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落红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人当艳红吐翠时自也慷慨大度,一旦凋残飘零却又悲凉不堪;人当兼收并蓄之时面对风雨也不屈不挠,而一旦实满果红回报滋育时常不免患得患失。在落红面前,我不仅热泪盈眶……     
  ⑿由此我的梦变得离奇而瑰丽:我化作了一页花瓣、一片红叶、一颗绚丽馨香的果实。
1、“我”所喜欢的“红”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说“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属于哪一类?其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⑸⑼⑽⑾段都写了“我”与“落红”的亲近关系,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