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⑴人生烦恼无数。  ⑵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 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
题目
题型:福建省月考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⑴人生烦恼无数。
  ⑵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 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到“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而且层出不穷。
  ⑶幸福总是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的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⑷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的命中的劫数。
  ⑸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
  ⑹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的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最终却发现,他们永远登不到顶,看不到头。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⑺另一类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满足。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⑻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⑼有的人本来很幸福,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⑽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⑾所以,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⑿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烦恼的人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个沉重的行囊,装得越多,牵累也就越多。
  ⒀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⒁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的眼里。(作者:马德   选自《读者》2008 年第19 期)
1.从本文看,作者认为人生的烦恼是如何形成的?(用原文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差学生和贫穷人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自然段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请联系你的现实生活,谈谈你将会如何对待烦恼,如何仰望你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生的烦恼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2.比喻。把抽象的、无形的烦恼具体化、形象化。
3.为了说明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幸福总是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的心里。
4.承上启下。
5.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较真儿,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6.“略”。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题。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⑴人生烦恼无数。  ⑵先贤说,把心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 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列《转身》文段,回答1-4题。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经常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面一个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的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你,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只顾欣赏这张善良的、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水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最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拥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波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已走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一瞥里只得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去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她肯定知道我注意到了她,那么,在岔路口,在她转身的时候,她是否知道,不远处,有一位陌生的叔叔,他眺望的眼睛?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找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不见了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街,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交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服披在这位贫苦老人的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袖,或者握起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已经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选自《散文2008精选集》,有删节)
1.文章描写了哪些“转身”的画面?“转身”有着怎样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谈谈对第⑤段中的“希望他下降的体温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稍稍回升”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篇写想要再次与“那个动人的身影”相遇,都是“不可能了,不可能了”,结尾却又写“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人间温暖的追求。
B.作者通过在秦岭大山深处偶遇农家少女的故事,写出了美好的事物总不可靠的。
C.文章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表达了要善于感受和体察生命中的真善美,珍惜生命中一切的美好的思想。
D.第⑥段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惆怅之情。
题型:广东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文段,回答1—5题。
  不必说________的菜畦,________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
2.原句将画横线处填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中,加粗的“伏”能否改成“停”字,“窜”字能否改成“飞”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中作者描写了童年时的四件趣事,它们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百草园在作者的笔下情趣盎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周岩壁的《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完成1—5题。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没女孩子手巧,这岂不有些重女轻男了么!不是吹,我们男孩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这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得脚不沾地。常趁放学后的间隙,三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
  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偶有做成功的,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3.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浙江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下题。                                                              野蔷薇苔

         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来,去刺剥皮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1、作者在第三段中写道:“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的分别指什么? 
答:“童年的天性”是指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情理”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2、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童年情结”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3、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
题型:江苏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     )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填出文段括号中的两个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写到了哪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中找出 “我”猜测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读书的一个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
例如:拔何首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文中加粗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东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