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执虚如盈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
题目
题型:江西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执虚如盈
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醒的顿悟与被寄望的欣悦暖暖地包围了我。
  从字面上来看,它很好理解——就算你手里拿着的器物里空无一物,你也要当它盛满了东西一样,小心翼翼地捧着,不要生出半点轻慢不恭。
  我试图让自己潜入这两个短句的深层,轻轻叩问一下作者:先生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号召人们视“虚”为“盈”呢?难道说仅仅是为了爱惜器物、不使堕地吗?
  ——当然不是。
  先生应该是十分看重那颗“恭肃的心”的。即使是捧着一只粗瓷的空碗,也当那里面盛满了佳肴美馔,不因“空”而生狎昵,恭肃的心,惴惴地悬了,让“盈”在这一刻成为“虚”的别解。
  我得承认,我是慢慢喜欢上那种“执虚如盈”的庄肃感的。在这个美好的提示面前,我郑重地将自己所打发走的日子归了类,分为“执盈如虚”、“执虚如虚”、“执虚如盈”三个阶段。
  在“执盈如虚”的岁月里,何曾知道自己正“执盈如虚”?生活将那么多盛满了琼浆的精美器物送到我手中,我却没想到它们都是需要我怀着一颗恭敬的心去珍爱的。这颗心,与其说是粗疏的,不如说是贪婪的,它惯于挑剔,惯于骄横,惯于在一朵花前遥想另一朵花。
  后来,生活或是恼了?竟粗暴地略去了“洽谈”的程序,劈手从我怀里掠走了一些,又掠走了一些。我不能呼告,不能悲鸣,只能默默注视着自己越来越空虚的怀抱,惊恐莫名。于是,赞歌喑哑,腹诽茁长。一双“执虚如虚”的手,注定逃不掉被荒漠吞噬的命运。
  感谢那个飘着海腥味的夏天,它使我幸福地读懂了“盈虚”的内涵。在那条仿佛被世界遗弃了的夜航船上,我站在甲板上看下弦月,一位写诗的大姐静静地站在我身旁,我叹口气说:“月缺的日子,总是多于月圆的日子——多像生活!”大姐却说:“换个角度想想,每一天的月亮其实都是圆的——你用光明的想象补充上那暗影部分就成了。”我把这说法进驻我的心的那一天看成节日,因为就是打从那一天开始,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那一年,在大昭寺,顺着导游的手指看去,我们看到了那么多塞在“牙柱”缝隙里的牙齿。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些牙齿都是朝圣者的,他们不幸死在了朝圣途中,同行者便敲掉他们的牙齿,带到了这令他们神往一生的圣地。浩叹四起。我知道这些浩叹背后不乏鄙夷的同情,但是,我却忍不住朝那些牙齿深深鞠躬。想那毅然踏上朝圣之路的人,大概都曾逆料过这样一个途中抛尸的结局,可这却没有成为他们逃遁的理由。甘心的生命,甘心的灵魂,将空虚的朝圣之旅装扮得一路花开。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说到底,真正空虚空洞的,既不是器物也不是生活,而是我们昏花的眼与蒙昧的心。
  ——“执虚器,如执盈”,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啊。(摘自《燕赵都市报》)
1.第二段中的加粗词“顿悟”和“欣悦”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日子归为哪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所指的“态度”和“境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析下面句子的语言特色。
我渐渐修炼了一项将一弯金钩看成一轮玉盘的本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恭肃的心,充盈了器物;颖慧的心,充盈了月亮;虔敬的心,充盈了天地。
2. ①执盈如虚:贪婪骄横(得陇望蜀)②执虚如虚:空虚落寞③执虚如盈:恭肃虔敬。
3.“态度”指的是一种乐观、平和的处世态度;“境界”指的是一种忘怀得失的崇高美好境界。
4.此句运用了比喻、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金钩、玉盘,代指美好事物,“修炼的本领”也指经过一番历炼之后庆幸自己所拥有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核心考点
试题【现代文阅读。执虚如盈张丽钧  每当听到学生们背诵《弟子规》中“执虚器,如执盈”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好喜欢这两个短句!一遍遍在心里默念它,被提】;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细致形象地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描写____________,突出了它们的颜色;描写____________,突出了它们的形状;描写____________,突出了它们的声音;描写____________,突出了它们的动态。
2.选文主要写了“我”童年的哪几件趣事?表现了“我”儿时怎样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中,哪个内容是强调重点?请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就文段内容,任选角度写一段赏析的话。(提示:句式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描写的角度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文段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原文中用短线画出准确描绘捕鸟全过程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儿童捕鸟时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写捕鸟的乐趣,为什么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儿,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筒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   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筵会去,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头发。许先生拿了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美,把那桃红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发上,并且许先生很开心地说着:
  “好看吧!多漂亮!”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在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脸是严肃的,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着我们这边看着:
  “不要那样妆饰她……”
  许先生有点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看过书的,关于美学的。”
  “什么时候看的……”
  “大概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
  “买的书吗?”
  “不一定是买的,也许是从什么地方抓到就看的……”
  “看了有趣味吗?”
  “随便看看……”
  “周先生看这书做什么?”
  “……”没有回答——好像很难以答。
   许先生在旁说:“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1.概括说明作者在选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这些事情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选文刻画鲁迅先生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写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是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曾自己述说过,而谁曾接触过这种眼光,就会感到一个时代的全智者的催逼。”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叙事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选文,你对鲁迅先生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敲雪
  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②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③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他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④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⑤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⑥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⑦“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⑧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⑨“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⑩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的头,频频颔首。
  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棱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您尝尝,好甜呢!”   
  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您吃一个,您的口味不好!”
  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选文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段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文章结尾处补充一段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毕淑敏
  童话,并不只是给儿童读的。
  我在成年之后,还常常读童话。每当烦心的时候,从书架上随手扯出的书,必是童话。比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就读过多遍,它也被翻译成“人鱼公主”。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人鱼公主”这个名字。海的女儿,好像太阔大太神圣了些。人鱼呢,就显得神秘而灵动,还有一点点怪异。
  大约8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人鱼公主的故事。读完后泪流满面,抽噎得不能自已。觉得那么可爱和美丽的公主,居然变成了大海上的水泡,真是倒霉极了。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到湖面上河面上甚至脸盆里的水泡就有些发呆,心中疑惑地想,这一个水泡,是不是善良的人鱼公主变成的呢?看到风把小水泡吹破,更是分外伤感。
  大约18岁的时候,又一次比较认真地读了人鱼公主。也许是情窦初开,这一次很容易地读出了爱情。原来,这是一篇讲爱情的童话啊!你看,她之所以能忍受那么惨烈的痛苦,是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忍受了非人的折磨,在刀尖样的甲板上跳舞,她是宁肯自己死,也不要让自己所爱的人死。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和高尚的不求回报的爱啊!
  到了28岁的时候,我已经做了妈妈。这时来读人鱼公主,竞深深地关切起人鱼公主的家人来了。她的母亲在生了6个女儿之后去世了,我猜想这个女人临死之前,一定非常放心不下她的女儿,不论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她一定是再三再四地交代给公主的祖母老皇后,要照料她的孩子,特别是最小的女儿。
  到了38岁的时候,因为我也开始写小说,再读人鱼公主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探讨起安徒生的写作技巧来了。我有点纳闷,安徒生在写作之前,有没有一个详尽的提纲呢?我的结论是——大概没有。似乎能看到安徒生的某种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当然了,大轮廓走向他是有的,这个缠绵悱恻一波三折既有血泪也有波折的故事,一定是在他的大脑里酝酿许久了。但是,连读了几遍之后,感到结尾处好像有点画蛇添足。
  现在,我48岁了。又读了几遍人鱼公主。这一次,我心平气和,仿佛天眼洞开,有了一番新的感悟。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无论海底的世界怎样瑰丽丰饶,因为没有灵魂,所以人鱼公主毅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人鱼公主是顽强和坚定的,她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绝不回头,终于,她得到了自己终就一个灵魂的机会。在一个接一个严峻的考验之后,在肉体和精神的磨砺煎熬之后,她又踏上了寻找不朽灵魂的漫漫旅途。
  这个悲壮而凄关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68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 (原文有删节)
1.作者一生常读人鱼公主,感受常新。请你简要概括作者8岁、28岁时读出的内容。
8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
28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
2. 48岁时,作者读出人鱼公主“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你认为这里的“灵魂”指什么?请结合文中你感受最深的词、句作一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文章的结尾,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重读学过的课文,与作者一样,你也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请就《紫藤萝瀑布》的写作技巧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思想内容,谈谈你原有的认识和一点新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