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0~13题。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0~13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小题1:.和③段中“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这句话相照应的②段中的一句话是                                              。(1分)
小题2:.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2分)
小题3:.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应如何理解?(3分)
答案

小题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小题1:母亲听我的,儿子听我的,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原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小题1: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
小题1: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0~13题。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2分)
①孔子游(   )  
②孔子不能也(    ) 
小题2:、下面两句话一是直接引用句,二是间接引用句。试将第一句改写为间接引用句,将第二句改写为直接引用句。(2分)
①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小题3:、用“/”画出文中加线句子的朗读停顿。(1分)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2)孰为汝多知乎?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㈠阅读《论语》五则,完成18—19题。(10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知者不,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4分)
说(  ▲  )三(  ▲  ) 弘毅(  ▲  ) 惑(  ▲  )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小题3:.第三则中的“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你认为,曾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6—9题。(1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字词的的含义。(3分)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⑵如外人        ⑶余人各复至其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小题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分)
小题4:、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0~12题。(17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6分)
①佛印绝弥勒(        )  ②卧右膝,右臂支船(        )
③一士人画(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小题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12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请你抄出“父亲爬月台不容易”的句子,并从父亲和“我”两个角度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2:. “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两句中的“赶紧”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2分)
小题3:. 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2分)
小题4:. 请从内容和结构角度说说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为什么好?(3分)
小题5:. 父亲买橘子是很艰难的,回来时却“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