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三)阅读《桃花源记》第三段,完成18—23题。(共14分)  见 渔 人 乃 大 惊 问 所 从 来 具 答 之 便 要 还 家 设 酒 *** 鸡 作 食。...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三)阅读《桃花源记》第三段,完成18—23题。(共14分)
  见 渔 人 乃 大 惊 问 所 从 来 具 答 之 便 要 还 家 设 酒 *** 鸡 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村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妻子                               绝境                            
无论                               交通                             
小题2:、请你根据文言文断句常识,在上文画线部分该停顿的地方,用“/”断句(注意:本题不要求加上标点符号)。(2分)
小题3:、给“便要还家”中的“要”注音并释义:(2分)
要(      ),义:                   
小题4:、翻译“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2分)
小题5:、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小题6:、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却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2分)
答案

小题1:妻子和儿女   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要说,更不必说  交错相通(每词1分)
小题1:见 渔 人/ 乃 大 惊 /问 所 从 来/ 具 答 之/ 便 要 还 家/ 设 酒 *** 鸡 作 食。(答对4处即可给满分)
小题1:yāo 同“邀”,邀请。(各1分,计2分)
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见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到惋惜。(2分)
小题1:①躲避战乱; ②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没有剥削,人们生活自由快乐,所以不再出去。(2分)
小题1:①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分,每一点各1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三)阅读《桃花源记》第三段,完成18—23题。(共14分)  见 渔 人 乃 大 惊 问 所 从 来 具 答 之 便 要 还 家 设 酒 *** 鸡 作 食。】;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二)(17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题1:根据语境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

小题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①而置之其坐:___   __                        。  
②反归取之:___   __                          。  
小题3:、翻译句子: (4分)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题4:、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16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小题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小题2:、第怎样理解第④段和第⑥段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小题3:、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8—11题。(14分)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 志:记。 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   
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小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①予扶风之明年(           )       ②岁之春      (           )
③以客而告之  (           )       ④五日不则无麦(           )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固以怪之矣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
小题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今 天 不 遗 斯 民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小题4:.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课外文言文一篇,完成9—13题。(9+5=14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4分)
A.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B.限制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C.领域里的百姓、 巩固国防、 威风的天子
D.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震天下
小题2:.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题3:.“战必胜”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语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李渔的《水仙》一文,完成8—11题。(14分)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小题1:.文言词语解释(6分)
(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各司一(       )         ②购无资(       )
③请之(      )            ④是何异于不金陵(       )
(2)下列句中划线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学时习之,不亦说乎B.佣者笑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D.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小题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停两处)。(2分)
是 何 异 于 不 反 金 陵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2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