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1题。(17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1题。(17分)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小题1:.这一段着重写云的特点,它可以用文段中的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小题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文段中运用改句的好处。(3分)
原句: 从种种不同的云,我们能识别天气的变化。
改句: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小题4:.仿照例句,自选一个自然景物作为描写对象造句。(3分)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小题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6:.有人认为;现在听天气预报很方便,我们没有必要再去看云识天气了。你同意这一看法吗?理由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小题1: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小题1:改句把云比喻成“招牌”,更形象。更准确地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而原句只能泛泛表明云与天的关系。
小题1:(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小题1:看云可以识天气。
小题1:不同意,人们有时需要在野外活动,有时回遇到意外,学会看云识天气还是有好处的。
解析
小题1: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小题2: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④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⑤、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⑥、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
小题3:改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云比喻成“招牌”,更形象,更准确地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而原句只能泛泛表明云与天的关系。
小题4:要求:选取一种自言景物,运用比喻,写成四个喻体。
小题5:中心是:看云可以识天气。
小题6: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不同意,人们有时需要在野外活动,有时回遇到意外,学会看云识天气还是有好处的。
核心考点
试题【(三)阅读下文,完成10-11题。(17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二)阅读《三峡》一文选段,完成5—9题(17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 略无阙处   __________      (2)多趣味, _______
(3) 沿阻绝__________         (4)引凄异  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3:、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写出三峡江水的什么特点?李白有一首诗表达了与它相同的情景,你能默写其中相关的两句吗?(3分)
小题4:、“清荣峻茂”四字状四物:以“清”字状   以“荣”字状  以“峻”字状   
以“茂”字状    ,相互辉映,大自然充满无限生机(4分)
小题5:、最后一句渔者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0—14题(16分)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小题1:、本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本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4分)
小题3:、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____________池沼的特点是__________(4分)
小题4:、“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大多”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艺术”与“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三峡(10分)
①到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襄:           ②虽:               ③奔:           ④湍: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小题3:.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其特点怎样(用文中一个词作答)?(3分)  
答:所写景物有:                                                  
其特点:                                                              
小题4:、翻译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记夜游承天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小题1:.下面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思念)B.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睡觉)D.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小题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小题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                          (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
小题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雨的随想(14分)
①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②不过,无论什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③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④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忤。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冷,让太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的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⑤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使是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下流淌出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较。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⑥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又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
⑦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者有诗如雨,便觉得好奇。
小题1:、第①段中,作者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请你用明白通俗的语言解释这句话。(3分)
小题2:、第②段中,“弥漫” “浸润” “镌刻” “瓢泼”等词语,在这些词语中,哪两个词可以置换?哪两个词不能置换?简言其理由。(3分)
小题3:、第④段中,“人们却多不以为忤”的“忤”应该怎样解释?(3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请你补写出前两句。(2分)
小题5:、第⑥段中说“雨中的年轻”,而为什么不说“雨中的年轻人”?请简要回答。(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