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0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0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乙)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4分)
①不亦乎?                              ②不习乎?                                              
知也                                 ④出神                                   
小题2:.选出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B.故时有物外之趣
C.观之,兴正浓D.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答案

小题1:①说:通“悦”,愉快  ②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③是:这  ④方:正
小题1:B
小题1:①只读书而不肯动脑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也是有害的。②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都被吞了下去。(“而、罔、殆,盖、尽、为”重点词都应翻译出。)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都是课内的重点词语。
小题2:B.结构助词,的。其他三项都是代词。
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做这类题时应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2、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3、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
①而:连词,表转折。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险。
②盖:原来。尽:都。为:和后边的所一起表被动。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阅读(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0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鱼我所欲也》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小题。(8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1)故有所不辟也(          )   (2)今人曰(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予子天下,而***子之身,子为之乎?
小题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比喻来
阐述              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
贵 ,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       
的中心论点。(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0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4分)
①项为之                          ②喷以烟:                      
③与友行:                          ④入门不                     
小题2:.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是(     )(2分)
A.昂首观之B.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C.项为之强D.使之冲烟飞鸣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领略古人作文的意趣。(13分)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小题1:、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小题2:、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小题3:、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小题4:、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小题5:、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小题6:、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欣赏小巷幽静的美感。(12分)
巷(柯灵)

①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②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她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 A )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措杂的粪缸。它( B )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此地的胡同,风起处刮着满地的黄沙。
③这种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折,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
④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有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静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⑤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⑥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港,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如平常百姓徘徊散步。                                 
⑦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说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                    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小题1:、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①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小题2:、请在第②段的A、B两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小题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除了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外,还善用四字短语等,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进行赏析。(3分)
我选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赏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全文,在第⑦段横线处填上两个四字短语,要求能概括“巷”的特点。(2分)
小题5:、第三段划“   ”的句子和常建的《题破山寺旧禅院》中颔联描绘的意境极其相似,请写出这联诗。(2分)
小题6:、读完本文,相信你对“巷”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请仿照第⑥段的句式,在段末再补充一个句子,使意境、文意均和本文相符。(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12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矣。         (《治水必躬亲》) 
【乙】伊犁城中无井,皆汲①水于河。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②汲须修绠③耳。知古称雍州④厚土水深,灼然⑤不谬。                  (清·纪昀《伊犁凿井》)
注释:
①汲:打水。②特:只,只是。③修绠(gěng):长绳子。④雍州:古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泛指西北地区。⑤灼然:明明白白。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或短语。(4分)
⑴非咨询不其致(     )        ⑵而随官人役亦未横索一钱(   )
⑶是必得躬历山川(        )       ⑷其下无水(     )
⑸灼然不(         ) 
小题2:.“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中“是”指代什么?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强调了什么。
(3分)
小题3:.将乙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题4:.乙文体现出来的事理与甲文中的哪一处相照应?(用原文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