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①心之所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 杨补凡为余夫妇写载花小影,神情确肖。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星澜醉后兴发曰:“补凡能为君写真,我能为花图影。”余笑曰:“花影能如入影否?”星澜取素纸铺于墙,即就兰影,用墨浓淡图之。日间取视,虽不成画,而花叶萧疏,自有月下之趣。 ( 肖:相似,相像   醉:酒醉之时   图:求,做,为 )选自《浮生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⑴明秋毫(                  )     ⑵星澜取纸铺于墙(          )
⑶项为之(                  )     ⑷数十(                    )
小题2:选出下列各组划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            (        )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是夜月色颇佳,兰影上粉墙,别有幽致
小题4:(甲)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方格内。(3分)

 

 
 
 
 

 
 小题5:阅读(甲)(乙)两段文字,你觉得沈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2分)
答案

小题1:(1)看清 (2)白色的 (3)同“僵”僵硬 (4)鞭打或 用鞭子打
小题1:A
小题1:(1)我心中向往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蚊子果然觉得它们是鹤了
(2)这天夜里月色很是美丽,兰花的影子映上了白色的墙上,别有一翻幽静的情致。
小题1:观蚊如鹤 神游山林 鞭打蛤蟆
小题1:热爱自然(花草虫) 热爱生活(有生活情趣)的人。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①心之所向】;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下面问题(13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2分)
(1)怡称快(    )        (2)时有物外之趣(    )
(3)一癞蛤蟆也(    )    (4)数十(    )
小题2: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    )(    )(4分)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4:第二段描写的两幅图可以概括为         图和       图。(2分)
小题5:癞蛤蟆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小动物,为什么童年的“我”竟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呢?(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问题。(13分)
落 叶(贾平凹)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天,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己,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又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小题1:作者行文很注意前后照应,如,开头写到“窗外”,后面再有“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再后又有“长过了窗台”。文章第5自然段中“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这句话你认为是照应了文章前面哪句话?请写出原文。(2分)
小题2:第5自然段中作者写道:“喔,叶子,你们认识吗”。这里为什么用 “你们”而不说“你”,请简要回答(2分)
小题3:“悠悠岁月”中的“悠悠”作“长久”解。文章第5自然段 “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中的“悠悠”作何解释?(2分)
小题4: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道“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请从文中找出作者往日哀叹的原话,写在下面(2分)
小题5:仿照文章中间划线的句子,另写一个放在原文中也得体连贯的句子。注意,语境由“没风”改成了“有风”(2分)
有风的时候,                                              
小题6:文章最后说:“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着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作者这里写的是法桐,实际上也是表达对人生的认识。请揣摩这段话中加点语句,结合人的生命现象,简述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段古文,按要求完成小题。(12分)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②游:玩。③子:果实。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小题1:下面各项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2分)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故时/有物外/之趣。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小题4:“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两个“果”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小题5:用现代文给文章加一个结尾,要归纳出作者之所以能取得物外之趣的原因。(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经典古文】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甲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①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②陵上犯禁,敢陵上③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
小题1:解释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寡助之(         )        (2)民不以封疆之界(       )
(3)故国常富(        )       (4)必先富民(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桑竹之属B.得者多助/伐无诛暴秦
C.然后治/无丝竹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民富安乡重家/然何时而乐耶
小题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小题4:理解填空。(3分)
甲乙两文都是论述治国之道,都强调了以        为本,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一个从            的角度来论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马  说(1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本文的作者是      代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一食尽粟一石 或:         
(2)才美不外 见:         
(3)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等:         
(4)马也 是: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4: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的句子回答)(3分)
小题5:本文短小精悍,通篇运用             寄托了作者              之情 。(3分)
小题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