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启迪生命的梅⑴大雪初霁,天地茫茫。⑵如月光普照大地,如白云铺洒人间。⑶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启迪生命的梅
⑴大雪初霁,天地茫茫。
⑵如月光普照大地,如白云铺洒人间。
⑶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的梅?
⑷是的,一定是你。虽然,如雪般洁白的你,可以骗过我的眼睛,然而,胜过雪的那一段香,我又怎会感觉不到?淡雅清新的幽香飘然而来,使我恍若越脱尘世,如入圣地。正如林妹妹说的那样“沁梅香可嚼”,我忍不住细细品味着。
⑸近了,近了,是的,我已看见你。疏缀枝头,粉妆玉琢。褐色梅枝清峻古健,欹长的枝条上弥漫着连绵的“白云”。或含蓄,或冷傲,或温静,或清高;袅娜亭亭,纷吐幽香;含情脉脉,欲诉还羞,但无妖冶之姿、轻佻之态。
⑹在众芳摇落之时,惟有你独绚丽,占尽这满山风情。在百花之中,你和水仙一样飘逸,和玫瑰一样圣洁,无芙蓉之娇嫩,无牡丹之庸俗。哦,你是天宫之花,惟有在瑶池方得一见,却又为何偷下仙宫,来到人间?是为了与这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白雪为伴吗?
⑺雪后的你,不畏严寒,愈发怒放,绽出片片白玉,犹如在向严冬挑战。微风轻拂过,吹落片片花瓣。你,严寒中的梅,纵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要将自己的报春之歌高唱。来时那样无瑕,去时也“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染一丝尘俗。
⑻每次雪后,我总会来看一看你——寒梅。因为,你一直给我以生命的启迪: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
⑼我等待着下一次飘雪,我将再一次欣赏你雪后的风采,接受你无言的启迪。
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       )  无(       )
(       )  (       )污
小题2:试各用一字概括四至七段写梅的四个方面: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小题3:若将全文划分为两个层次,应当如何划分?简述理由。
小题4:写出文中描写梅的四个句子。
小题5:任写出文中的两个排比句。
小题6:文中写“雪”与“梅”的关系是什么?
小题7:第三段第一句中的“你”指      
小题8:试说出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至少说两点):
答案

小题1:雨后或雪后转晴;玉上的斑点;花草;使有污点 
小题1:香、态、质、力 
小题1:前七段为一层:对梅的描绘与赞美;后两段为一层:作者的抒情和议论。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以雪衬梅,即以雪白衬梅洁,以雪寒衬梅香。 
小题1:梅 
小题1:使用第二人称直接对梅进行呼告;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呼告等修辞;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与抒情集于一体,表达精美、精妙等。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 启迪生命的梅⑴大雪初霁,天地茫茫。⑵如月光普照大地,如白云铺洒人间。⑶踏着雪,我缓缓而来。我已闻到那幽幽的香。是你吗,雾中的仙子,雪中的皇后?是你吗,潜雪傲霜】;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老 树
你站着,你就这么站着,你就这么孤零零地站着,站在荒漠无边的旷野里。
那一片片飘舞着你生命旗帜的树叶呢?那小憩你的枝头又远走高飞的小鸟呢?那从远方匆匆赶来读你满脸深刻皱纹的风风雨雨呢?
几度悲欢离合,一切都已远去,只有你无言地伫立着,撑起一片清淡高远的天空。
从你日渐稀疏的枝叶,我知道你衰老了。
不是么,你那遒劲的根须裸露在地面上,是丧失竭力扎向泥土深处的***么?而在你嶙峋的脊背里除了浓缩多少人都无法经历的年轮外,不也留下风雨剥蚀的伤疤,不也刻下岁月沧桑的印记么?!现在,我就静静地坐在你的根上,让苍茫的落照和无边的旷野作为背景,细细感知你的生命之轻,感知你的生命之重!
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
在黄昏的风里,我低吟起一句名诗:“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吟着唱着,我思想的汁液顺着你的根须仿佛就要抵达冬的深处,我知道,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你刻满皱纹的脸上定会绽出几星嫩绿的笑颜!
小题1:文章第一自然段连用了“站着(在)”,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什么?
小题2:文章第五段划线处“生命之轻”、“生命之重”中的“轻”、“ 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①“轻”的含义是                      
②“重”的含义是                      
小题3:作者在最后一段中不直接写“当春天来临时”,而写成“当杨柳风后,杏花雨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三项是(  )
A.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老树的寂寞和顽强。
B.“黄昏来了,冬季也已临近”,渲染了一种悲凉、萧条的气氛。
C.作者引用雪莱的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D.作者对老树表现了无限的伤感和同情。
E.文章大量使用问句,作用主要是把读者引进营造的氛围中去。 
F.“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⑵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⑶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⑷“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⑸“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⑹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小题1:选文⑵段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的?各举一例。(15分)



小题2:选文中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各举一例。(10分)
小题3:学习课文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刘白羽 
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援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闷热)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是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不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战斗过了一天,而又展开一天新的战斗了。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一次新的胜利。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朝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小题1:本文抒写了作者对于“晨”的思索与感悟,是以________的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的,这可以从作者对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绘中看出。
小题2:在作者看来,“晨”的可爱及可贵之处是什么?
小题3:请从本文中摘出一个你喜欢的比喻句,并说明理由。
小题4:本文末尾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5:本文表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⑴我喜欢在海边静静地思索。当躯体休息下来的时候,往往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
⑵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就像面对缥缈无涯的星空一样,思维的翅膀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会飞得很远、很远……
⑶我凝视着。头上,那比地球还古老的(A)阳光;远处,那像大海一样悠久的(B)群山,那从未止息过的(C)碧波,那日夜(D)进退的潮水,甚至,就在我身边,这一块目睹了多少人间沧桑的(E)礁石,这一切,都会使人想起世界的永恒,自然的永恒。哦,再想下去呢,我便常常坠入一处无名的怅惘: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人的生命又多么短暂……
⑷可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我们攀谈了起来。从打渔聊到天气,从大海聊到人生。我忽然感叹地说:“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可海懂什么?”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我想,是啊,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秒钟呢!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赋予了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我顿时觉得第一次用另一种眼光审视着眼前的大海,并仿佛感到自己渐渐高大起来……
⑸我为这意外的收获而高兴,我急忙跑去找那位渔民。可是沙滩空空的,老渔民已经出海了。举目望去,只见前方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驶去,驶去,那些无名的怅惘也仿佛被它带走了……
小题1:第三段中加点的五处词语的运用,是为了突出               
小题2:第三段中,从阳光、群山、碧波、潮水到礁石,这样排列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3:第四段中“不经意的”这个词语不能去掉,因为它照应了“          ”和“     ”这两个词语。
小题4:第四段中“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一句中,把       比作      ,其含义是                 
小题5:第四段中“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两句话的意思是(  )
A.表示作者在思索海与山所懂得的东西
B.表示作者对海与山所懂的东西的迷惘和不解
C.表示作者已认识到海与山并不懂得什么
小题6:第四段中“另一种眼光”的含义是什么?
小题7:第五段中“那些无名的怅惘”指的是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2分)
(1)便扶路,处处志之。                 (          )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往。(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小题3: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