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现代文阅读。(8分)《济南的冬天》节选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a  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  b 上一道...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现代文阅读。(8分)
《济南的冬天》节选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a  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  b 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小题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a         b          (2分)
小题2: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3:分析划线句子所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效果。(2分)
小题4:对“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下点小雪的妙处在于更能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气候特点。
B.下点小雪的妙处在于使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C.因为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D.因为下点小雪,济南的山景更美,更像一幅小水墨画。

答案

小题1:a 髻    镶 
小题1:济南山秀气的特点
小题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夕阳照耀下雪后小山的色彩美
小题1:A
解析

小题1:对个别字词要做到具有针对性的认知。
小题1:了解内容,学会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1:了解常用修辞,并明确每种修辞的表达作用
小题1:本文重点描绘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一切都要紧扣文章中心主题。
核心考点
试题【现代文阅读。(8分)《济南的冬天》节选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a  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  b 上一道】;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1文言文阅读(17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小题1:《论语》是记录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小题2:在原文的空格处把第四则《论语》补充完整。(2分)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①人不知而不(            )       ②可以为师矣   (           )
③诲知之乎 (            )       ④七十而从心所(           )
小题4:翻译划线句子。(2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小题5:仿照例句,请标出下面一个句子朗读的停顿(两处)。(2分)
例   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表示明显的停顿。)
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
小题6:摘出文中两个成语。                                           。(2分)
小题7:《论语》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将A、B、C
填到对应的括号内。(3分)
A. 学习方法    B. 求知态度    C. 修身做人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夏水襄陵(               )          (2)虽乘奔御风(            )
(3)沿溯阻绝(              )           (4)属引凄异 (            )
小题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小题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3分)
(1)陆游曾经这样描写瞿塘峡中的飞泉:“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在本文中郦道元又是如何描绘的呢?(1分)
(2)对文章分析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笔下,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三峡丰满而多姿多彩的性格。
B.文章先写三峡的山,再写三峡的水,最后总写不同季节的雄伟壮丽景色。
C.文章写三峡的秋景,在“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的基础上,再写高猿长啸及渔者歌声,使秋景显得更萧瑟凄异。
D.文章以精炼清丽的文字描绘了三峡的雄伟景色和绮丽风光,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小题4:假设三峡旅游管理部门请你帮忙为三峡设计并命名一些新景点,请你结合本文内
容,仿照示例,从文中找出为三峡设计一处景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描绘这一景色。(4分)
示例:名称“一线天”景点。   命名依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景点名称:                    命名依据:                             
我的描绘: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2分)
伍子胥父诛于楚,子胥挟弓,身干阖闾。阖闾曰:“士之甚,勇之甚。”将为之报仇。子胥曰:“不可,诸侯不为匹夫报仇。臣闻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行,报父之仇,不可。”于是止。
蔡昭公南朝楚,被羔裘,囊瓦求之,昭公不与。即拘昭公南郢(yǐng),三年然后归之。昭公去至河,用事,曰:“天下谁能伐楚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昭公闻子胥在吴,请救蔡。子胥于是报阖闾曰:“蔡公南朝,被羔裘,囊瓦求之,蔡公不与,拘蔡公三牟,然后归之。蔡公至河,曰:‘天下谁能伐楚者乎?寡人愿为前列。’楚闻之,使囊瓦兴师伐蔡。蔡非有罪,楚为无道。君若有忧中国之事意者,时可矣。”阖闾于是使子胥兴师,救蔡而伐楚。楚王已死,子胥将卒六千人,操鞭笞平王之坟。日:“昔者吾先君无罪,而子***之,今此以报子也!”
囊瓦者何?楚之相也。郢者何?楚王治处也。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楚闻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B.至之市
C.亲戚畔之D.怅恨久之
小题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伍子胥父亲被楚王***掉,但他在气愤之余仍能克制,不贸然报仇,显得异常冷静。
B.“诸侯不为匹夫报仇”的话,反映了伍子胥是胸有大志的人。
C.伍子胥攻打楚国,既为吴国灭了楚国,又报了***父之仇,称得上是忠孝两全。
D.蔡昭公被放回就立即要攻打楚国,表现了他的草率与莽撞。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干阖闾   身:                 ②羔裘      被:       
③天下谁能楚乎   伐:           ④操鞭平王之坟   笞: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即拘昭公南郢,三年然后归之。(2分)
(2)囊瓦者何?楚之相也。(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15分)
雨丝如期而至
卢惠龙
①雨丝如期而至,细细碎碎,却并不停歇。一阵一阵,随风飘忽。我的石屋被雨丝的沙沙声紧紧裹住。
②我小小的石屋,石块砌的墙,石板盖的顶,孤寂地横陈在花溪吉林村一座土山的半腰。石屋四周是包谷林。雨丝中,包谷林散发着阵阵泥土的气息,厚实黝黑的叶面,昭示这成片的包谷正在旺盛期,夜深时听得见包谷秆上蹿的拔节声。山脚是漠漠的水田,雨丝飘洒,翠绿的秧苗一阵阵随风起伏,像在深情地获取地母的营养。
③这是夏季了。夏季是生长的季节。水溪里的青蛙,这期间活泼极了。它们四肢饱满,四下里蹦跳,蛙声频率很高,包围我的石屋。青蛙常年生活在地底的洞里,季风带来雨水.它们便纷纷出洞。青蛙头的两侧有两个声囊,能产生共鸣,放大鸣叫。每每,一入夜晚,青蛙出来捕食,这时候就是它们的天下了。蛙声骤起,如鼓如鼙,如醉如狂,浓郁,浩荡,大肆将雨夜渲染。这明亮、雄浑而又神秘的音乐体积,生阴阳,孕万千,俨然一部熟悉、壮阔、悦耳的合唱。蛙鸣,蕴含着无有穷尽的生命密码,几乎就是大自然永远的歌咏,一首田野之歌。“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蛙鸣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鸣就有收获的喜悦!
④当雨丝飘忽,蛙鸣如潮时,我的心沉淀下去,静静地融入大自然的夜。我闭了眼,恍惚,万象在傍。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为一种生命状态。这时候,我犹如处于一种亦真亦幻的情景中,仿佛摘一根草茎放到嘴里咀嚼,总有山野泥土的味儿,清香的,苦涩的。这情景.可以体味,可以触摸,并与人性纠结,呈现一种毛茸茸的真实。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生活、生存于一种规定的情景中呢?无论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情景好像就是一种宿命,就是我们念兹在兹以至生死与之的,己身所属的情景。这样,情景就是我们每个人终身的襁褓了。我此时此地的情景,在雨夜里,在蛙声中,就像一幅写意山水,有一股气荡漾其间,氤氲环绕,诠释生命。
⑤对了,这时候,大抵需要确认的是,我们不必过于自负,人类其实并不是这个星球的唯一主人。人类要给大自然以恩泽,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就像《鱼王》里的那个伊格纳齐依奇,他看见柳叶尖上,一滴露珠凝敛不动,都以为是露珠因害怕自己的堕落会毁坏这个世界。这就是一种敬畏了,敬畏我们生死与之的情景。再深一步说呢,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对地球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
⑥至此,内心曾经的一些东零西碎仿佛慢慢平息,获得一种透悟的解脱。
⑦雨丝依旧飘洒,我屋顶的青石板沁润了一圈一圈的水渍,有浓有淡。雨声听着听着小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急促起来,响亮起来,也许它会彻夜不歇的。而蛙声呢,像浪潮拍岸,渐渐有了规律。唔,山的呼吸浓烈,水的气息可辨,这是一种原本,一种落定,是大自然的脉动,一种浸淫了的博大气象。
小题1:请你说说第①自然段“裹”字的妙处。(2分)
小题2:文中第③自然段详细描写蛙声有什么深意?(4分)
小题3:本文长短句结合.以短句为主,很有特点。请以第④自然段画线句为例,说说这样的语言表达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4:第⑤自然段画线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3分)
小题5:读完全文.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题。(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黔之驴》,完成小题。(16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4分)
(1)蔽林间之  (        )      (2)稍近狎        (        )
(3)驴不胜怒,之(        )     (4)断其喉,尽其肉,乃。(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庞然大物也B.驴不胜怒,蹄
C.览物情,得无异乎D.蔽林间窥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2分)
小题5: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