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16分)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6分)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小题1: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3分)
小题2: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开头的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4: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划线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5:选文第③段最后一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小题2:排比。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追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小题3:总分结构。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
小题4:不能去掉。“往往”指一般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小题5:引资料 用引用说明游览者在池边观赏,得到一幅画的实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文段选自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的《苏州园林》,第一段中即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点评:本题容易,是所学课文,此知识点教师会重点讲到,学生熟悉。学生容易把说明对象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当成一个知识点来理解,这是不对的。说明对象,是所说明的事物本体,而“特征”是此本体的性质或突出的状态。
小题2:
试题分析:文章后面的所介绍,就是按这四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安排的。
点评:本题容易,教师在教学中会明确讲授。总分结构的文章,在总写时总与下文有紧密的关系,或是内容上的提领,或是结构上的安排,或是情感上的铺垫(定基调),说明文主要表现在前两点上。
小题3:
试题分析:“结构”指的是各层次间的关系,从所选文段内容上可判断出“总分”的特点。第二段一开始就把苏州园林与古代宫殿相比较说明,目的是强调两者结构上的不同,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比较熟悉。说明文中为了突出所要说明物的特点,常将同类的两种事物做一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就叫比较说明。
小题4:
试题分析:“往往”,只表现“安排桥梁”的情况多,但不一定都是这样做的。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浅显,是说明文学习中的常提到的问题。说明文内容上讲究真实性,说明方法上讲究科学性,语言上讲究准确性逻辑性,学习说明文要了解这些特点。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引号,理解它引用来所表达的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易于判断。引用说明,在文字上最突出的标志是用引号,但有的转引也不用引号,而用引号的,不一定是说明方法。判断的依据有两点,一看是不是作者自己的语言,二看作者引用提不是来说明什么的。
核心考点
试题【(16分)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二)(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青。猿鸣至清,山各传响,泠泠不绝。
[注]①纡:湾曲;②形容:形状;③类:相似;④泠泠:声音清脆。
小题1:[甲][乙]两文都是北魏著名地理学家               对三峡之景的描述,选自他的《                》一书。[甲]文主要描写的是三峡中的巫峡之景,[乙]文要描写的是           之景。(3分)
小题2:[甲][乙]两文都抓住了两岸之山                                          的特点进行描述。[甲]文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夏水        
                     的特点。(2分)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1)略无                 (2)沿阻绝                
(3)引凄异                 (4)泠泠不绝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小题5:[甲]文中写到“高猿长啸”,[乙]文中写到“猿鸣至清”,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四)秋的气魄(15分)
①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起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②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照射着的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它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③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④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⑤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在地上的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循着一个方向出了林子,收获后的广袤的田地,裸露着肌肤,一望无垠地扩展着。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的令人憧憬的世界。
⑥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自行剥光。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一定是愚钝麻木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⑦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空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的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以及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心中会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⑧这震颤正是秋本来所具有的感觉。静谧、澄净的是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别,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⑨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的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而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注地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⑩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
11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中写道:“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作者认为红叶是秋天的标志吗?为什么?(4分)
                                                                          
                                                                            
                                                                                  
小题2:作者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3分)
                                                                            
                                                                           
小题3:题目是“秋的气魄”,作者认为秋天有什么样的气魄?(4分)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说“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这种意义”指的是哪种意义?(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童趣 (17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小题1:请在下面横线上将文章中所缺语句补充完整。(2分)
                                 ,                                。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3分)
⑴项为之(         ) ⑵(       )喷以烟  ⑶(        )出神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句:                                                                   
⑵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                                                                    
小题4:出自本篇的成语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2分)
                                                                          
小题5:课文写了许多有趣的事情,请依次概括三件在下面横线上。(3分)
                                                                  
小题6: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时有物外之趣”?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16分)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其地之出           殚:        
予作文以记之        属:
③猛浪若             奔:        
④便扶向路,处处之   志: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小题3:《岳阳楼记》写景虚实结合。实写的景象只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是为什么?(2分)
小题4:《与朱元思书》中“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小题5: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13分)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节选自《绿》)
小题1: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是:                                   。(3分)
小题2:“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将句中加点的词语换成“吸引”好不好,为什么?(2分)
小题3:如何理解选文最后一句中加点的 “女儿绿”?(2分)
小题4:作者写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波,有何用意?(2分)
小题5:文段中先称梅雨潭绿为“她”,后来又称为“你”,这种人称的转变,有何表达作用?(2分)
小题6:选文的语言有三美:绘画美、动态美和音乐美。请从动态美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