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11)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早而赐之以雨。则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①忭(bia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4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岁之春 (           )
③既而弥月不(            )        ④以客而告之(         )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始治官舍,为亭堂之北每自比管仲、乐毅
B.是岁春,雨麦于岐山之阳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C.忧者乐,病者愈不物喜,不己悲
D.越三月,乙卯雨当立者公子扶苏
小题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小题4:《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       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     》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答案

小题1:①第二年   ②这    ③下雨     ④通“嘱”
小题2:C
小题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小题4: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巴对即可)   《醉翁亭记》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所给的词都是在教材中出现过的文言词,又合乎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结合文意语境,很容易理解。①③④考查实词用法,②考查虚词用法
小题2:A中第一个“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介词“和”的意思,B中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第二个“之”是动词“到”的意思,D中第一个“乃”是副词“才”的意思,第二个“乃”是动词“是”的意思,C中四个“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所以选C。此类题信息量大,关注的是词语的用法和意思,需要逐句翻译,逐词分析比较。
小题3:翻译文言句子,要先会断句,整体领悟句意,准确把握关键词,通顺就可以了。
小题4:此文与《醉翁亭记》的主题是相同的,只要熟知教材《醉翁亭记》的内容和主题,就不难解答此题。
核心考点
试题【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喜雨亭记(节选)苏轼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①,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③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④,终无济于天下。                                 (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字词注释】  ①审问:详细考究。②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合。③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④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原宪,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进则日退于是与亮情好
B.虽子羔,原宪之贤贤于材人远矣
C.以求其非之所在诚如,则霸业可成
D.无车马之此迨天所以将军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习染不自觉长跪谢之曰可计日待也
B.以求其是非所在虽子羔、原宪贤时人莫许也
C.终无济天下休祲降天曹操比袁绍
D.求其是非之所在彰其咎***之应陈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故乡的芦花  李笙清
(1)在滩涂上看芦花,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那种骑着牛背走在湖堤上看一望无垠的芦花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人回味无穷。柳笛声中,那大片大片茂密的芦苇迎风招展,雪一样的芦花便如旗帜般潮涌浪卷;宁静中,仿佛有涛声隐约,忍不住牧牛进入那片芦苇花海,任由苇絮芦花轻拂脸颊,然后折一根长长的芦苇顶在头上,自己就俨然成了芦苇王子。
(2)如今滩涂上的苇林稀了,那种飘雪的壮观景象我是难以找到了,但是一蓬一蓬的芦苇依然顽强地生长在那些肥沃的滩涂上、河床边,它们惊人的生命力,来自于那深深下扎的芦根;当芦花谢了,芦苇枯萎,那些吮吸着水乡乳汁的芦根,却已在孕育着新的生命。
(3)我常常将芦花看作是水乡的女人,她们是我的祖母和母亲,还有更多系着围裙下河下湖的女人。水乡的湖从来不曾干涸。每到涨潮时节,纵横交错的河床满了,水会漫过岸边的芦苇。一路流淌,直到扎进湖里。而到了枯水季节,湖水会经过一孔孔涵闸,给这些河道注入生命之水,也滋润着河道两边丛生的芦苇。
(4)芦苇拔节的季节,正是麦地出苗的时候,这时候的水乡是清闲的,河边往往是最热闹的地方。男人们会光着膀子修理渔具,将那些终年漂在水上的船抬到岸上,晒干后,顶着日头,一遍遍地给船体上桐油。织网是女人的活计,树阴下,那些穿花似的巧手忽上忽下,令人眼花缭乱。一级一级的石板台阶,一个一个的水埠头,女人的嬉闹声里,常常掺杂着汉子粗粗的嗓门。泥土一样朴实。间或有水鸟扑棱棱地从岸边的芦苇丛中飞出,引起一串更响亮的笑声。当此起彼伏的棒槌声渐渐停息下来,女人们会就着河水洗发,会将清清的水面当作妆镜,欣赏一番自己的容颜,一朵红云会腾上脸来。
(5)当湖风温暖地沿着苇荡穿行的日子,芦花开始出穗,男人们开始下湖忙活。A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一个个小小的木桶,一根根细长的竹篙,让女人们融入到一片诗意之中。草帽下,那些淌着汗水的脸,总是笑意嫣然,挥手间,沾满菱角叶。在我的水乡,采菱一般是女人的专利,说笑之间,她们的纤纤十指飞快地摘着水面上的菱角,熟练得就像在做纳鞋底一样的针线活,不一会儿,木桶就满了,女人们将木桶划到岸边,麻利地用筐篓装好,然后舀干木桶里的水,又轻盈地划进菱花丛中。一趟趟下来,岸边的菱角成了小山,女人的衣服开始湿透,会显出好看的曲线。偶尔有汉子心疼婆娘,也划着木桶采菱,他们笨拙的姿势往往引来女人的笑声,有时木桶翻了,男人和菱角一起滑落到水里,这时候,女人的笑声会更加恣意。
(6)芦苇长得更高的时候,芦花开始在风中怒放,秋风中,那银白如絮的芦花飘逸柔情。男人们开始频繁地出湖,B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那些莲花凋谢的荷杆上,已挂满熟透的莲蓬。每当扁舟划过,女人唇边的渔歌,夹杂着莲蓬与荷梗断裂的脆响,这时候的女人,就像迎风飘拂的芦花一样美丽动人。
(7)和家乡众多的女人一样,母亲的那双勤劳的手,除了摘菱采莲和忙她那永远也做不完的针线活外,还会用芦苇编织很多东西。夕阳下,母亲坐在院子里,用锋利的篾刀将芦苇去皮,劈成蔑条,编织成苇帘、苇席、苇篮和苇篓等用品,连圈养鸭子的篱笆和菜地的栅栏都是用一根根的芦苇夹成。有时候坐在小凳上,看着母亲那双灵巧的手上下翻飞,每每出神。
(8)等到我上中学时,一个外地商人在当地办起苇编厂,那些取之不尽的芦苇被水乡的女人编成果篮、笔筒等精美的工艺品,竟成了一项创收的渠道。再后来,镇上办起了造纸厂。芦苇被大量收购,水乡的芦苇面积开始减少,那种芦花如海的景象不多见了。如今,祖母早已过世。母亲也已不再是当年的采莲女,但家乡的芦花仍然一年又一年地花开花谢,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让我再一次徜徉在芦苇花海,走进那种难得的宁静淡泊之中。
小题1:作者突出描写了水乡女子哪些动人的生活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下列句子(A、B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A)这时候的女人也忙碌起来,她们像莲花一样开放在近湖和堰塘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而女人们的扁舟会像蜜蜂一样轻灵地穿行在荷叶林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分析“芦苇”在本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 文章结尾说故乡的芦花“牵动着我的一抹乡愁,一抹遥远的记忆”,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隆中对》节选(10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遂用猖獗   (    )  (2)尽南海(   )
(3)凡三往,见 (    )  (4)孤不德量力(   )
小题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志犹未自董卓B.欲大义于天下谓为
C.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此不可与争锋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小题3:仔细阅读上文,小心审题,在下列横线上补充完整有关内容。(3分)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设计了“                        ”的政治蓝图,并为他能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                                        ”的战略方针,充分彰显了他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那一束伴地莲
①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②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③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④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⑤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⑥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⑦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⑧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⑨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⑩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散文》1997年9月)
小题1:在作者眼中,“伴地莲”是怎样的—种形象?(2分)
                                                                   
小题2: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3分)
                                                                   
小题3:文中作者追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桩往事,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试分析这种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1)“那一束伴地莲”为何能“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 (3分)
                                                                   
(2)有人说,“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陌上花开缓缓归 (13分)
①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陌上之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
②漫步陌上,只因陌上花开;花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这意境,枝繁叶茂,从古代长到现代,不枯不衰;又如水,岁岁年年,流淌在阡陌之上。不知迷醉过古今多少王公贵族、粉黛佳丽、***人墨客、凡男俗女。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③陌上花开,如果没有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多少人吟诵了多少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④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后宫粉黛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江南临安的阡陌上,这时一骑快马飘然而至,驿者把一封信递给贵夫人。原来是吴越王嘱爱妃只管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宫,“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
⑤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使国家逃脱倾覆的恶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吴越王烟逝,爱妃云去,留下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陌上,供人凭吊。在吴越国“国除”百十来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土地,陌上春天花开,秋天花亦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出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出的却是萧瑟。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三首《陌上花》在胸中郁结,一吐为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诗人一唱三叹之中,浸染着人事盛衰的感慨。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⑥漫步陌上,我把“缓缓归”当作人类面对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怀,当然,东坡透过陌上花开而生发的历史感悟,更以一种强劲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
⑦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而落。我不敢说我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深情地抚摸陌上这些娇嫩而又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⑧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⑨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
小题1:“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3分)  
                                                                           
小题2: 陌上花,明明开在陌上,为什么说它“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3分)
                                                                              
小题3:请分别解释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2)缓缓归矣,我心已是陌上花开。(4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本文以陌上花开为线索,将景物描写、历史故事和心情感悟融为一体。
B.作者借陌生花开的春日景色,来抒发其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感悟。
C.文中引用吴越王与爱妃的故事,说明统治者追求享乐是导致国破家亡的重要原因。
D.作者在结尾部分呼唤回归自然,意在表明自己早已厌倦了喧嚣的城市生活。
E.本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本文穿插一些古诗名句,增加了文章的内涵和文采。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