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张峪铭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张峪铭
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
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眠——累了几个季节,长了几季庄稼,也该歇歇了。于是土地在冰封的河流下,在厚厚的雪被里,慢慢进入了梦乡。瘦了的土地,在梦中渐渐恢复了“地力”,一觉醒来,又以蓄足了的精力,去催生万物。是啊,没有“地力”的土壤,任何种子也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人也是需要休息的,还需要宁静。宁静是一幅画的底色,单一而纯清,你可在上面演绎色彩的故事;宁静是一块土地,肥沃而平坦,你可以在里面播撒智慧的种子。宁静可以致远。要想让自己促狭的心胸变得宽阔,人必须在宁静中拓展自己思维的疆土。
苏东坡踌躇满志时,虽也是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朝廷,写就的文章也不过是应景之作。当其绚丽的生活坠入谷底,瞬间只剩下一片灰暗之色。无车马之喧,也无恭维之言。宁静,宁静得没有半声问候,只闻自己的心跳;沉淀,沉淀得没有一丝亮光,只有泥土的颜色。于是思维在漫长的宁静中,发酵成“地力”旺盛的土壤,渐渐地有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达观豪放,也就有了《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的不朽华章。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我们如果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默默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能感受被时间的脚步踩过的心田,接通了地气与天光,思想怎能不生出万丈光芒?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他小说中的奇妙想象,得益于当年放羊的牧场。偌大的牧场只有他和十几只羊。他躺在辽阔的草地上,是牧场上唯一的主宰。蓝天下,宁静中,风在动,云在飘,他的思绪也在飞。是宁静激活了他奇特的想象,是宁静积蓄了他生命的能量。
可现代许多人,在物质富足的时候,却越来越难以让自己宁静下来。生活的快节奏,让心疲于奔命;物质的强烈欲望,让心痛苦不堪。于是,人们将心灵寄托在热闹之中。在觥筹交错中,喝着热闹的酒;在霓虹闪烁里,唱着嬉闹的歌。没有宏大的布置不算排场,没有雷动的掌声不会说话……不闹点响动,人就不踏实,就如走夜路,故意吹着口哨给自己壮胆。可叹的是,想在喧嚣里求取,想在纷闹中扩充,只能得一时之满足,最后,心灵反遭紧缩包围。到头来,生存的土壤日益变浅,“地力”渐渐消失,上面只能长些浅根杂草了。
星云大师说过,愿望太多就增加烦恼,烦恼多了心就无法宁静,就更空虚。在名和利上,不要过分追求“拥有”,要用宁静的心去感受“有”与“无”,“有”带来的安乐是有限的,“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腾出物欲空间,让宁静驻在心中,你就能修炼得内心强大,修炼得百毒不侵。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正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没有了宁静,也就没有了灵感,文思枯竭,智慧长不出新芽,也守不住曾经。
大智者莫不是气定神闲,如得道之高僧,在慌乱的小沙弥面前,依然镇静自若。心有宁静,无故加之而不怒,骤然临之而不惊。因为明白,来的终究要来,去的终将要去。宁静筑就了心里强大的基石,承载着大德、大智与大勇。所谓急中生智,也只不过将脑中一切无关的事,快速调为“静音”状态,顿时生出化解危难的智慧。
静能修身,静能生慧。因为宁静的心,是有“地力”的土壤。
《 人民文摘 》2013年第9期
小题1:人和土地一样需要“宁静”。细心阅读一至五段,体会东坡和莫言的事例,为什么说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小题2:作者认为现代许多人难以宁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这类人的思想走进了什么样的误区?
小题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七段中“‘无’带来的安乐是无限的”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本文语言优美,富有特色。试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2分)
心烦意乱,不能宁静,你的思想像狂风吹过的苇草,七零八落;热衷喧闹,拒绝宁静,你的智慧如月迷津渡,楼台雾锁。
答案
小题5:中学阶段正是人生中活泼好动、朝气蓬勃的花季,是不是也要去寻找或守住心中的那份宁静呢?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1:因为宁静能开阔胸襟(1分),拓展思维(1分)。
小题2:①疲于应付快节奏的生活(1分);拥有强烈的物质欲望(1分)。
②他们总是想求取和扩充,最终因愿望太多无法实现而烦恼,因烦恼而无法宁静。(扣住文中字词回答,大意相同即可)(2分)
小题3:“无”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不要过分追求拥有,应学会剔除冗杂的物欲,让宁静驻守心灵,才可以获得大德、大智和大勇,这样的人即使在厄运之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平安喜乐。(大意相同即可)
小题4:本句有形象的比喻,把思想比作苇草;有巧妙化用古诗词,如月迷津渡;而且句式整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语言典雅有韵味;音节匀称,读来朗朗上口。(答到两点即可)
小题5:最好取正面回答,因为宁静和活泼朝气并不冲突。(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两个实例的侧重点,苏轼一例侧重宁静可以令人胸襟开阔。莫言一例侧重宁静可以使人激发想象,拓展思维。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细读第六段,问题产生于本段,其答案也在本段中,注意紧扣“原因”。
小题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7段,问题出于本段中,应结合本段的上下文对“无”进行解释。“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没有”,而是相对的。
小题4:
试题分析:从表达方式上,修辞方法上进行赏析。本句话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表达方式上引用了典故。
小题5:
试题分析:答案不唯一,宁静是一种心态,活泼朝气是青少年的个性,二者并不冲突。围绕正能量的方面进行阐述。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  张峪铭土地是要休息的,它如人一样。当季节将一床雪袄冰被覆盖在大地上的时候,我知道,这是让土地好好休】;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之美
[法]雷·德·古尔蒙
有人问19世纪最独特的发现是什么,也许该回答:是海之美。
这绿或蓝的水,其波浪是微笑或愤怒,这金黄的沙的平原,这灰或黄的峭壁,这一切自古以来就存在,然而没有人看一眼。在一片令人感觉欣喜直至陶醉的景象面前,昨日人们的感觉是冰冷的,是令人厌烦的甚至是恐惧的。人们远非追寻海景,而是将其当作一种危险或丑陋避之唯恐不及。在法国的海岸上,所有旧日的村庄都距海甚远;在滨海城市里,所有旧日的房屋都背朝大海。甚至水手们和渔民们一旦不需要大海,也远远地离开它。至于陆地上的人,他们是怀着恐惧接近大海的。直到1850年,圣米歇尔山还被认为差不多只能用于关押囚犯:人们只把恐其逃逸的人送去。
从什么时候开始,海景被当作一种动人的、美丽的东西而被喜爱,被感觉?这很难说得准确。对大海的兴趣高涨于第二帝国治下,因为有了铁路。不过,诗人们远在这个时期之前就已在咏唱大海了。①总之,是拜伦和夏多布里昂创造了欧洲的海滩并把人送去。在圣马洛,格朗贝岛的绝壁上有夏多布里昂的坟墓,象征着我们感觉的这种演变。他理应长眠于此,没有他,法兰西的海岸也许至今还只有渔夫和鸟雀光顾。
路易十五时代的巴黎人是这样使用大海的:他们把被疯狗咬伤的人送到勒哈佛尔,从悬崖上投进大海。这是对待狂犬病的“良方”,德·塞维尼夫人说过,她的一位女友就这样被推入大海。无疑,一个健康的人若想自己进入这可怕的水中洗一个澡,就会被当作疯子,至少也是近乎傻。这个时期,人只有疯了,才会到海里去。在德·塞维尼夫人的思想里,海的概念是和一种最可怕的疾病联系在一起的。
第一个敢于在海滨度夏、在靠近海浪的地方修建别墅的人,不管他从事何种职业,他肯定有一个独特的灵魂,一种勇敢的精神。也许有一天,有人会写他的历史,也许诗人还会歌颂他,就像贺拉斯歌颂第一位航海者一样。
人们的确很难理解海之美何以如此长久地不为人知。然而反过来说,也许更难理解的是,我们的感觉何以变化得如此之快,今日之人何以在往日他们觉得荒诞或讨厌的景物中发现了这么多的快乐。真的承认,人类的感觉是听命于时髦的。不过,一种曲调如果老了的话,它也并不完全就长眠不醒。感觉实现了一种不可能终结的征服,它并吞了一个新的领域,它将永远地占有其大部分领土。对海景的兴趣有可能不再大增,甚至还有可能略微下降,但绝不会消失。②它已进入我们的血肉,像音乐和文学一样,成为我们美感需求的一部分。无疑,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许多人可以不去看海,然而一旦爱上它,将会终生不渝。它像一个永不让人生厌的情人,一旦听见了她的声音,他就身不由己地服从。
大海对过去世世代代的人来说,是冷漠的或者敌对的;在某些人今日对它的喜悦之情中,仍有一些过往的影响。 一个失了根的人或者一个漂泊的人,一直生活在海边,他也许会比别人更容易受到海滩和波浪的吸引。也许,如果不曾失了根,他会无动于衷地看那一片他虔诚静观的风景。有些美的景色,当人是其创造者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品位,必须走出来,站得远一些,才能真正地体会其魅力。
故大海使我们愉悦的原因不出下面两端:或者这在我们的感觉中是全新的,从未见过的;或者这是一种远古的东西,一种在我们内心深处重新萌发的返祖性的古老回忆。
当大海不为人知的时候,当大海孤独寂寞的时候,它仍然是美的!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19世纪以前,人们对大海的态度是什么?
答:                                                                          
小题2:联系语境,理解文中句①、句②的含义。
(1)句①:                                                                   
(2)句②:                                                                   
小题3:第4段中列举德·塞维尼夫人的女友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小题4:结合本文内容,阅读下列材料,说说材料中的“恐惧”和本文第2段中的“恐惧”的含义有何不同。
于是,我跟着尖叫不已的女儿走下海去。沁凉的海水翻卷着雪白的浪花涌上身来,淹没了所有恐惧而又惊喜的孩子们。这一份在刹那之间得到的恐惧和惊喜,用不着任何事先的准备和安排,也是任何准备和安排都不可能得到的。在这一刹那,女儿开始了自己一个人和大海的相遇。也许有一天她会明白,自己和所有走到海边来的人一样,终其一生都将无法穷尽这一份浩茫无涯的恐惧和惊喜。
(李锐《看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闻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上文作者是      (人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出自他的组诗《          》(篇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桃花源内风尚淳朴人际关系和睦。
B.桃花源人对外的态度是感叹向往。
C.略写渔人之答是为了突出源内之情景。
D.“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21分)
失去的桑树   
徐鲁
①我所居住的武汉东湖路靠近梨园的地方,曾经有一棵巨大的桑树,每年春天,都会结出满树紫红色的桑葚。像这样高大的、能结出满树桑葚的桑树,在城市里是难得见到的。因此,我曾颇为得意地向朋友们炫耀,我家住在这棵犬桑树旁边。   
②之所以会有这种炫耀和得意,是因为我曾经为给女儿寻找几片小小的绿色桑叶,而在这个城市到处奔波。那是女儿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我家还没有搬到东湖路上的时候。有一天中午,女儿双手捧着一个小纸盒,兴奋地冲我大叫着:“爸爸,蚕宝宝!快看啊,蚕宝宝!”原来,她用自己买橡皮的钱,从校门口的小摊上买了四只白色的小蚕回来。
③呵,四只小小的白白的蚕宝宝,使女儿和我兴奋不已。我们为蚕宝宝换了一个更火的纸盒子,然后铺上了仅有的几片碧绿的桑叶。蚕宝宝长得很快,当然,它们吃得也很多,从早到晚,好像一刻不停地在吃桑叶。
④眼看仅有的桑叫就要被它们吃光了,我和女儿都有点着急了。我向人们打听,附近什么地方有桑树,他们都摇摇头,好像都没注意到哪里有桑树。
⑤桑叶终于被四只正在长身体的小蚕吞吃光了。四只小蚕饥饿难忍,身体不停地扭动着,在寻找着食物,我和女儿看着都觉得心痛,可又毫无办法,女儿急得直掉眼泪,摘来最青、最嫩的小白菜叶子喂小蚕吃,但蚕儿们尝也不尝。
⑥终于,院子里的一个读五年级的小男孩告诉我,他曾找到过一棵桑树,摘过桑叶,不过那地方很远。“管它有多远呢,快带我去!”炎热的正午,我拉上小男孩就上了公交车。坐了四五站路,下了车,又拐过一条胡同,我们果然找到了一棵桑树[    ]一棵真正的桑树。可是,这是一棵什么样的桑树呢?树干、树权、细枝都在,就是没有桑叶,一片也没有!我还从未见过桑叶被人采摘得如此干净的桑树。可怜的桑树,在这个春天和夏天里,不知道放多少人采摘过了呵!连树梢上的小芽都好像被人摘去了!
⑦我于是想到,这么大一个城市,也许正有不少孩子像我的女儿一样,面对着自己喂养的几只小蚕儿流泪呢。
⑧没有找到桑叶,怎么回去向女儿说呢?那四只小蚕,岂不是只好看着它们饿死么?唉,如果是那样,女儿该多么难过!——我这做父亲的,还有什么用昵!连几片桑叶都找不到。
⑨“想想看,还有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地方,能够找到桑叶?”我有点可怜巴巴地望着带我来的小男孩。
⑩“坐‘的士’,到郊外的植物园去,那里可以买到桑叶。”小男孩说[    ]我一听,心中大喜。对呀,植物园里,肯定有桑树的。为了拯救那四只小蚕的生命,我拉上小男孩,叫上一辆出租车,又直奔市郊的植物园而去。
⑾我们果然在那里买到了新鲜的、绿色的桑叶,而且买了很多很多。小男孩说,把新鲜的桑叶用食品袋扎好,像放蔬菜一样放在冰箱里,整个夏天,小蚕儿都有新鲜桑叶吃了。我说:“是呀是呀,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⑿更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我家搬到了东湖路上,我们家竟与一裸高大的桑树为邻了。这就是我为此在好几年间颇为得意的原因。   
⒀可是,好景不妊,就在去年,不知什么原因,这棵巨大的桑树,竟然在一衣之间被悄悄地砍伐了,先是只剩下一个粗大的树墩在那里,后来连树墩也没有了。
⒁谁如此粗暴无情,竟然忍心伐倒了这么高大的一棵大桑树?还我桑树!——不,还给大家的桑树!我曾经满怀愤怒地给城建部门、园林部门,给当地的晚报和其他媒体,甚至给市长办公室打过电话,表达了我的惋惜和抗议。最终我得到的解释是:为了道路的扩建。而实际上,这棵大桑树根本就不靠近道路,根本不碍着道路计么事!
⒂“可是它已经在这里活了足有儿十年了吧?它的年龄也许超过了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许多人,你们有什么权利说要砍倒它就一夜之间砍倒了它?你们[    ]你们还我桑树!还给大家桑树!”我对着电话怒吼着。对方不再说什么,就把电话挂了——
⒃真是欲哭无泪!一棵曾经令我那么得意和自豪、每年都能结出满树满枝紫红色桑摹的大桑树,就这样从我居住的东湖路上永远地消失了。我从它粗壮和高大的样子来判断,它至少已经生长了五十年了。五十年历经风雨、艰辛走过的生命,一夜间就被粗暴地给终结了。愧我无力保护一棵无言的桑树……  
小题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第⑥、⑩、⒂段方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最贴规的一项是(         )(2分)
A.逗号,冒号:句号。B.冒号:句号。问号?
C.破折号——句号。省略号……D.破折号——逗号,省略号……
小题2:从第③——⑾段,“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 兴奋          →                的变化过程。(6分)
小题3:“我”坐公交、拐胡同终于找到桑树却未见桑叶,“我”又坐“的士”到郊外植物园才买到桑叶,作者为什么要把“我”寻找桑叶的过程写得那么详细?试从全文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答案80字左右。(6分)。
小题4:从全文看,以“失去的桑树”为标题所起的作用是                    (4分)
小题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抒写大人和孩子对蚕宝宝的喜爱之情。
B.赞扬小男孩不辞辛苦乐于助人的品格。
C.谴责人们摧毁大自然生命的粗暴行径。
D.启示人们应在城市多种桑树以便养蚕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4分)
做一朵有思想的雪花
孙守名
①纷纷扬扬的大雪笼罩着北国的大地,一朵玲珑剔透的洁白的雪花曼妙地飘舞在毫无遮拦的天空。在挤挤挨挨飘弋的过程中,她忽然有了某种渴望。渴望弄清自己的前生、今世和未来,渴望了解所有与自己有关的诸多事情。这朵来到尘世的雪花,在这个灰沉沉的午后,忽然有了某种思想。
②我从哪里来?这个深邃而又穿越古今的哲学命题,让小雪花望着并不遥远的前方伤透了脑筋。凛冽的寒风,虚无飘渺的水汽,浩瀚无边的天空,都与自己有着某种渊源,他们是不是我的前生?小雪花幽幽地思索着。如若没有他们,我就不会来到这个永恒的尘世,尽管,世上有我,也许是种必然或偶然。如此说来,应该向他们奉献出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把与生俱来的感恩,作为我美好生命的开始吧。
③我要到哪里去?这是我们的这朵聪明伶俐的小雪花思考的第二个充满诱惑的问题。所有的雪花都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梦想在五彩缤纷的宇宙间,展示出自己绚烂多姿的生命。我呢?要飘向何方?是冰封千里的北国,还是温润如春的南方?是壁立千仞的高山,还是尘封千年的大海?是征战疆场的游子铁甲,还是相偎相依的恋人肩头?是虬枝苍劲的古树枝干,还是枯萎凋零的白草叶间?
④是啊,多想飘落在一个充满着幸福和梦幻的地方。行走街头的流浪艺人会凝视着我,弹奏出无与伦比的高山流水;失意惆怅的诗人会披着蓑衣踯躅于江边,吟唱出绝妙的诗中华章。落在饱经风霜的老人的柴担上,幻化出世事的沧桑;落在聪慧灵秀的姑娘的新衣上,凝结成爱情的美妙。落在即将破冻的江河上,做一场春天的大梦……
⑤飞扬,飞扬,我自有我的快乐和梦想。小雪花张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奇的世界,她要找一处静洁的地方,停下来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找啊,找啊,她知道,只有不停地去寻找,幸福才会降临到身上。她不屑那些随波逐流的伙伴,讨厌那些取媚献谄的雪花。她歪着脑袋想着这些令她愉快的事情,心里充满了骄傲和自豪。那些精心打扮将自己做成七角八棱的同伴只想博得别人的灿然一笑,哪里会有这种思想者的神奇?
⑥有梦想才有希望。在飘飞的过程中,她不断地调整着方向。要做就做一朵有理想的雪花,她兴致盎然地想着。飞过耸入云霄的高楼,飞越凌乱古旧的城墙,飞向理想的所在。她寻找啊寻找,就是要找寻那处有梦想的地方。
⑦她真的不想看到簇拥着的难民,朝着同一方向艰难地爬行;不想看到残垣断壁下零零散散的鸽子,苦苦地挣扎着找不到温暖的阳光;不想看到污浊的雾气飞舞在一座座城市的上空,不想看到光秃秃的山岭上毫无诗意的清冷;不想……
⑧小雪花好想大哭一场,为这个阴沉沉的午后毫不轻松的思想。但,她马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因为,她分明看到自己的理想就要实现。一只小白兔悄悄从房子里钻出来,站在雪地里,抬头仰望着天空,好像在期盼着什么。她一定在等待着我的到来,快乐的雪花飞舞着,展开轻灵的翅膀,飞向自己洁白纯美的世界……
⑥真美啊!有了思想的小雪花飞过树的枝头时,由衷地赞美道,她从即将萌动的枝杈间分明看到春的气息。尽管生命短暂,但我要将所有的美丽馈赠给人间,让所有的生命感受到我的存在,感受到温暖和美好!雪花飞啊飞,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⑩人何尝不是这样?来到世间,历经几十个春夏秋冬,然后又回归到永恒。追求幸福,多留给人间一些美好,才不枉做一回真正的大写的人。做一朵有思想的雪花吧……
小题1:请仿照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再写一句话。(2分)
我呢?要飘向何方?是冰封千里的北国,还是温润如春的南方?是壁立千仞的高山,还是尘封千年的大海?是征战疆场的游子铁甲,还是相偎相依的恋人肩头?是虬枝苍劲的古树枝干,还是枯萎凋零的白草叶间?……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做一朵有思想的雪花,“有思想”的深刻内涵是什么?(3分)
小题3:文章通篇用第三人称,但中间部分改换成了第一人称,这种人称的改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4:通读全文,你认为,选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选一处加以赏析。(4分)
小题5:读了文章,你从有思想的小雪花身上会得到什么启示?(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30分)
鼎湖山听泉
①江轮夹着细雨,送我到肇庆。冒雨游了一遭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赶到鼎湖山时,已近黄昏。雨倒是歇住了,雾漫得更开。山只露出窄窄的一段绿脚,齐腰以上,宛如轻纱遮面,看不真切。眼不见,耳则愈灵。过了寒翠桥,还没踏上进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声就扑面而来。泉声极清朗,闻声如见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引人顿生雀跃之心,身不由己,循声而去,不觉渐高渐幽,已入山中。
②进山方知泉水非止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③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副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④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⑤钟声来自半山上的庆云寺。寺院依山而造,嵌于千峰碧翠之中。由补山亭登四百余阶,即可达。庆云寺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寺内现存一口“千人锅”,直径近2米,可容1100升,颇为引人注目。古刹当年的盛况,于此可见一斑。
⑥ 晚饭后,绕寺前庭园漫步。园中繁花似锦,蜂蝶翩飞,生意盎然,与大殿上的肃穆气氛迥然相异。花丛中,两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 ,根部护以石栏,显得与众不同。原来,这是两百多年前,引自锡兰国(今名斯里兰卡)的两棵菩提树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得道于菩提树下,因而,佛门视菩提为圣树,自然受到特殊的礼遇。其实,菩提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之处,将其置于鼎湖山万木丛中,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分辨得出。
⑦鼎湖山的树,种类实在太多。据说,在地球的同一纬度线上,鼎湖山是现存植物品种最多的一个点,已辟为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生态观测站。当地的同志告诉我,鼎湖山的森林,虽经历代变迁而未遭大的破坏,还有赖于庆云寺的保护。而如今,大约是佛法失灵的缘故吧,同一个庆云寺,却由于引来大批旅游者,反给自然保护区带来潜在的威胁。
⑧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 。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 、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 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⑨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⑩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小题1: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行踪顺序。(3分)
小题2: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句子。(6分)
①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小题3:“作者是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到鼎湖山游览的?在听到这泠泠淙淙的泉水声时,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小题4:联系全文看, 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说说这“别有一番滋味”指的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