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附加题(10分)东坡画扇( 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附加题(10分)
东坡画扇( 何莲)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出自宋·何远《春渚纪闻》)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②陈诉:状告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2分)
(1)公熟久之。 熟:                        (2) 非故之也。 负:             
小题2: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 | ”标出来。(3分)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4: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小题1:(2分,每词1分)(1)仔细     (2)拖欠
小题2:(3分,每错1处扣1分)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小题3:(2分)“适父死”; “所制不售”
小题4:(3分)在扇子上写字作画(或:“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帮助制扇)(1分)为政宽和,为人仁厚。或:关心百姓疾苦,爱民如子。(答出一点即给2分)
译文: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有人告状说有个人欠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还,苏东坡把那人招来询问,他说:“我家以制扇为生,我父亲刚刚亡故,而自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雨,天气又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并非故意欠他钱”东坡仔细端详他许久,说:“暂且把你做的扇拿过来,我来帮你开张起来。”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交给那人说:“快去外面卖了还钱。”那人流泪拿扇边答谢苏东坡边往外走,刚过府门,就有喜欢诗画的人争相用千钱购扇,手里拿的马上卖完了,而后来的想买,买不到,无不非常懊悔而离开。卖扇人用卖扇的钱终于还清了欠款。整个郡的人都被感动了,甚至有到哭的地步。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熟,在这里是,仔细、专注。负,表示拖欠。
小题2:要划分断句,先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片刻扇送到,东坡取空白的夹绢扇面二十把,顺手拿起判案笔书写行书、草书,并画上枯木竹石,一挥而就。根据意思进行划分。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小题4:
试题分析:根据句子“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可以看出。在扇子上写字作画。苏东坡是怎样一个人,只要能抓住其为政宽和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附加题(10分)东坡画扇( 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
马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一食尽粟一石/王命急宣B.不饱,力不足/设酒***鸡作
C.求其能千里也/衣风雨不动如山D.策之不以其/既加冠,益慕圣贤之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3: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8分)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2分)
小题2: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人生边上,还有更远
潘启雯
《我们仨》问世四年后,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推出《走到人生边上》,年近百岁的老人,居然还有如此真挚的思考与坦然的心态。乍看书名,自然就会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旧作《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先生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他要把经过自己思索写下的文字,当做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斯人已逝,这“人生边上”的文字竟由他的夫人杨绛先生续写着。从《写在人生边上》到《走到人生边上》,是生命暖流中两个高贵灵魂的长相守望,如此这般的“夫唱妇随”,令人感动。
人到关键时刻,总会想些根本性问题。杨绛先生说:“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我已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就什么都没有了吗……”“站在人生的边缘上”的先生还在回望一生,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走到了人生边上,自己想不明白,就想问问人,而我可以问的人已经走了,只有在内心深处自己问自己。”她的追问,让我们看到了不竭的生命活力。人生的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追问,对人生不断地追问,是保持生命活力的最好方式。“我试图摆脱一切成见,按照合理的规律,合乎逻辑的推理,依靠实际生活经验,自己思考。我要从平时不在意的地方,发现问题,解答问题。这样一步一步自问自答,看能探索多远……”的确,先生的思考显得特别有意义,只有追问与思考才能让我们认清一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如果说正文是理性的,它就是感性的;正文部分是抽象的,它就是具体的。这是一组从容大气的散文,记的是一些令先生印象深刻的人和事,恰恰印证了正文里面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她的自述》里,秀秀讲的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不就是“人生实苦”吗?可爱的劳神父不正是锻炼自己灵魂的典型吗?最令人唏嘘的是《比邻双鹊》,那对喜鹊夫妇在一年的时间里演绎了什么样的悲欢离合?其内容呈现的善与恶、是与非,又无不与前半部的文本相契合照应。
杨绛先生抛开了“角色”与“形式”的束缚,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在《我们仨》中,先生用“古驿道”暗喻人生似旅途;在《走到人生边上》中,作者同样喻人生为渐行渐远的旅程。《我们仨》,是先生对亲情的追忆;《走到人生边上》,是她在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哲学命题。《我们仨》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走到人生边上》是至理之作,读者要用心去阅读,追随作者思考,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
在《走到人生边上》里,杨绛先生是位阅历丰富的智慧老人,把自己平生所见的奇闻逸事娓娓道来;是位求知若渴的学子,对于根本的问题执拗地刨根问底。没有令人头疼的概念,更没有复杂曲折的逻辑推理,先生只坦率明白地问与答、追问与思考,解自己的惑。在生命的通道里,她比我们走得更深更远,听一听她的话语,我们会找到关于人生的新的答案。
(选自《东莞日报》,有改动)
小题1:对“《走到人生边上》的‘注释’部分读来倍感亲切”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注释”部分是我们熟悉的风格、喜爱的笔墨。
B.“注释”部分是感性的、具体的、从容大气的散文。
C.“注释”部分看似抽象的一些观点是先生“人生边上,还有更远”的主要体现。
D.“注释”部分记的是一些令杨绛先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呈现善与恶、是与非的人和事。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绛先生认为人生是一部大书,她要把有关思索写下的文字,当做写在人生边上的文字,以与已逝的钱钟书先生灵魂长相守望,“夫唱妇随”。
B.《走到人生边上》是96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坦率解惑,显示了她不竭的生命活力和过人的人生智慧。
C.《走到人生边上》是至情之作,读者要用情去阅读,追随作者歌哭,体味人间至爱,达于至真。
D.《走到人生边上》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思想领域,杨绛先生以深刻的逻辑推理,坦率明白地把自己平生所见、读者少见的奇闻逸事娓娓道来。
小题3:为什么说“在生命的通道里”,杨绛先生“比我们走得更深远”?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指出其原因。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15分)
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顾晓蕊
①故乡的家是一个四合小院,院里有棵粗壮挺拔的洋槐树。阳春四月,巨大的树冠华荫如盖,素淡的花苞次第开放,满院流溢着醉人的清香。
槐花盛开的时节,团团簇簇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最开心的,要数采摘槐花。弟弟爬上高高的树杈,用带钩的竹竿把槐枝扭断,我拾起落到地上的枝条,沿着细茎轻轻一捋,一嘟噜花朵落进筐里。
③在那贫寒的年代,槐花无疑是一道美食。或蒸或炒,皆唇齿留香。然而,苍翠遒劲的老槐树,在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如巨人般轰然倒下。翌日清晨,发现槐树被拦腰截断,细碎的花瓣飘落一地,生命的华美与脆弱瞬间交替,让人久久地怅然无语。
④此后不久,我们便搬家了。十余年时光缓缓淌过,日子过得平淡而适意。三年前的一天,宁静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妈妈放下电话,脸色煞白,双手颤抖,对爸爸说:“儿子在工地上出事了!”
⑤那是怎样惊心的一幕,现场发生爆管事故,弟弟身上多处烫伤,从八米平台跌落下来。他在重症病房里,度过了生命中最难捱的两个月。出院后,他不愿照镜子,也不愿出门见人,每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独自舔舐着心底的伤痛。
⑥妈妈说:“这样会闷出病来,出去走一走吧。”我想了又想,决定陪弟弟回故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与忐忑,不知这一趟旧地重游,将给弟弟带来怎样的影响。
⑦走进童年的小院,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浓烈而又执着。抬头望去,记忆里被风雨摧毁的洋槐树,竟奇迹般出现在眼前,变得更加枝繁叶茂。弟弟径直向前,缓缓走到槐树下,把身体贴近树干,紧紧地拥抱那棵树。
⑧那一刻,安静极了。忽一阵清风拂过,雪白柔软的槐花,落在他的衣襟上。他捏起几朵放进嘴里,细细地嚼,两行清泪落了下来。自从弟弟受伤以来,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看到他流泪。
⑨泪痕很快被风吻干。他侧过身来,说:“姐姐,给我照张相吧。”我掏出数码相机,紧张得按了三次快门,才拍下这美好的瞬间。弟弟倚着老槐树,感叹地说:“槐花虽小,却有阳光的味道。”他笑了,目光变得坚强,从灵魂深处射出来。
⑩半个月后,我们回到家。照片洗了出来,弟弟把它摆在床头,背面写着一行蓝色小楷: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至此,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很快,弟弟又回到工作岗位,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⑾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那枝叶是信念,那树干是平和,那深入地底的根须,就是默默地承受。人这一生,有这么一棵树,不管经历多少风雨,依然能凭借一缕心香,从容抵达幸福的彼岸。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小题1:根据提示,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
线索一: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                          → 重生的槐树更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                          →                    
小题2:请结合文意,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忐忑
小题3:请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②段划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第⑧段“两行清泪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字“泪”蕴含了怎样丰富的情感?(3分)
小题5: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①可爱者甚(        )              ②清涟而不妖(         )
③香远清 (         )              ④陶后有闻(    ) 
⑤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         ⑥乎众矣   (         )
小题2:翻译文言语句。(4分)
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2分)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
小题3:①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                                      。”(1分)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小题4: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