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夜宿乌镇 朱希和(15分)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夜宿乌镇 朱希和(15分)
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②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③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④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⑤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⑥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濛濛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有删改)
小题1:作者笔下的乌镇“古朴的幽暗”,它的“古朴”与“幽暗”分别体现在哪两方面?请分别概括。(4分)
小题2:第⑤自然段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3:从全文来看,文章第⑥自然段写作者的梦境有何作用?(4分)
小题4:如何理解文章结尾的划线句?(4分)
答案

小题1:(4分)一方面指乌镇建筑古色古香(1分)、色泽幽暗(1分);(2分)另一方面指古老(1分)的乌镇文化底蕴深厚(1分)。
小题2:(3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镇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典的美丽风情,(1分),表达作者对乌镇的喜爱和赞赏。(1分)
小题3:(4分)照应开头江南正在远逝(首尾呼应),(2分)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逐渐消逝的伤感,(1分),为下文发出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做铺垫(引出下文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1分)
小题4:(4分)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现代文明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2分)作为现代人,应该珍惜和保护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富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1分)而不能使古典文化变得“虚无破碎”,甚至消失。(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抓住第二段最后一句和未段最后一句从乌镇的环境和历史文化两方面来思考理解这个问题。
小题2:
试题分析:点明修辞手法,说明此句描写突出了乌镇的古朴和作者对乌镇的情感。
小题3:
试题分析:在很多作品中,“梦”往往表现着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某种美好事物的向往。理解作者写梦照应前文的作用,根据最后一句即可理解作者对乌镇渐渐失去的历史面貌的遗憾。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作者表达的“江南文化不尽走到尽头”一句即可理解作者希望保护江南文化,让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心愿。
核心考点
试题【夜宿乌镇 朱希和(15分)①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吴均)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於斯已办⑦。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与顾章书》吴均)
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窥谷忘反 ②蝉吟鹤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小题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请任找一例简要分析。
小题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现实感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15分)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醉翁之不在酒                   
⑵山肴野                   
筹交错                   
⑷树林阴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第③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B.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
C.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D.文中作者描绘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小题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作者纵情山水,陶醉其间,并懂得体察万物,反思人情。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怀?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注释】①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②物外:这里指超出事情本身。③项:颈,脖颈。④徐:慢慢地。⑤强:通“僵”,僵硬。⑥唳:鸟鸣。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小题1:解释加点的词(4分)
(1)忆童稚时                    (2)时有物外之趣              
(3)又留蚊素帐中                 (4)昂观之               
小题2:下列选项中对划线句子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飞舞在空中。B.自己认为和群鹤在空中飞舞差不多。
C.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D.自己认为和群鹤飞舞在空中差不多。
小题3:沈复发现了“观蚊成鹤”这一物外之趣,请你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物外之趣”究竟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现代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微斯人②伛偻提携③杂然而前陈者④觥筹交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9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雪》)
4.“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分别从哪些方面来描述雪花?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