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黠鼠赋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黠鼠赋
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②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        朝的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              作品。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小题3:下列是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 表述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语言、动作描写,生动描绘鼠假死逃脱,童子困惑惊怪、措手不及等情状。
B.第②段侧重议论,分析鼠逃脱的伎俩,感慨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
C.本文中“鼠之黠”和“人之智”形成鲜明对比,促人深省。
D.本文是一篇理趣兼胜的抒情散文,叙述一只黠鼠脱逃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应当一心一意。

答案

小题1:宋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
小题2:在没有死的时候装死,凭借装死的外表求得逃脱。
小题3:D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学生应对“死”“形”“ 脱”等关键词做重点理解。
小题3:
试题分析:D中“本文是一篇理趣兼胜的抒情散文”有误,这应当是一篇文人意趣很浓的小故事,描写了一只狡猾的老鼠(黠鼠)利用人的疏忽而逃脱的情节。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课内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黠鼠赋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小题1:本文作者       (填姓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除本文作者的作品外,我们在本册教材上还学过“唐宋八大家”的另外文言篇目是《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小题3: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每空只能填一个字。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这样的: 虎(   )驴 → 虎(    )驴 → 虎(    )驴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若石之死
若石居冥山之,有虎恒窥其藩。若石率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日入而举辉,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弩,撤其备,墙坏而不修,篱决而不葺。无何,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投之以石,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注释】①藩:篱笆。②殷钲:敲响金属。③举辉:点起篝火。④貙:(音chū)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
小题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若石居冥山之(       )     
(2)有貙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焉(       )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卒岁虎不能有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终于过了年,老虎不能有所捕获。
B.到了年底,还是不能将老虎捕获。
C.终于死了,老虎还不能够有捕获。
D.一年结束了,老虎不能有所捕获。
小题3:若石“于是弛其弩,撤其备……”的原因是_________(用文中语句回答);其结果
                                  (用自己语句概括)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甲】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与,可去,其谢也,可食。“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故患有所不也 (2)所有甚于死者。
(3)黔敖为于路   (4)其也,可食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2分)
(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2分)
小题3:【甲】文阐述了一个什么观点?孟子是怎样提出这个观点?【乙】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题4:两篇文章都谈到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19分)
春风柳上归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的画笔轻轻点染,把第一抹春色涂上柳梢。
我上班的途中,有一段路程,道路左侧是一片垂柳。每天来到这里,我都会不自觉放慢了车速。“慢慢走,欣赏啊”,有时候真的需要这样一种心境。
这里地处城市边缘,是难得的清幽静谧的所在,被我称为“闹市中的桃花源”。绿柳婆娑,是北国春曲上第一个音符,轻盈盈跳跃着,弹拨着每一缕春光。每年春天,我都会来这里与第一抹春光相遇。
在这里,能够谛听到春天脉搏的跳动。我曾经以为,我的春天就是为了与这一坡浅绿相逢,不然,我宁愿永远睡在安闲的冬天。我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语言来歌唱这片柳林,也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色彩来描画柳林,然而,我的声音是如此单调和造作,我的画笔是如此干涩和枯竭。在自然面前,我是失语的。唯有缄默,才可以听到一抹新绿带给我的怦然心动,才可以听到春天蹑足而来的轻音,才是对和谐宁静的自然最好的馈赠。
春的讯息刚刚来过,柳条已经变得柔软起来,柔梢披风。细细的柳树已经有了娉婷的风姿,丝丝柳条袅袅垂落,若含羞的少女。柳色新新,还未成翠色,远远望去,只是一片浅浅的柳烟。走近了看,能看到隐隐的绿意。视线穿过这片浅浅的柳烟,见远处散落着烟村四五家,分明有一种水墨画的韵味。
风也越来越软了,不久就会春色缤纷。人们喜欢把“桃红柳绿”作为春天的标志,柳林不远处就是一片桃林。这个时节,离桃花开还早着呢。不过桃林也显出不甘示弱的样子,正在努力地生长着,孕育着。不久,桃花一开,就可以同柳树一样装点春光。是柳色,牵出了第一朵桃红。
所有的树木中,我以为柳树最具有婀娜之美,娉婷之姿,像极了窈窕的淑女。所以,柳树一直是画家和诗人所喜爱的。试想,自然界如果没有了柳树,画家的构图该是多么乏味和单调,诗人的妙笔又怎能够字字生花呢?如果没有柳树,似剪春风又怎能裁出一树碧玉?
柳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一抹绿色。柳树没有春华秋实的经历,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它只沐浴着阳光,历经着风雨,悄然增添着生命的年轮。柳常常是人们无心栽种,自己巧借自然之力,成行成荫。我途中的这片柳林,好像不是刻意栽种的,却也整齐。日日月月,每天经过这里,静观它们一岁一枯荣,在风雨中岁岁年年挺立。
“慢慢走,欣赏啊”。如果可以,我真想停下来。停下来凝视碧蓝的天,直到心灵澄澈如一潭静水;停下来醉在这美丽的柳色中,静静等待光阴一寸一寸流走,直到地老天荒。多么让人沉醉的柳林!
谁说春风是没有颜色的?当你远远地看到一层柳烟萌动,就看到了春风的颜色。
小题1:开头引用诗句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在作者的眼里,春色在柳树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柳色代表着春色,说说其中的原因。(4分)
小题3:本文重点写柳色,写桃花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文章两处写到“慢慢走,欣赏啊”,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5:材料连接:
春天的心是活跃的,是生气蓬勃的,充满了活着的力量。春天使人爱生活:看呀,桃花的骨朵,柳枝的嫩芽,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地挂着,一切多美。生活本身是可爱的呀。听呀,池水的潺潺像低唱一首甜蜜的恋歌,晨鸟的啾啾像喁喁的情话,远处的孩子们唱着:“青草生,花儿红,斜织细雨里,老牛驮着牧童”……
请阅读上面一段文字,说说与《春风柳上归》在写景手法上和情感上的相同之处。(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
(注:①闻道:懂得道理。②固:本来。)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