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一颗豆粒日 铃木健二   (1)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2)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
题目
题型:期末题难度:来源:
一颗豆粒
日 铃木健二
  (1)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2)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故身亡。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为此,他的妻子只得卖掉土地和房子来赔偿。
  (3)母亲和两个孩子背井离乡,辗转各地,好不容易得到某一家人的同情,把一个仓库的一角租借给他们母子三人居住。
  (4)只有三张榻榻米大小的空间里,她铺上一张席子,拉进一个没有灯罩的灯泡。一个炭炉,一个吃饭兼孩子学习两用的小木箱,还有几床破被褥和一些旧衣服,这是他们全部家当。
  (5)为了维持生活,妈妈每天早晨6点离开家,先去附近的大楼做清扫工作,中午去学校帮助学生发食品,晚上到饭店洗碟子。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里已是深夜十一二点钟了。于是,家务的担子全都落在了大儿子身上。
  (6)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母亲披星戴月,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生活还是那么清苦。他们就这样生活着,半年、8个月、10个月……做母亲的哪能忍心让孩子这样苦熬下去呢?她想到了死,想和两个孩子一起离开人间,到丈夫所在的地方去。
  (7)有一天,母亲泡了一锅豆子,早晨出门时,给大儿子留下一张条子:锅里泡着豆子,把它煮一下,晚上当菜吃,豆子烂了时少放点酱油。
  (8)这天,母亲干了一天活,累得疲惫不堪,实在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偷偷买了一包安眠药带回家,打算当天晚上和孩子们一块死去。
  (9)她打开房门,见两个儿子已经钻进席子上的破被褥里,并排入睡了。忽然,母亲发现当哥哥的枕边放着一张纸条,便有气无力地拿了起来,上面这样写道:
  (10)“妈妈,我照您条子上写的那样,认真地煮了豆子,豆子烂时放进了酱油。不过,晚上盛出来给弟弟当菜吃时,弟弟说太咸了,不能吃。弟弟只吃了点冷水泡饭就睡觉了。
  (11)“妈妈,实在对不起。不过,请妈妈相信我,我的确是认真煮豆子的。妈妈,求求您,尝一粒我煮的豆子吧。妈妈,明天早晨不管您起得多早,都要在您临走前叫醒我,再教我一次煮豆子的方法。
  (12)“妈妈,今晚上您也一定很累吧,我心里明白,妈妈是在为我们操劳。妈妈,谢谢您。不过请妈妈一定保重身体。我们先睡了。妈妈,晚安!”
  (13)泪水从母亲的眼里夺眶而出。
  (14)“孩子年纪这么小,都在顽强地伴着我生活……”母亲坐在孩子们的枕边,伴着眼泪一粒一粒地品尝着孩子煮的咸豆子。一种必须坚强地活下去的信念从母亲的心里生成出来。
  (15)摸摸装豆子的布口袋,里面正巧剩下倒豆子时残留的一粒豆子。母亲把它捡出来,包进大儿子给她写的信里,她决定把它当做护身符带在身上。
  (16)十几年的岁月流逝而去,兄弟俩长大成人。他们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双双毕业于妈妈所憧憬和期望于他们的一流国立大学,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17)直到如今,那一粒豆子和信,仍时刻不离地带在这位母亲身上。
1.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注音:
  转(  ) 被(  ) 憧憬(   )(   )
2.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次非常微妙的交通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作者在一一描写了“她”家的家当后,又强调“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一强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母亲为什么想到了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11)段中,大儿子为什么向母亲道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14)段中母亲最终放弃了自***的念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一颗豆粒》后,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zhǎn rù chōng jǐng
2.因为“丈夫不仅自己身亡,而且最后还被法庭判成了加害者。”(意对即可)
3.进一步突现他们家庭的贫穷,为下文故事的发展作铺垫。(意对即可)
4.她不忍心让孩子和她一起苦熬岁月。(或:她没有信心和勇气再坚持下去了)(意对即可)
5.他没有把豆子煮好。(意对即可)
6.儿子的坚强给了她活下去的信念。(或:她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意对即可)
7.母亲。她历尽艰辛抚养两个儿子,并且最终战胜了死亡。(或者,对大儿子的印象最深。因为他年纪虽小,却承担了所有家务,深深地体谅母亲,使母亲又生出了活下去的信念)(意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一颗豆粒日 铃木健二   (1)我认识一位视一颗豆粒为自己生存意义的夫人。   (2)她大儿子上小学三年级、二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悲剧降临她家。丈夫因交通事】;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以为县城就在一个山谷里。乱跑了三天之后,终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这才知道我只是来回兜了几个圈子,走了那么久,离家才八里路。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了。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
  我父亲读过两年书,认识一些字,足够记账之用。我母亲完全不识字。两人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我是家里的“读书人”。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这位老先生讨厌这些禁书,说它们是坏书。我常常在学堂里读这些书,老师走过来的时候就用一本正经书遮住。大多数同学也都是这样做的。许多故事,我们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我十三岁时,终于离开了小学堂,开始整天在地里帮长工干活,白天做一个全劳力的活,晚上替父亲记账。尽管这样,我还是继续读书,如饥如渴地阅读凡是我能够找到的一切书籍,经书除外。这教我父亲很生气,他希望我熟读经书,尤其是在一次打官司时,由于对造在法庭上很恰当地引经据典,使他败诉之后,更是这样了。我常常在深夜里把我屋子的窗户遮起,好使父亲看不见灯光。就这样我读了一本叫做《盛世危言》的书,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我父亲认为读这些书是浪费时间。他要我读一些像经书那样实用的东西,可以帮助他打赢官司。
  《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厚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以后我又在一位老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
1.请结合***和斯诺谈话时的时代背景,说说“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一句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年***喜欢读哪些书?这些书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阅读以上选段,你认为少年***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现在很多同学不喜欢读书,甚至厌学,读了少年***的故事后,你有什么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月考题难度:| 查看答案
在成长的道路上
  ⑴她长得很丑,突出的大额头,稀黄的头发,近视眼,塌鼻梁……女孩子总是很注意自己的容貌所以她总是很自卑,默默无闻,她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总是用沉默来武装自己。
  ⑵那一次,一位同学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戏称她是“北京猿人”。
  ⑶元旦前夕,全班同学都兴高采烈,班上要举行“元旦晚会”。她不兴奋,更不用说像其他女孩一样东奔西走地买贺卡。这几天,她都无声地坐在座位上。不久,她发现全班的女孩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眼睛也直向她。她心里明白,那是鄙视和嘲笑的眼神,她从来没有漂亮的衣服,也没有许多钱去买精美的贺卡,她只想哭。“我长得太丑了,大家都不愿理我,但这不是我的错。”她心里说。她走进教室,发现许多同学围在一起议论纷纷,见她进来,个个像得到了什么命令,各干各的去了。她再也受不了了,大声叫道:“不必这样,你们有什么话当面说吧!”大家都朝她笑笑,却无人说话。她知道,这笑是歉意的笑,是对不住她的笑。她把书包扔下,伏在桌上,她恨不得马上转学。
  ⑷元旦终于到了,联欢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熄了灯,点了几十支红色的蜡烛。一位同学大声叫她:“喂,讲台上有你一封信!”
  ⑸她没有走上讲台。
  ⑹“有你一封信!”许多同学都叫她。
  ⑺她仍无反应,她知道这一定是在戏弄她,这里面也许是一幅丑化她的像。
  ⑻“你上去看看吧!”前排的一位同学说。
  ⑼好!上去!如果是什么“肮脏”的东西,我就一下撕掉,冲出教室。
  ⑽她走上去了,向台下一瞟,她分明地看到几个人在隐隐约约地笑。
  ⑾讲台上有一封信,很洁白的信。她把信封拆开,里面“躺”着一只眼睛会动的小猫贺卡,很精美,很别致,还散发着幽幽的香。她打开贺卡,里面写着:“不需自卑,不需冷漠,不需多疑,在你的成长道路上还有我们陪伴。”她抬头望着在红烛照下的同学们的脸,流下泪来,无人说话,这样的气氛,“一切尽在不言中”。
  ⑿她的成长道路开始是乌云密布的,但从那个元旦开始,她走上了一条阳光明媚的道路。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简明词语概括出“她”感情(心理)变化过程。
  自卑→(  )→(  )→(  )→感动
3、阅读第(3)段“她发现全班的女孩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联系全文说说全班的女孩在窃窃私语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的身边也有像文章中“她”那样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踩生》,完成下面问题。 踩生

  20年前,一个湿漉漉的端午节的早晨,我正在村边麦地里用露水洗脸(据说这样可以使人一年都神清气爽),母亲在地头喊我,让我去周大嫂家借把镰刀。
  “一大早借镰刀干啥?”我疑惑地问。母亲微笑地望着我,在湿润的晨光中,脸上溢满神秘而幸福的光彩。母亲说:“让你去你就去嘛,别问那么多。”
  我一路小跑来到周大嫂家,刚一迈进外屋门槛,就听里屋传出一阵婴儿清脆的啼哭。“生了,生了!”屋里的人们低声欢呼着。周大嫂的婆婆周大娘从里屋出来,满面笑容地摸着我的头说:“贵人踩生,这孩子的命不错……”
  我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急急忙忙一大早就让我来借镰刀了。按照我们那里的风俗,婴儿落地时,谁正巧无意中跨进门槛,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谁就是这个孩子的踩生人,而由谁来踩生,往往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踩生人是位“贵人”,孩子将来也必定能成为“贵人”;踩生人为“贱人”,孩子将来也定成为“贱人”。因此,谁家的媳妇将要临产时,是不欢迎散乱杂人随便登门的。显然,我的这次“踩生”,有着极大的“预谋”成分。同时我也很清楚,村里人是把我当“贵人”看待的,因为那时我正在县城读重点高中。让我去踩生这似乎应该是一件值得我自豪的事。
  可是这事非但让我高兴不起来,反而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让我在小小的年纪里,就有了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感。从此我身上不仅凝聚着全村人希望的目光,而且我的命运还决定着另一个幼小生命的命运。
  我更加勤奋、刻苦了。
  终于没有辜负人们的期望,我如愿以偿,考入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外地,做了一名中学教师。
  生命的轨迹按照其固有的方式在不停地运转。娶妻、生子,转眼便人到中年。为人师、为人夫、为人父,琐碎的生活,忙碌的身心,几乎让我把踩生的事忘却了。
  前不久,妻下班回家,兴冲冲地告诉我,她已给我联系好一家广告公司,月薪千余元。这和我当教师的那点可怜的工资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何况那可怜的工资还常常不能按时发放呢。)
  我的心开始动摇了。
  一个月圆的夜晚,我站在窗前,望着遍地清辉,突然想起了20年前的那个早晨,仿佛又听到了那声清脆的啼哭。那是一个新生命对这个世界的第一声宣言,清脆、透明而又激越。继而,这声音又幻化成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
  我舍不得这个清纯的世界。我又不忍辜负妻子的那片热心。也许,为了让我踩生的那个生命活得更好,我应该去接受那千余元的月薪?
  就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意外地接到一封署名“端端”的信。
  信中写道:“我就是20年前被您踩生的那个女孩,因为我生在端午节,母亲便唤我为‘端端’。现在,家乡踩生的习俗已不多见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您。我是在妈妈的话语里长大的,妈妈的话语里经常有您的名字。您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现在,村里人每当提起您,仍是赞不绝口。虽然‘踩生’一说有着很浓的迷信色彩,但我一直把您当成成长的楷模。我从小就立志,将来要像您一样当一名教师,不怕清贫,耐住寂寞,用文化知识的雨露阳光,为千千万万的孩子们‘踩生’……今年我就要从师范毕业了,我已申请回故乡教书。衷心感谢您,20年前,您为我踩生……”
  端端还随信寄来一张照片,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女孩,像20年前的那声啼哭一样清纯动人。
  我的心震颤了。
  月光下,我把“踩生”的故事讲给妻,又让妻看端端的信与照片。妻沉默了,眼里闪动着月亮似的泪光。
  很快,我给端端回了信。信中说,20年前那个端午节的早晨,我为一个女孩“踩生”,可我没有想到,20年后,一个长大了的女孩,又来为未老先衰的我“踩生”了。我多么希望能有一天回到故乡的早晨,再用故乡麦田里的露水洗把脸啊……
  把信投进绿色的邮筒,我的心就像走进了绿色的春天,豁然开朗了。
1、概括写出本文叙述的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师范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中学教师;文中的端端也将从师范毕业成为一名教师,这两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谈你对题目“踩生”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并没有直接表明,“我”在广告公司和教师工作之间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但你可以得出结论。说说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个女孩,高中毕业后,没考大学,被安排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初中。结果,上课还不到一周,由于解不出一道数学题,被学生轰下讲台,灰头土脸儿地回了家。母亲为她擦了擦眼泪,安慰说,满肚子的东西,有的人倒得出来,有的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找找别的事,也许有更合适的事情等着你去做呢
  后来,女孩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出外打工。糟糕的是,没几天她又被老板赶了出来,原因是裁剪衣服的时候太慢了,别人一天可以裁制出六七件来,而她仅能做出两件来,而且质量不过关。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别人已经干了好多年了,而你初来乍到,怎么快得了。说完,便为女儿打点行装,准备让她到另一个地方试试。
  女儿先后到过几家工厂公司,当过编织工,干过营销,做过会计,但无一例外,时间不长都半途而止了。然而每当女儿失败后沮丧地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安慰她,从来没有说过抱怨的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孩受聘于一所聋哑学校当辅导员,这一次她如鱼得水。几年下来,凭着学哑语的天赋和一颗爱心,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后来,她自己申请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又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如今她已经是一位爱心和资产一个都不少的女老板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凑到已经年迈的母亲面前,她想得到一个一直以来很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那些年她连连失败,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是什么原因让母亲对她那么有信心呢?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她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时候,撒上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听完母亲的话之后,女儿落泪了,她明白,实际上母亲恒久的信念和爱,就是一粒最坚忍的种子,她的奇迹,就是这粒种子执著生长结出的果实。
1、从文中找出与第一段划线句相呼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女孩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语言朴素但又意味深长,请摘录一句并加以评析。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取一个标题,并说说这样命题的理由。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①去年,我生日,爸爸送给我一个丝织的小盒子,让我A(a.保存 b.收藏 c.珍藏 d.放置)起来。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爸爸微笑着说:“你猜。”“镶着红豆的小别针?是闪光的金项链?”爸爸只笑不开口。我打开一看,原来盒子里装着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放大镜,放大境下有一小块红色的有机玻璃,玻璃上镶着“一粒米”。我心想:“这有什么可珍贵的呢?”当我拿起这颗“米粒”用放大镜仔细一看,不禁B(a.惊叹 b.惊讶 c.惊奇 d.惊呆)了。在这么小的天地里,居然刻着张继的一首诗《枫桥夜泊》。我一数上面竟刻了三十七个字,在诗的末尾还有一个红色的小章,章上两字:屈茹。用六倍的放大镜看这首诗都有些费劲,但仍能看出那苍劲的笔锋。爸爸说这叫象牙微雕。
  ②我只觉得好玩,便收了起来。同学们来到我家玩,我便拿出来让他们观看。有一次,同学们在争着观赏时,米粒崩了出去,落进了沙发缝,我够了半天没够着,“米粒”反而越陷越深。几天后,爸爸问我“米粒”收在哪,我吭了半天才说出“米粒”的下落。爸爸一听,满脸焦急的神色,连忙拿来剪子,把沙发给拆了,我躲在一边不说话,看着爸爸好不容易从沙发里寻出这个小东西,抹了把汗,露出笑容。我好奇地问:“干吗这么费劲,不就是‘一粒米’吗?”爸爸收敛了笑容,给我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③原来,这个微雕的作者屈茹是个教师,从小就C(a.爱好 b.喜爱 c.酷爱 d.热爱)微雕艺术。文化大革命时,他遭迫害,被下放到农场。而屈茹的一手雕刻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练出来的。那时,没有雕刻用的石头,屈茹就在木头上刻。后来他发现了一片竹林,便在每棵竹子上都刻上一首小诗,大的小的, 粗的细的,高的矮的,就连新生的竹杆上也刻满了。他不顾日晒雨打,也不怕蚊虫叮咬,苦练了十年,渐渐地,练出一手好雕功,就连一根头发丝,他也能劈成两半刻成一副对联。能在这么微小的东西上刻文字,凭的全是一种感 觉。这粒米是爸爸拍摄他的微雕艺术时,他赠给爸爸的。
  ④我望着这粒“米”,明白了它的价值,它D(a.孕藏 b.凝聚 c.凝结 d.浸透)了屈茹的多少汗水呀!我现在明白了,爸爸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雕艺术品,给我讲的也不光是个故事,而是一种精神
1、给画横线的A、B、C、D四处选填适当的词语,依次应是:____、____、____、____。(写序号)
2、本文开头运用的方法是[     ]
A、交代基本要素的叙述法
B、开门见山的点题法
C、渲染气氛的描写法
D、引人关注的提示法
3、本文以___________为线索,“____________”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4、本文第③段是插叙的内容,它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本文第④段中划线的“一种精神”是指___________的精神。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