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一顿午餐 (13分)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一顿午餐 (13分)
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
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
当时我在大学里每月只靠父亲给的5英镑维持生活,接到婶婶的来信时,我只剩下20先令了。但是无论如何我不能拒绝她的要求!
我知道一个比较好的餐馆,那里一顿午餐每位只需3个先令,那样的话,我还可以有14先令维持到月末。
当我带她到那家小餐馆门前时,她指着街对面的“亲属大厦”说:“我们为什么不去那儿?那儿也许更好一些。”
“噢,的确挺好--如果你喜欢的话。”我说。我不能说:“亲爱的婶婶,我实在没足够的钱请你去‘亲属大厦’用餐,那儿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我的承受能力!”
侍者递上一份菜单。“噢,”婶婶说,“我们可以要一盘这个。”这是一道法式鸡块,是菜单上最贵的一道菜--7先令。我为自己点了一道1先令的小菜,因为我希望能留下点儿钱维持生活。现在大约用去了8先令,不!——应当是9先令,因为我还将付给侍者1先令的小费。
“这位女士还需要点儿什么吗?”侍者说,“我们有上好的鱼子酱。”
“鱼子酱!”诺拉婶婶忍不住喊道,“太妙了,我能要一碟鱼子酱吗?”
我不能对她说:“不,您不能,因为那会让我只剩下5先令维持到这个月末的。”我没出声,所以她要了一大碟鱼子酱--外加一杯葡萄酒。现在我只剩下5先令了。4先令可以买足够的的面包和干酪,熬过这个礼拜。但是她吃完了鸡块,又看见侍者手里拿着几块奶油蛋糕。
“噢!”她说,“这些蛋糕看上去可爱极了,我只要一小块!”
于是,我仅剩下3个先令了,然而侍者又报上了一些水果--她肯定还会要一些。最后,经过如此丰盛的午餐,我们是一定得要两杯咖啡的,那么我将一无所有,甚至连付给侍者的小费也没有了!
侍者递上清单:20先令。我把仅有的20先令放在盘子里,没有小费付给侍者。
诺拉婶婶看看盘子里的钱,又看看我。“这是你所有的钱了吧?”她问。
“是的,婶婶。”
“你将你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这顿午餐上是吗?你太善良了——但这实在很愚蠢。”
“不,婶婶。”
“那么,这么多的语言中哪个单词最难讲?”
“我不知道,婶婶。”
“‘不’。当你长成了一个大人,有时候你不得不对别人说‘不’,甚至对一个女士。我早看出来你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这顿午餐,但是我还是想给你上这生动的一课——所以我点了最贵的一道菜,并且偷偷地看了你的眼色——可怜的孩子!”她付了账,并且将5英镑作为礼物送给了我。
“噢,上帝!”,她说,“这顿午餐几乎撑惨了你可怜的婶婶!我平时的午餐仅仅是一小杯牛奶而已。”
小题1:文中说“我无法拒绝”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2:诺拉姨妈说“太善良了”,“我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诺拉姨妈又说“我”“实在很愚蠢”,为什么说“我”愚蠢呢?(4分)  
小题3:请对诺拉姨妈作出评析,从文中选择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归纳。(4分)
小题4: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诺拉婶婶点了菜单上最贵的一道菜时,偷偷地看了“我”的眼色,“我”的眼色一定表露出了当时心理活动的状态。试设想一下“我”当时想了些什么,请用40字左右将它描绘出来。(3分)
答案

小题1: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诺拉一直照料我的生活。(2分)
小题1:"善良"表现在我宁愿让自己身无分文地挨一个星期,也不忍心拒绝婶婶其实有些过份的要求。“实在很愚蠢”的意思是婶婶想要告诉我:一个人要学会向他人说“不”,才算得上真正的成长!
小题1:婶婶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懂得教育艺术的人。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我的母亲生病之后,照料我的生活一直是我的婶婶,虽然我每月只有5英镑的生活费用,但是我不能拒绝为我操劳的婶婶。
点评:概括文章的内容,首先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相应的段落概括出相应的内容。如本道题目,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锁定文章的第2段,概括出我不能拒绝婶婶的原因。
小题1:试题分析:我每月的生活费用很有限,但婶婶却要到亲属大厦用餐,这远远超出了我的范围,可是为了感谢照料我的婶婶,我宁可身无分文的熬过那一月还剩下的时间,也不去拒绝婶婶;自己每月的生活费用很有限,但在用餐的时候,还打算给别人小费。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我的善良。婶婶说我愚蠢的原因是“我在超出自己的范围之内依然不会对别人说不”,其实婶婶并不是想来让我请她吃饭,而是想告诉我:要学会对别人说不。
点评:分析文章的内容,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中的具体情节来分析原因。有时是情节安排的需要;有时是情感抒发的需要等。总之,具体原因是要根据文章主旨的表达的需要。如本篇文章就是借助我的善良来告诉人们要学会对别人说不。
小题1:试题分析:诺拉婶婶自从我母亲生病以来一直照料我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善良而又乐于助人的人;诺拉婶婶通过这顿午餐来教育我要在生活中学会说“不”,这说明她很懂教育的艺术。
点评:分析人物的基本形象的基本方法有:一是要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入手去剖析,抓住关键的抒情议论语句去体会;二是要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理性的思考来品味人物的特征。
小题1:试题分析:我每月的生活费用是有限的,但是婶婶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范畴,可是我又不好拒绝这个善良的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应该较为复杂。如:婶婶今天怎么了呢,她今天确实很怪,她是知道我的经济状况的啊!要不要告诉她我这一星期只剩几先令艰难度日了呢?还是算了吧,婶婶从小照顾我,请她吃一顿她满意的午餐也很应该啊,尽管这真的很贵!
点评:根据文章的情节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文章的情节,接着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神态。要将人物的心理整合到文章中去等角度去揣摩。如本文中的“我”的心理主要根据“婶婶要我请她吃饭”这个情节以及“我的神态、语言”等描写来揣摩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一顿午餐 (13分)我收到了婶婶的信:“亲爱的孩子,我将于下周四抵达你那里,如果到时你能邀请我共进午餐,我将不胜感激。你的婶婶:诺拉。”自从我母亲得病以来,婶婶】;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蔚岚的《月光今照菊花台》,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词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台湾金牌词人)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著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著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0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著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2分)
小题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兴趣,甚至“漠然视之”。(2分)
小题3: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2分)                  【     】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著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小题4: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3分)
小题5: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真正的慷慨(10分)
当飓风在附近的小镇登陆时,不少家庭遭受了灭顶之灾。随后,当地所有的报纸都刊登了很多人道主义的报道,专访了一些受灾最严重的家庭。
  那个星期天,报纸上一幅引人注目的照片格外打动我。一位少妇站在被彻底摧毁的活动房前,面容因痛苦而扭曲。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在她身旁,目光低垂。紧紧拽着她的裙子的,是一个很小的女孩儿,大大的眼睛直视着镜头,饱含着迷惑和恐惧。配文中提供了每位家庭成员的衣服尺码。我注意到他们的尺码和家人的很接近,不由兴趣渐增。这是个好机会,能教育孩子们帮助比自己不幸的人。
  我把这家人的照片贴在冰箱上,向孩子们解释他们的困境。我有3个孩子——两个7岁的双胞胎男孩布莱德和布雷特,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梅甘。“我们拥有那么多,而这些可怜的人现在一无所有。”我说,“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东西与他们分享。”
  我从阁楼上搬下三个大盒子,放在客厅的地板上。小女儿梅甘表情严肃地注视着我和男孩子把罐头、肥皂和各种化妆品装满第一个盒子。我一边挑拣衣物,一边鼓励儿子把自己的玩具筛选一遍,把不太喜欢的捐献出来。梅甘静静地望着哥哥们把淘汰的玩具堆在一起。“等我忙完这些,”我说,“就帮你找点东西送给那个小姑娘。”
  男孩子们把选出来捐献的玩具装进第二个盒子,而我则往第三个盒子里填衣物。梅甘走了过来,胸前紧紧地抱着露西——一个褪色磨损的她极为心爱的碎布娃娃。她在装玩具的盒子前停住脚步,把圆圆的小脸埋进露西扁扁的娃娃脸里,给了它最后一个亲吻,然后把它轻轻摆在其他玩具上面。“哦,宝贝儿,”我开口道,“你不必把露西给出去,你那么喜欢它。”
  梅甘庄重地点点头,忍住眼里闪烁的泪花。“露西让我快乐,妈咪。也许它也能让那个小女孩快乐。”
  我的喉咙哽咽了,久久凝视着小女儿,我不知道该怎样使男孩子明白她刚刚教给我的道理。因为我猛然意识到,任何人都可以把穿旧的淘汰的衣服送人,而真正的慷慨是把最珍爱之物奉献出来。一个3岁小孩把虽然破旧却最珍爱的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希望娃娃能把带给自己的快乐同样带给她。这才是真正的慈善。本想教育孩子的我,被孩子教育了。
  男孩子们目睹小妹妹把最喜欢的娃娃放进盒子时,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布莱德二话没说,起身走向自己的房间,带回了他特别喜欢的可动人偶。他迟疑了一下,攥紧玩具,瞄了妹妹一眼,随即把它放进盒子里娃娃的旁边。布雷特的脸上慢慢泛起了微笑,他跳起来,眼睛亮闪闪地跑开了,他取回几个珍藏的火柴盒汽车。我惊讶不已,没想到男孩子们也领会了小妹妹此举的含义。我强忍泪水,把三个孩子搂进怀里。
  受小家伙的启发,我把自己那件袖口磨破的茶色旧夹克从盒子里取出,代之以上周精心选购的猎人绿的新夹克。我希望照片中的年轻女人能像我一样喜爱它。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小题2:联系全文,就文中划线词句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2分)
“梅甘庄重地点点头,忍住眼里闪烁的泪花……”一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小题3:根据全文,说说“本想教育孩子的我,被孩子教育了”中两个“教育”的含义?(2分)
                                                                            
①                                                                              
小题4:研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主旨,说说你对现实社会中成年人和孩子如何处理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字)(3分)
材料一:城市中的十字路口,当红灯亮起时,经常看到一些成年人不顾交通助管员的劝阻,随意闯红灯,有的甚至跟协管员发生争执。而小学生都很遵守交通规则,看到红灯亮起,就自觉停下来,等车通过。
材料二:乘公交车时,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情:乘车的小孩子对母亲说“妈妈,我也要买票。”而母亲则生气地对孩子说:“你还小,不用买。”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生活是用来咀嚼的(14分)
朱玉成
  ⑴那个早晨,我被表妹的哭啼搅扰得异常烦躁。表妹是一个被娇宠惯了的孩子。用老人的话讲,从小到大都被蜜罐泡着。后来,她结婚了,因为条件好,什么都不用发愁,日子过得安逸。但问题马上出来了,她的丈夫在婚后第83天背叛了她,在外面有了新宠。她歇斯底里,从没有受过半点委屈的她,忍受不了这样的现实,又哭又闹,但终究无济于事。最后,他们离婚了。
  ⑵从幸福的天堂一下子跌落到人间的地狱,表妹差点崩溃。母亲去安慰她的时候,还是那句老话,少吃点糖,多吃点盐,这对人没什么坏处。人活一生,就得吃点苦,不然你的心就坚强不起来。现在想想,母亲的话很有道理,一个人的生命中不仅仅需要糖,更需要的是盐。盐可以为你的生命补充钙质,而糖,只会慢慢蚀掉你用来咀嚼生活的牙齿。
  ⑶父亲年纪大了,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他在镶完满口牙的时候说:“有牙齿的时候不知道没牙齿的苦,你们不知道,这没有‘咬头’的东西真是没味。”
  ⑷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比如苹果和萝卜之类的,蒸出的米饭最喜欢吃八成熟的,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看父亲吃饭时总是很香,这对于味觉日渐萎靡的我们来说是一种刺激。父亲常常自豪地对我们说,知道我吃饭为什么这么香吗?因为我吃过苦。我比你们幸福。
  ⑸怎么吃过苦还幸福?我有些不解。
(6)“我认识一个瞎了眼睛的人。”父亲是退休教师,显然是要对我来一番言传身教的:“你可能不相信,他是个诗人……”我确实很惊讶,一个失去了双眼的人,看不见任何美景,要怎样“触景生情”呢?
  ⑺“恰恰相反。”父亲说,“他双眼明亮的时候,写出的是那种无病***的东西,失去双眼之后,他写出的诗反而美极了!他说在他的世界一下子黑暗了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光明的珍贵。他要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他每天不停地咀嚼,每天都能咀嚼出新的味道来。他说他还要感谢这一次磨难,让他懂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
  ⑻生命就是这样,不可能只是锦绣铺就的。只有苦难铺出的路才会坚实而坦荡。老的时候,会觉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生命犹如没有酿好的酒。用父亲的话说,那些安逸的日子便是没有“咬头”的生活。
  ⑼“吃必要的苦,耐必要的劳,那样才是人生。”这是父亲常常在我们耳边念叨的话。
  ⑽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对于麦子来说,风刀霜剑甚至蝗虫侵蚀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张晓风语);对于艺术来说,坎坷和荆棘都是必要的,因为它们可以点亮艺术的心。
⑾无情的光阴终将使我们失去最后一颗牙齿,但我们一定要拥有一颗能够咀嚼生活的心。人总要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东西,慢慢咀嚼,在老的时候,它们就是一壶茶水里慢慢升腾起来的鱼一样鲜活的茶叶,就是炉膛里一根根劈啪作响的奋不顾身的柴火,让那已经脱落了牙齿的老人和已经看不到春天的盲诗人在闷热的午后和寒冷的冬天依然无比快乐着。
⑿生活是需要咀嚼的,只有咀嚼过的生活才会呈现出酸甜苦辣。而 “幸福安逸的生活会使一个人失去最后几颗牙齿,再也无法咬住和咀嚼生活。
小题1:认真阅读全文,根据内容的先后及对中心的理解填空。(3分)
本文涉及的素材比较多,有表妹的离婚、                       、父亲掉牙吃饭“没咬头”、                              等,这些看起来互不关联,但都能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                                             
小题2:根据你对题目和内容的理解,请选择下列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     )(2分)
A.生活需要“咀嚼”。表妹因为条件好,生活安逸,缺乏对生活的咀嚼,最终导致离婚。
B.生活需要“咀嚼”,父亲喜欢咀嚼硬的食物,所以吃饭总是很香,生活总是觉得很幸福。
C.生活需要“咀嚼”,诗人因为瞎了眼睛,才认识到光明的珍贵,他为了把春天永远藏在心里,就不停地咀嚼生活,终于写出了“美极了”的诗。
D.生活需要“咀嚼”,咀嚼需要苦难,苦难就是“往你身体里注射的钙针”,就是“往你灵魂里播撒的《圣经》”,经历了苦难的生活,你才能咀嚼出酸甜苦辣来。
小题3:赏析下列语句,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父亲喜欢吃硬一些的东西……)吃骨头也是专挑脆骨啃。”请你联系中心,说说如把“啃”改成“咬”,表达上会有什么影响?(2分)
小题4:“莫要怪怨命运抛给你的苦难吧,它们正在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正在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这句话运用比喻说理,请你写出加点部分的比喻义。(2分)
“往你的躯体里注射钙针”:                                                   
“往你的灵魂里播撒《圣经》”:                                                
小题5:根据题意填空。(2分)
第11节,用生动的比喻句列举出两种“值得回味的东西”,如果我们要在它们后面再仿写一句的话,那么,我们在仿写之前的审题中,必须明确,写这个句子一定要符合下列四个条件:第一,句式与前面的一样;第二,运用比喻,以物喻“生活中值得回味的事情”;第三,这个“物”要符合                      两个条件来表现“值得回味”;第四,必须是老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小题6:某同学读完本文后认为:这篇文章仅从苦难的生活值得咀嚼的角度来表现题目,是不够全面的,其实值得咀嚼的生活还有很多。你赞同该同学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30字)(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一片晚霞的消失
阿 舍
我必须小心对待我生活里的诗意。比如,眼前的这片晚霞,面对它的时候,我不应该轻易地抒情。但是我还是描述一下它吧,我力求对它的描述接近于宁静,而非抒情。
这是八月山区的傍晚,远处的山峦形成一个辽远的背景,地势由高而低,开阔舒缓。一条河流同时从这里经过,它并不汹涌,也不浑浊,它的河岸以及河滩都是光滑白净的鹅卵石,它浅浅细流,是这片开阔的背景上一处柔软的记忆。晚霞给这个场景带来了绚丽,山区的云层向来诡异,天使可以迅速狰狞,雄伟可以顿时委顿,只是晚霞,自始至终的圣美,红润,深阴,金黄,河流为它幻化成一条悠长的七彩碎片。
此时河岸上有一个懦弱的男子,他是一个喜欢抒情的男子。河岸上的草地开满细碎的野花儿,那片晚霞的红润鼓动着他的胸膛,每当这样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扯开嗓子“漫”起花儿。他唱得真好,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气,他从一个年轻的后生唱到脊背已经弯曲的老汉,他的花儿越唱越悲凉。可是今天,他拒绝歌唱,他倔强地不开口。我看见他的嘴唇在抖动,他不敢抬头多看一眼那片晚霞,他羞愧地低下头,扛起硕大的一捆青草,朝着晚霞的反向走去。我知道他已经很久不唱了。他的脊背不是被青草压弯,更像是来自于声声的责骂和抱怨。除了唱花儿,他一无所长。他娶了媳妇,养了孩子,但家境贫穷。他不是一个好劳力,他的力气都用在了“漫”花儿上,母亲、妻子和孩子都因此而鄙视他,怨恨他。他娶了媳妇,还在山上“漫”花儿,那些挑逗的花儿,唱得村子里的姑娘也红了脸,姑娘们爱听,但他遭受痛斥。他真的一无所长,臂膀的肌肉始终比不过乡邻的汉子,他不会做地里的活儿,整日“漫”在花儿的妄想里。后来他去了镇上,他来到镇文化站,告诉站里的干部,他会唱花儿,他的花儿是最好的,他可以代表镇上唱,代表市里唱,代表他的民族唱,他的条件是每月一百元的生活费。他说他有了这笔生活费,他的家人就可以放过他,不再责骂他,他可以整天地唱了。文化站的干部说没有钱给他,让他回去了。后来他又跑到了旅游景点,但是很快被辞退,大家说,他的花儿总是悲戚感伤,总是让客人心绪不佳。事实上真是如此,那些欢快的唱得姑娘们脸红的花儿,他已经没有心境再唱出口了。他回到了家乡,从此失声。
山区八月的晚霞红火诱人,生活里我时常想记住这样一些美景,朴素的,纯净的,那一刻,虽然我再三劝说自己,但还是固执地认为消失在这样一片晚霞里是一件十分值得怀念的事情。于是我面对它,闭上眼睛,虔敬地镌刻它,它无限展开,直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我在镌刻它的时候,其实心里已经充满感伤,因为我如此固执地想到镌刻,一定是知道了我将要面对的消失。歌声的消失,或者晚霞的消失。
小题1:从全文看,本文以“一片晚霞的消失”为题,有什么寓意?(2分)
小题2:第三段描写了一位民间歌手的形象,请分条概括这位歌手艺术人生的主要历程。(6分)
小题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2分)答:【  】【  】
A.文章开头说“对生活中的诗意”“需要小心地对待”,表露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珍重和下文那位“民歌手”的敬意。
B.文章第2段对晚霞及其背景的描写紧紧抓住了“宁静”的特点,从而与第1段的有关暗示构成内在联系。
C.第2段描写晚霞的美丽是为了烘托民歌手的美好形象。
D.第3段说那位民歌手“他真的一无所长”,是为了揭示他终于“失声”的根本原因。
E.结尾处叙述“山那边传来了花儿声:‘尕妹妹是牡丹花院子里长,哥哥是空中的凤凰,旋来旋去没妄想,吊死在牡丹的树上……’”是说民歌手又恢复了歌唱。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19分)
捡到金子之后
在一片峡谷中,住着一个牧童和他的妈妈。为了生存,牧童每天都要上山砍柴、放羊,日子很苦。牧童真希望自己能得到一块金子①,哪怕很小。
这天,牧童又上山了。
望着人迹罕见的山脊,荒凉而贫瘠的土地,颤巍巍地矗立在山坡上的可怜的小木屋,他不禁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哎哟!”牧童突然跳了起来。地上隐约有一束金光射来——金子!牧童瞪大了眼睛,一捋袖子,使劲地挖起来。好大的一块!牧童兴奋地抱起金子,飞一般下山去了。
“我挖到金子了!”牧童喊着,跑进屋,双手把金子捧到妈妈面前。
妈妈注视着牧童的一举一动,没有说一句话,轻轻将牧童拉到身边……
牧童不解地望着妈妈。
妈妈感叹道:“那不属于你的金子,它没有什么价值。相反,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厄运。”
“不,它能使我们富裕。”牧童争辩着。妈妈摇了摇头。
牧童感到失望而愤怒,他抱紧金子,说:“我要证明给你看。”然后他跨出了家门。牧童来到一个小镇。他将金子背在背上,手里攥着敲下的一小块,走到一家首饰店。老板将这一块金子举到眼前,用狐疑的眼光瞟了牧童两眼,说:“你从哪儿弄来的?”
“山上捡的。”牧童随口说了句便赶紧闭了嘴,抢过金子,快步走出了店铺。
他走进酒店,走进衣店,走过大街小巷,处处都有人投来狐疑的目光。牧童渐渐害怕起来。
傍晚,牧童心惊胆战地走在无人的街上,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
“把你的包放下。”突然,一个可怕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牧童猛地一回头。那人伸手抢包。牧童赶紧护住。几个回合,牧童有些不支。就在此时,只见一位道士一闪而出,弹指一击,那人立即倒地。牧童目瞪口呆,赶紧屈膝相谢。道士却已渐渐远去。只给他留下一句话:“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
猛然间,牧童想起妈妈的话,懊悔万分。
当晚,牧童离开了小镇。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将金子埋进深深的地下,它不愿再让这金子迷惑他人。
牧童终于又回到了山沟里。他不再乞求金子,而是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植树种草,开荒种田,放羊养牛,还养花种果树,凡是能做到的,他都尽力去做。……
秋天,牧童爬上高高的山顶,遥望洒满自己汗水的山谷。多美啊!生机盎然的山林,处处是鸟语花香;绿茵茵的草地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美丽的果林散发着浓浓的芳香;当年山坡上的木屋如今变成了“美丽的空中楼阁”;盛开的花圃把山坡装点得格外迷人……一切都变了。
“我的金子②。”牧童自豪地说。
小题1:作者围绕"金子"这一线索精心安排了文章的思路.请再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思路,在括号中填写相关情节。(2分)
希望得到金子--(               )---金子带来的厄运--(                )
小题2:写出文中开头和结尾两处加点的“金子”的含义。(4分)
①处:                                                                 
②处:                                                                 
小题3:首饰店老板接到了牧童的金子后,作者运用了"举""狐疑"和"瞟"等词语描写他.这些词语写出了首饰店老板怎样的心理?(3分)
小题4:道士留下的一句话"只有自己创造的东西才属于你"与前文相应.请将前文中与之照应的话摘抄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题5:牧童从开始"抱"这金子到后来将金子深"埋"在地下,他先后不同的举动表明了什么?(2分)
小题6:文章结尾处""我的金子."牧童自豪地说".这里的金子指什么?(2分)
小题7:这篇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