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17分)  ①他的亲人,有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②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17分)
  ①他的亲人,有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②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一样,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天津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喜欢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他带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一个国家的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1942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③三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给家里的母亲打电话:“妈,我讲得怎样啊?”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第一个电话是给自己的母亲,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④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⑤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个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1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这个国家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⑥多幸福啊,总理的母亲。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⑦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自《意林》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小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小题2:从文中找出印证第⑥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3分)
                                                                          
                                                                             
                                                                           
小题3:第②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生活片断有何用意?(3分)
                                                                            
                                                                            
小题4:分析第⑤段“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划线词的作用。(3分)
                                                                          
                                                                            
                                                                            
小题5:从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3分)
                                                                           
小题6: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总理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3分)
                                                                          
                                                                            
                                                                            
                                                                            
答案

小题1:温总理日理万机,却不忘常给母亲打电话
小题2:在日本成功演讲后,他将第一个电话打给母亲;在美国访问时,回忆幼时母亲对他的“四真”教育;在天津帮一位母亲救助生病的孩子;在视察时向一位母亲了解民情,掀起为农民工讨薪的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次流泪(任选其三即可)     
小题3:插入部分写出总理小时候经历的战争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交代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4:“柔软”表现了总理的善良、慈爱;“滚烫”表现了总理的赤诚。这两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温总理对母亲、对人民的浓浓爱意与满腔热情。
小题5:关注、牵挂、思念、盼望等。
小题6: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终有个人在家里牵挂着我们,有个声音在呼唤我们回家。父母对我们的爱,如山高似海深,父母的深情,我们永远也回报不完,我们要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陪伴他们,关心他们,“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最大最深的伤痛。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提示,“一句话”,不可叙述,从“人”“事”“情”(情感或情态)上简洁概括即可。
点评:本题还是有难度的,用精短的话概括丰富的文字内容,必须对内容把握驾驭能力,了解其意的核心。概括内容,一般来说概括到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如果时间地点不是重要的,可以略去,可什么人做什么事是概括中少不了的,有的还的指“表现了什么”(感情、精神),本题要求“一句话”,那么“表现什么”就略去了。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所要求的概括事件的主题“念母”,在各段中找到标志事件起始的时间地点之类的词语,即可概括事件。语言要简短。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不看题干要求,将全文压缩作答。解答此类答,首先要通读全文,分清每一层写什么事,找到变化的时间地点的字词,依照顺序一一概括。
小题3:
试题分析:“插入”,指的是插叙的内容,找到这一部分后,思考其与其它写总理的关系,不外乎从“对比”或“铺垫”或“照应”上考虑。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内容比较浅显,事件清楚。插叙,是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折曲生动的一种叙述方法,插叙的内容在时间与地点上与正叙述的事件是不吻合,插叙内容相比简短,叙述完成后,就回到正在叙述的事件上。
小题4:
试题分析:抓住此句中的两个形容词“柔软”“滚烫”,先明确词义,再结合总理的身份与文中的叙述的内容,结合分析其含义。
点评:本题不难,从文章所写的总理形象上不难理解此问题。对人物的刻画,作者入往往用最精准的几个词来完成,将丰富的意义蕴含其中,所以理解时,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在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其字里行间的意义。
小题5:
试题分析:抓住划线句中“每当”“张望”“念叨”几个词语,细心体会一位老母亲的心理活动。
点评:本题不难,人物的表现在文字的描述上很突出。成功的人物形象,都是归功于作者精彩的描写,作者赋予语言丰富的情感上的意义,阅读就要抓住这些语言的精彩处,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
小题6:
试题分析:注意两句提示,一是爱子,一是尊母,可以选一感想,也可能结合两方面感想。
点评:本题不难,“爱子”与“尊母”是社会生活中很常见的话题,易于学生发挥。本题拟题很好,将考查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即让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得以训练,又上思想道德情操上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考试不仅是考试,也是学习和教育的一种方式。
核心考点
试题【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17分)  ①他的亲人,有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②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一)阅读《请你记得歌唱》,完成题。(17分)
请你记得歌唱
 (1)因为一次医疗事故,他在四个月大时成了聋儿,在母亲竭尽全力的教导下,他终于理解了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名字,并慢慢学会开口说话,普通话说得甚至比一般孩子还标准。
 (2)可是一进学校,他的助听器还是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好奇。有时他听不清楚老师提的问题,答非所问,也会招来哄堂大笑。这一切都让他很沮丧,他恨不得把助听器摔烂,再也不去学校。
 (3)母亲很安慰他,他不听,哭着问:“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母亲回答,他是医生一针给打聋的。他哭得更厉害:“我恨他,我要找他报仇!”母亲难过地别过头:“找不到了,就是找到了,你的耳朵也是这样了。”
(4)他只能接受现实,并比其他同学更努力。小学时的听写课,同学们只需记住单词,他还要记住单词的次序,老师嘴巴动一个, 他就写一个,同样拿了满分。他甚至报名参加北京市、区中小学生朗读比赛,第一次上台吓得双腿发抖,怕自己吐字不清晰,或者忘词。望着众多正在注视他的听众,他终于鼓足勇气开口,结果获得了一等奖。
 (5)努力终于总有回报,他一直是学校骨干,并且日益自信起来。
 (6)可是,因为是聋儿,仍然有尽了努力也无法做到的事情,譬如音乐课的考试。那天音乐课下课时,老师说:“大家都准备一下,明天考试,要唱《歌唱祖国》。”其它的同学都嘻嘻哈哈的不当回事,他却犯难了。他一直不大会唱歌,难以把握节奏。回家后,他愁眉苦脸,母亲就一边弹钢琴一边教他唱。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了,他的嗓子都嘶哑了,但是还是跑调。节奏很对,但他完全是在“说歌”,一个字一个字无比认真地说。母亲摸摸他的头说:“考试时你就这样唱吧。”他说好。母亲又严肃地叮嘱道:“可能大家会笑,但是你自己不能笑,坚持把歌唱完。”
 (7)第二天音乐考试,轮到他上台了。他舔舔发***嘴唇,跟着节奏开始“唱”歌。他刚一张嘴,教室里的同学己经笑翻了天。他不理会,在笑声中仍然继续自己的歌唱。他就这样一丝不苟地跟着节奏把歌“唱”完。
 (8)教室里不知何时己经安静了下来,他突然发现,同学和老师的眼睛里都有些亮晶晶的东西。接着,他看到了同学们在使劲的鼓掌。
 (9)他就是梁小昆,曾多次参加专题电视节目制作,是电影《漂亮妈妈》中郑大的原型。时下他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摄影界己经小有名气,而且前不久刚在北京“东方新天地”举办了自己的个人摄影展。
 (10)至今,梁小昆都非常喜欢唱歌,每次去卡拉OK,必唱无疑。他并不避讳自己的跑调,但求能够唱出个性。他深信,不管歌声是否动听,歌唱,首先是一种态度,包含着努力、尊严、坚持和快乐……
 (11)在失败的时候,你仍有歌唱的勇气吗?在绝望的时候,你还会记得最爱的歌词吗?在人生路上,迷失方向、不知所措的时候,你会记得且唱且行吗?
小题1:阅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⑴文中第5节“努力总有回报”指什么事,第6节“仍然有尽了努力而无法做到的事情”又指什么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5节“努力总有回报” 与第6节“仍然有尽了努力而无法做到的事情”这两句话矛盾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8小节的划线句表达了老师和同学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题目中的“歌唱”仅仅指的是音乐中的歌唱吗?它还包含哪些内容?(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小题5:不论成功或失败的时候,你还会记得你心中最爱的歌词吗?结合你的一次成功或失败的亲身体验,并记录下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或几句歌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题。(8分)
一个乞丐很早就上路了,当他把米袋子从右手换到左手,正要吹一下手上的灰尘时,一颗大而晶莹的露珠掉到了他的掌心。
乞丐看了一会儿,把手掌递到唇边,对露珠说:“你知道我将做什么吗?”
“你将把我吞下去。”
“看来你比我更可怜,生命完全操纵在别人的手中。”
“你错了,我还不懂什么叫可怜。我曾滋润过一个很大的丁香花蕾,并让她美丽地开放。现在我又将滋润另一个生命,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我此生无悔了。”
乞丐一下子停住了脚步。
小题1:“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运”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2分)
                                                                                   
小题2:乞丐为什么“一下子停住了脚步”?选出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想要把露珠吞下去。 B.为自己的“可怜”而感到自卑。
C.被露珠的生活态度所震撼。D.对露珠所起的伟大作用持怀疑态度。
小题3:通过对露珠的语言描写,你感受到了露珠的哪些品质?(2分)
                                                                                   
小题4:揣摩结尾处乞丐的心理活动,请你用第一人称对此时此刻乞丐的心理进行描写。(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11分)                 《陋室铭》再读
①《陋室铭》的作者,从来标明是唐刘禹锡,但也有人考据出来,说不是他的作品,因为未曾收进最初编成的他的集子,故而存疑。但不论是谁的文笔,能用八九十个字,写出这番精粹、凝练、余味无穷的意境,是不由人不折服的。
②中国是散文大国,汉魏以来,迄至明清,有别于诗赋的散文文体,巍然为文学的主流。例如唐宋八大家诗歌的成就,固然千古吟唱,家弦户诵,但他们更以著作论述的笔墨,在文学史上占得一席荣耀的位置。一般提到韩、柳、欧、苏,都是先想到他们的文章,然后,才是他们的诗篇,就足以说明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分量。
③刘禹锡在唐诗人中是较有影响的一位,诗胜于文,文章除了这篇《陋室铭》,余者寥寥。他历仕顺宗、宪宗、文宗、武宗,曾为王叔文党,玩过政治。不过他玩得不甚成功,为“八司马案件”的主角之一,被流放连州。相反,艺术上倒很有成就,以诗名闻世。诸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等名句,直到今天,犹传唱不已。十年“文革”期间,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句,是经常被“革命小将”引用的。但他(姑且认为是他作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极短散文,却是千古绝唱,可一而不可二,再无超越之作了。
④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需要铺陈,更需要缩略;需要丰满,更需要删削;需要感情奔放,更需要字斟句酌。所以,散文写作中的优选萃取能力,是最能表现作者功力的所在。放比收要容易,简比繁更困难,像《陋室铭》这样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还具有文采;言简意赅,思路明确,能耐人回味;情景交融,盎然有趣,若身临其境;远有榜样,近有自勉,具乐观精神;不足百字,从室陋与德馨的统一中,写出知识分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性情;甘于清贫,甘于寂寞,逃避庸俗,追求自我完善的心态,实在是一篇难得的散文。
⑤古今文章,谈物质与精神者固多,但短得如《陋室铭》者,却分外少见,学其为文之精,值得一读。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里,物质固然非常重要,精神更应不懈追求。学其为人之本,更具现实意义,就更值得一读再读了。大家抱定室无妨陋、可以陋,而德却必须馨、必定馨的宗旨,个人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世间一定会少却很多丑陋。
⑥散文与诗一样,易写难工。写散文的作者很多,能写出好散文的作者甚少。自己说好,或雇两个评论之辈说自己好,是作不得数的。尤其,像《陋室铭》这样谈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命题,或者还可以引申为研究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主客观世界辩证关系的文章,放在别的作家手里,绝不是能用这八十一个字可以完美地表现出来的。  
(李国文/文)
小题1:再读《陋室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2分)
小题2:第②段作者论述“中国是散文大国”的目的何在?(2分)
小题3:结合第④段,概括《陋室铭》的难得之处。(2分)
小题4:结合文章分析作者再读《陋室铭》的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5:再读《陋室铭》,你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中读出了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三)课内现代文阅读(13分)
1954年10月2日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小题1:从全文看,这封信的写作目的是什么?(2分)
小题2:傅雷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告诉儿子怎样面对消极苦闷的?(2分)
小题3:作者提到克里斯多夫的目的是什么?(3分)
小题4: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2分)
小题5: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向泥土敬礼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意儿,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像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土地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2: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4分)
                                                                       
小题3: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3分)
                                                                       
小题4: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3分)
                                                                       
小题5: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