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孙友田的《剪不断的思念》一文,完成后面文题。(19分)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了母亲的遗物,成了母亲一生勤劳的象征,给子女...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孙友田的《剪不断的思念》一文,完成后面文题。(19分)
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了母亲的遗物,成了母亲一生勤劳的象征,给子女留下悠悠思念。
②母亲是位普通的妇女。她用那把普通的剪刀,剪裁一家人的衣帽鞋袜。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逢夜深人静时,总有一阵阵剪刀的“嚓嚓”声催我入梦。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长夜和寒暑,直到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
③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却剪不断亲人对她的思念。
④母亲有一双巧手,不仅针线活乡里闻名,剪纸花的手艺也很精湛。不管是姑娘的花鞋和娃娃的帽花,她一看就会剪。剪刀在她手里像条水中的鱼,穿梭在流逝的时光中。左邻右舍的大闺女、小媳妇喊着“亲嫂子”、喊着“好婶子”央求她剪花样子。记得小时候,常看她端着针线筐儿坐在门口剪纸花。针线筐里放着一本少角没边的线装书,书里夹着她剪的花鸟虫鱼,一朵朵、一只只,无不鲜活可爱。一天,街上来个吹糖人的,挑着一小锅冒着热气的糖稀,引得孩子们围上去买糖人。我不知母亲无钱,竟哭闹着也要买。母亲无奈,只好喊道:“吹糖人的,给俺孩子吹一个,俺用花样子跟你换。这不,都夹在这书本里,随你挑。”那吹糖人的果真过来挑了一副“喜鹊闹梅”,给我吹了一个“老鼠上灯台”。
⑤弟弟出生后,母亲的那把剪刀增加了一种功能: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记得有一次,我已上小学一年级,弟弟还没有上学。当时在外面剃头挑子剪一次头发要花两毛钱,按当时的物价,能买四只肉包子。看到我们俩头发长了,母亲就和我们商量:“这四毛钱给你们,每人两毛。叫我剪呢,省下钱来能买四只肉包子吃,不叫我剪呢,到外面剪去。就没有肉包子吃。”我还没有拿定注意,弟弟却马上决定吃肉包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两毛钱,脖子里围着一条白毛巾,老实地坐在母亲怀里,等待开剪。母亲拿起剪刀,在弟弟头上小心翼翼地剪起来,尽管她剪纸技术精湛,但毕竟不是理发师,另外剪纸和剪发是两码事。实在难为母亲了。她精益求精不断进行修改,完工之后,弟弟的头还是变成了一只“花菜瓜”。我在一旁忍不住笑,弟弟却满不在乎,他连镜子都不照一下,扯下毛巾,一溜小跑去买肉包子去了。
⑥我没有享受那一次特殊的母爱,至今后悔不已。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别尚有团圆日,永诀再无相逢时。母亲去世,母爱已成史诗。再也看不见她的音容笑貌,再也听不到那“嚓嚓”的剪刀声……
⑧在母亲节那天夜里,我梦见那把剪刀已成为母亲的墓碑。
小题1:文章以“剪不断的思念”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些往事?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4分)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
(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③段的作用。(2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2分)
                                                                                 
(3)说说第⑥段中“特殊的母爱”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母亲是个怎样的人。(5分)
                                                                               
                                                                               
答案

小题1:①题目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引人入胜,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之情;③以对母亲的思念为线索,贯穿全文。(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小题2:①左邻右舍的人央求母亲为她们剪花样子;②母亲坐在门口剪花纸;③母亲用花样子换糖给我吃;④母亲用剪刀给我们哥儿俩剪头发。(每点1分。)
小题3:(1)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在内容上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母亲具体事件的回忆(1分)。(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母亲手里的剪刀比喻成穿梭在水里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剪纸花的手艺精湛,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和赞美之情(1分)。(3)没有享受到母亲用剪刀给我剪头发。
小题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灵巧、慈祥民主、勤俭节约的人(2分)。从“左邻右舍的人央求母亲为她们剪花样子”、“母亲坐在门口剪花纸”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灵巧;从“母亲用剪刀给我们哥儿俩剪头发”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母亲是个慈祥民主、勤俭节约的人。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考查题目的作用a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b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c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d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e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筛选出文章信息,首先确定好范围④⑤段,再概括内容,结合分数,分条作答。有剪纸花、用花样子跟你换糖、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等内容。
小题3:
试题分析:
(1)分析语段作用,首先确定位置,文中应该为承上启下,接着在内容上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2)分析语句的作用,从修辞的角度判定,把剪刀比喻成鱼,说出其作用,对思想情感的功效。
(3)文中语词的含义,“瞻前顾后”法,结合本段或者本句的内容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
说出人物形象特点3分;联系具体内容分析2分;模式为:人是×××性格(形象),从×××语句可以看出。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孙友田的《剪不断的思念》一文,完成后面文题。(19分)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了母亲的遗物,成了母亲一生勤劳的象征,给子女】;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1分)
晒旧衣
摩 罗
①要出远门,自然要先去看看母亲。自从十七岁那年,远离家乡去念书,便一直生活在异乡,很少有时间与母亲相伴。每次回家见到那日渐衰老的容颜,都会生起些陌生感,常常不知该说些什么,似乎我离母亲已越来越远。
②正是盛夏天气。母亲泡了一杯糖水,送到我面前。又拿起一把扇,扇那热气腾腾的杯子,一边说:“累了吧?这么热的天!”待我喝完糖水,母亲便去太阳底下收东西,原来母亲今天在晒旧衣。
③家里有两只旧木箱,全塞满旧衣裳。每年夏天,母亲都要翻晒一次。我总要批评母亲太爱破烂,那些东西,何不早日毁弃。然而直到现在,母亲这个习惯还是没改。
④母亲一抱一抱地将旧衣收进屋来,衣服堆里散出热气。我说:“怎么不当垃圾烧掉,晒了几十年了,有什么用?”母亲望望我,那眼神似很委屈,我乃默然。母亲搬过一把木椅,认认真真坐下,像是做着十分重要的事,一件一件整理旧衣。每拿过一件,都要抚弄再三,还常常凝神默想,似乎对这旧衣着迷了。
⑤“这是你父亲的西装短裤,”母亲抬起头,这样告诉我, “是他年轻时做的,只穿过两三回。”那件短裤我早已熟悉,以前每年翻晒,母亲都要跟我讲一遍。每次听到,我都犹如看见,一个年轻人,穿着黑色短裤,在田间耕作。
⑥“这是你外公送你的小袜子。那年你三岁,我带你去浮梁看外公,回来时,你外公抱着你送我们上车站。到了车站,你赖着不从他怀里下来,我抱了你上车,你就乱哭乱蹦要外公。这时候,你外公一边哭,一边塞给你这双袜子。”外公中年迁居浮梁,相隔几百里,我一生只见过他这一回。“他已经死了十五年了!”母亲将那双破烂的小袜子攥在手里,眼睛望着门外,似乎期待着外公的影子突然在门口出现。“那一年,我拿着电报赶到浮梁时,他已经躺在地下,只见一个圆土堆。那边的坟跟我们这边的不同,是圆的。”
⑦母亲流了几滴泪,叹着气,又去收拾别的旧衣,一件一件折好,几乎每一件旧物,都有一段故事在里边。
⑧母亲一件一件地把它们收进箱子,神情很是专注,几乎带着一种虔敬,同时还有一丝欣慰。我忽然想到,母亲每年翻晒旧衣,都是过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她既有失落的痛苦,又有怀旧的慰藉。母亲以这一丝慰藉,装点孤寂的老年。
⑨母亲收拾好了,我走上前,将那只箱子搬进房去。吃晚饭时,母亲看了我很久,试探着问我: “你到城里上学那年,穿的那件蓝咔叽褂,还在不?”我说还在。“怎么不拿回家来?”我不再说这有什么用,而是说: “下回带来吧。还有别的几件旧衣,我也一起带回家来。”
⑩母亲听了“下回”,别过脸去,似乎黯然神伤,过了一小阵,才喃喃地说:“这回走了,哪知道何时回来。”
我这回出远门,不是一般的出门,的确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临走的时候,我给朋友写了一封信,请她把我的那些旧衣服,全都寄给我母亲。
母亲一定会每年都翻晒一次,一定会抚着我的旧衣,追思我的音容。可是,当她含着老泪,讲完一段故事,猛抬头,却见旁边没有人在听。
1988年,写于广州
小题1:母亲对旧衣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联系全文来看,母亲为什么对旧衣怀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请简要回答。(3分)
小题2:“我”对待母亲翻晒旧衣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横线上填写上恰当的内容。(2分)
(1)                                                   
(2)忽然明白母亲翻晒旧衣时的心情,答应下次带回旧衣
(3)                                                     
小题3:文章选择了父亲的西装短裤、外公送给“我”的小袜子和母亲跟“我”要的蓝咔叽褂这三件“旧衣”来叙写,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选材。(3分)
小题4:结尾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种春风》,完成后面小题。
①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②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③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
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着音乐,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⑤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⑥“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⑦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⑧“多可怜啊!”老人说。
⑨“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⑩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要有活着的办法谁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⑪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⑫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⑬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⑭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⑮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⑯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是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⑰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小题1:阅读文章,请你从作者的角度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每空用10字回答)(4分)
( ① )—( ② )—( ③ )—( ④ )—(效仿老人帮助他人,欣慰)
小题2:阅读文章第⑭段,说说“我的心隐隐不安”的原因。(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请你概括出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对题目“种春风”的理解,由此带给你怎样的启示。(150字以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完成后面小题。(共16分)
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沫沫
①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他在大学里教散文写作,让大家写写童年,发现几乎没有人会写细节,这个非常可怕,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在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说话也是一样,有些人,说话只有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是越来越明显了,因为他们的心难以沉静下来。所以,有些话越说越累人,越说越不想开口,有些人见了不如不见。但是,也有些话,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却一直记得。
②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七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她说到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与雾气缭绕……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分,我一直记得。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说实话,因为这样的细节深深打动和影响了我,凤凰是我独自旅行的第一站,慢慢走,一路下去,看过无数的风景,人也越走越开阔。好多年过去,行走游历的生活方式,成就了我某些小小的骄傲。当你被某个惬意的美景吸引,你会发现更多的美存在;从此你的人生字典里,频繁出现惊叹与感激。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
③我真的喜欢别人跟我分享一些真正能打动人的细节。
④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细节,几年前友人提到的某次下午茶。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七十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件宽松布裙,把冰镇西瓜挖空装上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泡一壶绿茶,友人形容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的情景,“香风习习”,“夏天有蝉鸣”。这样有创意的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创意无穷,一碗凉面都可以不一样。
⑤我记得最悲伤的一个细节是三年前一位朋友讲的。那段时间,她妈妈刚去世不久,她说:“昨天,我开着车子走在深南大道上,儿子坐在车后,开着开着,我突然控制不了情绪,只得把车停在路边,趴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儿子在身后怯怯地问,妈妈,怎么了?我静静地说,我想我妈妈了……”这个细节让电脑这头的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友人后来对我说:“趁父母在时,好好对待他们吧。”那天下班,我就回了父母家,陪他们吃了一顿漫长的晚餐,慢慢吃慢慢聊,感恩着我的拥有……
⑥在一个多人饭局上,听某位男士聊起自己刚上大学的女儿,他说暑假时,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是陪着女儿看一档很青春的电视节目,当时播放的好像是什么《中国好声音》。房间开着空调,父女俩坐在地板上吃着瓜子评头论足。看到歌手的绝佳表现,父女俩一起欢呼,为他们喝彩。他觉得很满足很特别很惬意。假期结束,女儿要回上海,他第一次有一种浓浓的离别伤感,不敢去送别,而是让孩子妈妈去送……说起这段话时,他的眼睛湿润了。这些细节我一直记得住,父亲的深情,有时旁人看着,也是感动的。今生今世父女母子的缘分,在一起就是那么几年,当好好珍惜。
⑦这个世界再怎么喧嚣浮躁动荡变迁,不知珍惜,可还是有简洁纯粹的爱和无可替代的真情存在。
⑧请相信点什么。保持某种天真,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吧。
(本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作者满怀真挚的情感分享了几个打动作者的细节,阅读本文完成下列表格。(5分)
打动“我”的细节
打动“我”的原因
友人描述凤凰的冬日美景

下午茶女主人端出创意西瓜凉面


对父母的真情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这个世界再怎么喧嚣浮躁动荡变迁,不知珍惜,可还是有简洁纯粹的爱和无可替代的真情存在”的理解。(不超过140字)(7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老王(节选)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2)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3)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5)他只说:“我不吃。”
(6)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7)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8)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9)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被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0)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11)“早埋了。”
(12)“呀,他什么时候……”
(13)“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14)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15)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小题1:选段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        两个字概括。(2分)
小题2:选段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2分)
小题3: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一举动表现老王的什么性格?(2分)
小题4:在现实生活中,你若遇到如同“老王”这样境遇的人,应该如何对待?(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小题1:在作者看来,有人“没感觉到春天”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2:文章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小题3:文章第⑥段中,作者写“春天”在改革中碰到了哪两个问题?写这两个问题对表现“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3分)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的白雪。
小题5:根据全文内容,分条概括“春天”这位“改革家”形象的特点。(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