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拒绝句号》,完成1—5题。...
题目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来源:
阅读《拒绝句号》,完成1—5题。
答案
1.答案要点: ①在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上(的任何一处),②退了出来(画
     个句号)。
2.自寻清闲的逃逸 收获后的自满自足
3. 答案要点:①这种句号总是人在不知不觉中画上的。②这种句号大多是人心甘情愿给自己画上的。
4.与句号(的)斗争
5.答案要点:①不断努力地②把句号变为逗号。(每个要点意思对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拒绝句号》,完成1—5题。】;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现代文。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题型:北京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发问的精神》片段,回答1—3题。
       ①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②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支配了人类思想。”
       ③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④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⑤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理。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⑥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1.选段论证的论点是     [     ]
A.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B.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
C.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选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3.下面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②—⑤段依次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的事例,用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B.第①段画线句子的作用是为了引起下文。
C.第⑤段文字可以删掉,不影响全文意思的表达。
D.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式来进行论证,语气强烈,说服力强。
题型:天津市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的片段,选出1—3题的正确答案。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文中“脊梁”一词的意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指从古以来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B.人或动物背中间的骨头。也指物体中间高起、形状像脊柱的部分。 
C.指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他们是民族的中坚。
D.指那些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真正能代表我们民族的人。
2.上述文段要证明的观点是 [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一切罢了。
B.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D.要论中国人,必须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
3.选文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题型:天津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①曾经有这样一幅漫画:碧草如茵的原野上,远处一匹匹膘肥体健的骏马正悠闲自得地吃着草。然而就在近处,一匹瘦骨嶙峋横卧在地面上的马打破了这美好的画面。我不觉一惊;多好的草地也会有瘦马。看来,要有所作为,光有优越的条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须自己努力。
       ②当然,我承认有优越的条件确实很好,但它还必须加上自己努力才会有意义。古今中外,贫困潦倒或有失天缺陷者,凭借努力而成名成家之人,比比皆是。
       ③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小时候口吃,但他苦加练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演说家。法国作家大仲马出身微贱,但他毫不在乎,在贫苦中坚持写作,终成为文坛巨子。我国古代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天生反应迟钝,但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努力,终成博学之士。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宵达旦忘我地研究,终摘数学桂冠。够了,够了,不必再列举了——我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努力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④也许有人会认为努力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拥有天时地利,仔细解析一下,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⑤其一,外界条件过于优越,人不一定就会成才,相反,也许倒会沉醉于纸醉金迷之中。譬如,十六、七岁世纪的欧洲,贵族们奢侈成风,这难道不是不会正确利用优越条件的典型吗?
       ⑥其二,先天的条件优越,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会碌碌无为。宋代方仲永天资聪慧,但不知后天加以努力,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另外,爱迪生所说的“成功就是百分之一的天才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不也证实了这一点吗?
       ⑦如果你的条件优越,那么好好利用它吧!如果你的条件太一般,那么就用努力来弥补它吧!否则,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草地,你都将是匹瘦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第③段中的事例论证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列举四个事例进行论证?
     答:                                                                                                                                              
3、第④段中“其中的漏洞”是指什么?
     答:                                                                                                                                              
4、第⑦段中的“草地”比喻                                                                         ,“瘦马”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请结合自己成长的经历,谈谈你是如何“利用”或“弥补”原有条件的。
    答:                                                                                                                                                
题型: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