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历史不容回避       受难者在哭泣!怒火在燃烧!就在昨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脚迈进了靖国神社的门槛。        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它把战犯亡灵当作神...
题目
题型:湖北省同步题难度:来源:

历史不容回避

       受难者在哭泣!怒火在燃烧!就在昨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脚迈进了靖国神社的门槛。
       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它把战犯亡灵当作神来祭祀,它为战争罪魁树碑立传,它是日本右翼的精神支柱。
       小泉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祭祀英灵”。侵略者双手沾满鲜血,满身背负着无法偿还的债务,谈何“英灵”?小泉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日本人的感情”。难道这就意味着可以任意伤害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感情?
       二战之后,先后有多名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政治家们一次又一次把痛苦和愤怒强加给正努力医治战争创伤和营造和平的人们。亚洲人民是善良的,他们很容易接受曾经凌辱过他们的人的道歉并与之和平相处。他们要的,只是一句真心诚意的道歉以及公正地对待历史。可是看起来,这实在很难很难。
       亚洲人民不会忘记惨痛的历史,他们的下一代和祖祖辈辈都不会忘记。受害者在警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不要太顽固。既然每年都要抗议当年美国人对广岛和长崎扔下的那两颗原子弹,既然每年都要为
20多万原子弹下的冤魂鸣不平,既然声称“决不能再次走上战争之路”,那么,请正视当年的错误! (背景资料: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位于东京都千代田区九段北,前身是“东京招魂社”,是明治政府于1869年6月为追悼戊辰战争中战死的将士而设立的。1879年6月正式改称为“靖国神社”。“靖国”是“镇护国家”的意思。每年4月21日23日和10月17日——19日,神社都要举行春秋两次盛大的祭奠活动,特别是每年的“8·15”战败纪念日那天,靖国神社更是迎来一批一批的右翼政客、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以及战争中阵亡士兵的遗族们前来祭奠。)
1.简析文章开头两个感叹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第四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有力地驳斥了小泉的谬论(错误观点),你能说说作者在驳斥对方观点时的成功之处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不容回避;现实,我们又必须正视(中日人民的正常交往)!读罢此文,你的内心一定不会平静。请写下你的所想所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善良的人们正在努力医治战争的创伤,并营造和平;日本的政治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痛苦和愤怒强加给这些善良的人们。
3.作者极其善于用对方的错误言行来驳斥对方的错误观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略”
核心考点
试题【历史不容回避       受难者在哭泣!怒火在燃烧!就在昨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脚迈进了靖国神社的门槛。        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它把战犯亡灵当作神】;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人,有拼命硬***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下面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两段首先提出敌方的论点,然后列举三个论据,竖起批驳的靶子。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一句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C.“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的“一味”写出反动派愚昧之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D.末段“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
    A.一些群众忧国忧民,表现出对当时中国现状的不安。
    B.一部分人在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实际上是为了混淆是非,掩盖国民党当局的罪责。
    C.那时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人但求自保,民族的团结精神正迅速解体,因而有识之士发出了感慨。
    D.国民党上层官僚无心抵抗,以此论调掩盖自身罪责。
题型:浙江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丑人的升华
       ①生来貌丑,不免意兴索然,如果善于在精神世界里开拓,反而可以避开世俗的纷扰专注于内心,从而获得至美至纯的精神品质。
       ②在欧洲哲学界,形丑而质美的人物为数并不少。被认为与苏格拉底渊源甚深的康德,几乎有着与先贤相类似的命运。康德的丑陋丝毫不让苏格拉底;同样,他也因多思善疑、博学强识而成为人类心路历程上的丰碑。一个人可能在形貌方面输于他人,但它完全可以通过博闻精思找回人的价值与尊严。丑陋的人往往有俊美者可能匮乏的心理品质,那就是潜修静定的气质。当世俗的眼光寒气凛人时,那正是在精神世界另辟蹊径的最好的季节。潜心去修美内在美,终于会有一天,从你丑似河马的眼睛里映出智慧温和的光辉。
       ③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倾心仰慕前代大师,而并不在意他貌丑貌美?其实,多数人都在心底一个隐秘的地方,保留着理性良知。他们懂得生命躯体会在历史的河流中沉落,但人的远见卓识、佳作名著却可以像津渡石梁一样恒久。每当后人借助这些“津渡石梁”,向遥远之途行进时,都会不期然地投以钦敬的目光。
       ④中国文坛上固然不乏“举筋白眼向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这样的翩翩公子,也有像唐代王季友、李绅这样其貌不扬而才情、品格备受当时人称道的贤者。李绅生来奇矮,有“短李”的雅号。在世人轻蔑的眼光下,李绅自是如啮苦蒿;但退归居舍,吟出的诗篇,偏偏有“警句佳意”,叫人读来口颊生香。这个看起来可笑的“短李”,居然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三俊”。
       ⑤人们总是因为看到形式美而感到心悦诚服,即使是抽象的形式美,如无标题音乐,毕加索绘画,行家加以启发,也颇能心领神会。只是对事物本质的美,还需要自身长久的思悟,才能把握一二。人之常情就是这样,不必愤世嫉俗,关键在于我们对生命的把握。容貌的研媸并不是最当紧的事。开拓精神世界,使其博大与富有,足以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誉人毁,了不动心,因为你已经完全沉浸在精神创造的快乐之中了。
1.“丑人的升华”的前提是什么?“升华”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说说康德和李绅这两个丑人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康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丑人李绅被人们称为“三俊”之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北京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论迅速
[英] 培 根
       ①急求速成是必须谨慎的,须知狼吞虎咽将令人消化不良。 
       ②真正做事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譬如在赛跑中,优胜者并非步子迈得最急或脚抬得最高者;因此在事业上,迅速与否不能只用时间来衡量。
       ③某些人只追求表面上的快速。为了显示工作效率,就把本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然而这常常是了而不结,其结果是:一件本需做一次的事,却不得不回头重复多次。所以,有一位智者曾讲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慢些,我们就会更快了!”
       ④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应该追求真正的迅速。因为时间与事业的关系,就有点像金钱与商品的关系。做事情费时太多,就好像买东西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据说古代的斯巴达和西班牙人是一向行事迟缓的。因之有一句谚语说:“我愿采用西班牙式的死法。”——意思是说,这种死法可以来得慢一些。
       ⑤当你听别人介绍情况时,最好首先耐心听,而不要急于插话。因为话头一被打断,陈述者就不得不把旧题重复一遍。所以那些乱插话者,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讨厌。
       ⑥说话重复也是浪费时间。但着重宣讲一件事的要点,使人易于抓住,反而可以提高效率。讲话不宜啰嗦,正如赛跑者不宜穿大袍。讲话不要过多兜圈子。这貌似谦虚,其实是在说废话。但应注意的是,对一个心持反对意见者,讲话却有必要谦和而委婉,否则正像把盐撒入口,会使他的成见更深。
       ⑦敏捷而有成效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的奔忙却等于乱放空炮。
       ⑧做事常可分为三步——筹备、审议、执行。审议时应当博采众论、集思广益。但筹备和执行的人,却应当尽可能地少而精。
       ⑨在把一件计划交付审议之前,准备一个草案将有助于提高效率。即使这一草案在审议中被椎翻,这也意味着事情有了进展,因为已否定了不可取的方案。这种否定正如燃后的草木灰对于田地,有利于新植物的生长。(选自《人生论》,有改动)
1、解释“集思广益”在文中的意思。
     集思广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本文作者的观点,“真正的迅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引用了一句话:“慢些,我们就会更快!”作者引用这句话要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另外写出两个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短语: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另外举一个事例来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苏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①纵观悠悠历史,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几乎每一个人做每一件事,都可能失败。如果害怕失败,那么只能什么事也不干。只有不怕失败,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②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有人曾把这个过程比作桥梁。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就是通过这座桥梁,才走向成功的。 
       ③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曾经被吴国打得大败,成了吴王的奴仆。面对这样惨重的失败,他不是从此消沉,而是卧薪尝胆,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积聚力量,终于战胜了强大的吴国。
       ④居里夫妇,在提取新元素的实验过程中,虽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可他们却毫不气馁,信心十足,不断总结,坚持试验。他们终于成功了,发现了镭,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⑤在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孙中山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愈挫愈奋”,最终推翻了清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不怕失败,前赴后继,由弱至强,成长壮大。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胜利了。
       ⑥可见,失败并不可怕,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新的起点,万里关山从头越,坚持不懈,加倍努力,那就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失败,别灰心,莫丧气,要振作,去奋斗。失败只是暂时的,鼓起勇气,去战胜新的困难,去迎接胜利的明天。笑在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者同样光荣。
1.这篇短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了论证论点,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所用的事实论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居里夫妇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艰难曲折的过程”是什么? 数学家陈景润与居里夫妇一样,也是从失败最终走向成功的。但是不宜把居里夫妇的例子换成陈景润的例子,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议论中,说话留有余地能使论述更严密,第②段里“失败与成功之间往往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句中,“往往”就起到了这种作用。从文中再找出起同样作用的两个词。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5.在学习和生活上,你是如何看待失败的?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广西壮族自治区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知识改变生活!这是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词。
       学习改变命运!这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口号。
       这体现了电视人对知识和学习的理解,这两句口号已经浸入了我的心扉。对于中国教育报的教育科学版,我还希望加上一句话:让科学引导教育。
       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报纸是最应该传播科学的地方,因为其易于保存,便于阅读。现在有些人将报纸定位在娱乐工具甚至于传播小道消息的地方,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去甚远。
       新闻媒体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面向教育专业市场的报纸承担起“让科学引导教育”的责任,无疑符合时代的主旋律。
       编或写一篇文章,在完稿之后,需要为文章取一个好的题目,这就是画龙点睛。有了新闻的眼睛,就有了吸引读者的前提。然而,画龙点睛,毕竟是为龙点的睛,因此,画龙是前提。
       没有龙,再好的眼睛也只能让人反感。实践中,就有一些媒体,读其文章只能读一个标题,因为其中空洞无物。如果需要画一条好的新闻“龙”,这条龙必须具有新闻的灵魂。在这里,新闻的灵魂需要科学的主导。其中必须充满了科学的灵气,包涵着科学的内容。
       用“让科学引导教育”来审视教育,我们也许会发现,科学能不能引导教育、科学愿不愿引导教育,这些工作需要以教育实践界的心态为基础,更是需要教育理论界完成的任务。作为媒体,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
       愿所有读者均能关注这个平台,支持这个平台。(节选自2005年9月12日《中国教育报》)
1、仔细阅读全文,并选用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标题。
      标题:                                          
2、“平台”是网络语言,请根据信息技术课上的有关内容,另写两个网络语言。
                                                                                                                                         
3、模仿文中公益广告词,为学校或教育写一句公益广告词。
                                                                                                                       
题型:海南省期末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