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无“盐”以对的“盐荒”子孙①可能最初谁都没有想到,日本大地震最终竟然会引发远在2000公里外的中国的一系列不大不小的***动。由于...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无“盐”以对的“盐荒”子孙
①可能最初谁都没有想到,日本大地震最终竟然会引发远在2000公里外的中国的一系列不大不小的***动。由于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在近两日突然引发的中国抢购食盐潮,让人看完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②应该说,无“盐”以对的现状是对中国人综合素质的一场考验。面对天灾和人祸,日本人始终能保持井然有序,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避难救援工作。而远远没有达到核辐射威胁范围的中国却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马路上戴口罩的有,超市里抢盐抢酱油的有,市井里传谣言不亦乐乎的“长舌妇”们的有,总而言之,在威胁到自身利益和健康面前,一部分国人身上的无知和自私被无限放大,在这场人类的考试中,我们无论如何是不及格的。
③同样的,无“盐”以对的现状也是对管理部门应急能力的一场考验。昨天晚上,几乎所有媒体都加大了对于核辐射相关知识科普的力度,大力宣传服用碘盐对抗辐射无意义的科学常识,让人感觉有关部门的相应及时和有力。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普通市民用盐的正常需求,主管部门又进一步加大食盐的调配,并且在超市中实行限购,以满足百姓的正常需求。最后,公安部门与主管部门迅速组建应急部门,查处散布谣言源头,严惩哄抬物价,囤积食盐的不法奸商,一日内连出三拳,的确显示出了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
④大难面前,全世界人人平等;危机面前,各国的表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你也照我,国家的底蕴、国民的素质,往往一览无遗。提高全民素质,这不仅仅是国家有多快的应急能力可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全民科普的教育和一代代持之以恒的家庭教育。抢盐热潮已经让炎黄子孙在世界上丢了一次脸,但愿假如发生下一次危机的时候,我们能够做一回有思考、有素质、有脑子的人。
小题1:本文以《无 ‘盐’以对的‘盐荒’子孙》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3分)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3:“危机面前,各国的表现更像是一面镜子,照你也照我,国家的底蕴、国民的素质,往往一览无遗。”作者认为,此次危机,从国人的表现来看,这面镜子照出了什么?请依据选文内容进行概括。(2分)
小题4:你同意作者在文章中对中国国民素质的看法吗?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4分)
答案

小题1:借用谐音巧立标题,语言形式上诙谐幽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兴趣;
内容上点出了本文论述的论题,也能表现作者对抢盐事件表现出来的国民素质的担忧。(意思对即可)
小题1: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1分);把日本国民的行为与中国国民的行为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无‘盐’以对的现状是对中国人综合素质的一切考验”这一观点。(2分)
小题1:照出了部分中国人在威胁到自身利益和健康面前,身上表现出的无知(1分)也照出了我国有关部门高效的执行力。(1分)
小题1:示例参考:我同意作者的看法。现在一部分中国人的素质确实很低。例如到了上下班高峰期,公交站台候车的人很多,在公交车即将到站的时候,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讲究秩序的,蜂拥而上,也给老弱病残的乘客带来不便,很不文明,因此我觉得有关部门应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一般为:(1)激发兴趣,(2)引出话题。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一般方法为:论证方法+表达效果。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同意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无“盐”以对的“盐荒”子孙①可能最初谁都没有想到,日本大地震最终竟然会引发远在2000公里外的中国的一系列不大不小的***动。由于】;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君子不器》,完成小题。(共9分)
君子不器
①孔子说:“君子不器。”器,即指有特定用途的工具或用具。“不器”是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人格。
②人,如果只能在特定的技术领域有用处,便只是“器”了。如一个修鞋匠或电脑工程师,假如他们的知识和兴趣只局限于修鞋或电脑,只在这两项事务中有见解,他们就是“器”。
③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的工具,君子的能力不局限于一个行业,君子的视野更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领域。他关注人类的事务,关注人类的命运与未来。
④君子保持自己的良心,他在一切人类事务上,都能立足于人类整体的利益,基于正义,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
⑤人若是器,比如是一把刀,让他去切菜也行,让他去砍***无辜也行;而君子,如果他是一把刀,他可以帮人砍柴,帮人切菜,但决不会被别人胁迫而去***害无辜。这样的刀,是有精神的刀,就不再是器。君子不仅有能力根据正义判断是非善恶,更有勇气去坚持正义并付之于行动。
⑥法国上尉巴特勒,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并参与了劫掠圆明园。随后他写信给法国文豪雨果,征询他的“意见”。雨果回信如下:“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⑦这就是著名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巴特勒本想得到大文豪的赞誉,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愤怒的谴责。雨果为什么如此愤怒?因为他是不器的君子。
⑧爱因斯坦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日军侵华时,他与英国哲学家罗素等人于1938年1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斥责日本侵华,呼吁世界援助中国。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等“七君子”被捕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
⑨这些发生在远东的事件,离他的生活,离他从事的专业,实在是太远了,他为什么甚至不惜“干涉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因为他是不器的君子。
⑩【甲】 ,【乙】 ,【丙】 。正因为如此,君子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专业领域上,更在人格精神上。
小题1:第②段列举修鞋匠和电脑工程师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阅读文章,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雨果和爱因斯坦都是“不器的君子”。(4分)
小题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基于正义的判断      ②基于人类的视野      ③基于勇气的行动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信念与成功
①浩瀚大海上,轮船如果失去了罗盘,就只能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漫长旅途间,行者如果失去了目标,就只能随遇而安,听天由命;苍茫人生中,我们如果失去了信念,就只能碌碌无为,平庸终生。
②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回顾历史长河,哪一个名人志士不是在荆棘遍布的路上,不懈地向真理进军呢?面对同行的否定,朋友的误解,居里夫妇依然在简陋的小屋里,年复一年地试验研究,终于,镭的发现使他们名垂青史。面对亲人的丧生,自身的伤病,富兰克林依然高昂地向“雷电”发出挑战,终于,“雷电之父”的美称让他名扬全球。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哥白尼就会屈服于教会的淫威,那么“日心说”又将何时出现呢?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爱迪生就会止步于数以千计的失败,那么如今繁华的夜市还会灯光璀璨吗?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中国共产党人怎么能前仆后继,最终***民大众推翻三座大山呢?是信念让他们披荆斩棘,是信念让他们最终叩开了真理之门。
③对于正在奋斗之中的我们,更需要信念来做指路标。在人生路上,没有人能预见到自己会遇到多少毒蛇猛兽,会经历多少狂风暴雨,然而,如果我们定下方向,拥有信念,又有怎样的艰难困苦会吓倒我们呢?正如风雨中的轮船仍能驶到彼岸,因为它有指路的罗盘;正如饥渴的行者仍能到达终点,因为他有明确的目标。所以,让我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为之努力拼搏,那么,碌碌无为必将与你无缘,成功的史册中必将有你的一席之地!
小题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第③自然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凡三往,乃见”质疑
王猛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据《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接受徐庶、司马徽推荐,共访问诸葛亮三次,前两次均未谋面,第三次才见诸葛亮的庐山真面。这一情节无疑是依据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凡三往乃见”等数句,而且一般标点为“凡三往,乃见。”习惯译为:“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笔者认为,这种标点方法有值得商榷之处。
《三国志))记载的根据是诸葛亮《前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一句,其中并未有第三次才见到之意,而且陈寿本人在《上诸葛亮集表》中也说“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与《前出师表》完全一致,也没说三顾一见。我们知道,陈寿著史很重视文献依据,由于他本为蜀人,在撰著三国志之前,曾奉命编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所以《前出师表》的可靠性是不容置疑的。那么,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和杜撰?似乎也可能性不大。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以选材审慎、笔法谨严为特色,赵翼《廿二史箭记》卷六就评价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这一点受到清代许多研治《三国志》学者的认同。比如陈寿尽管非常欣赏诸葛亮,对他的评价极高,说他“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但对其多次北伐的失败,则摆脱传统天命论,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委婉探究其不足。这与后人尤其《晋书》的修撰者对诸葛亮的一味吹捧甚至神化殊不同,而且又以商榷、推测的语气出之,可见其“下笔不苟”的特点。
显然,以陈寿之严谨,“凡三往乃见”不应该是他的臆测、杜撰,其语义内涵也应当不会超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而且以诸葛亮的隐士身份及谨慎、自视清高的个性,决不可能一次面谈即应邀出山,他需要对刘备的人品、个性、抱负、发展等有全面的评估;尤其,《出师表》明确地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推其语气,两人应该有过多次“草庐之中”的交谈。这样看来,“凡三往乃见”句应当别译。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翻译成“总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细加品味,似乎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其买,这里存在一个标点的问题,“凡三往”与“乃见”之间,一般用逗号,而联系上下句,实际应标点为句号,即“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此处“乃”的意思为“始、刚刚”,表示很短的时间。如《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王聘珍解诂:“乃,始也。”再如《札记·月今》:“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生。”而“乃”与“因”连用,可表示一种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如《晋书·卫璀传)):“罐欲言而止者三,因以手抚床曰:‘此座可惜!’帝意乃悟,因谬曰:‘公真大醉耶?…
因此,《三国志》的上面几句可以翻译成:“于是先主就去拜访了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刚刚见面,(刘备)就屏退了身边的人说:……”这种译法,既与诸葛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符合,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    (选自2011年9月21日《国学网》)
小题1:下列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成语“三顾茅庐”起源于《三国演义》37、38回刘备拜见诸葛亮的情节。
B.据《前出师表》,作者认为“三顾一见”的说法是出于陈寿的臆测与杜撰。
C.第二段列举赵翼《廿二史箭记》卷六的语句证明陈寿“下笔不苟”的特点。
D.作者认同尹韵公先生、易中天先生等认为“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7分)
(1)从本文的写作中,你在做学问的态度方面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2)请问刘备从拜访到诸葛亮应邀出山的过程中,总共见到了诸葛亮多少次?(要求:从本文中找出理据进行分析,并阐明你的观点。)(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14分)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
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3分)

小题2:回答下面问题(3分)
(1)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1分)
                                                                        
(2)文章第③④⑤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2分)
                                                                                                                                                                                                                       小题3:第③段中引用秘鲁作家略萨的话有何作用?(2分)
小题4: 第⑤段中,作者说“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里的“定力”怎样理解?具体说说下文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3分)
小题5: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本文论据的是 (   )(3分)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
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十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士。
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文后题目。(19分)
生命因阳光心态而精彩
马国福
①晨曦中的花蕾,每一片花瓣里都包着一粒粒火种,阳光的纤纤手指点燃了它,大地上就多了一缕芬芳和妩媚。
②流转跳跃在草叶上的一滴露水,每一个表情里都浓缩着对阳光的渴盼和热情,尽管它所投射出的晶莹仅仅是一瞬间或者一个晨曦那么短暂,但是,因为有了阳光的进入融合,它就映照出了生命的韶华和美好。
③你看,院子里那些矮小的向日葵,春日里扎根贫瘠的泥土,没有足够的雨水,足够的养料,足够的呵护,它把信仰的头颅面朝太阳,接受阳光的教导和推敲,在秋天,它以青铜的秉性给大地捧出最甜美的馈赠。我们行走在院落里,葵花的味道唇齿留香,那应该是向日葵所散发的脉脉芳魂吧。
④一个人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他没有阳光心态,他只能给自己留下阴影,没有人会发现他是否具有葵花一样的魅力。
⑤如果晨曦中的花蕾没有阳光的点燃;如果草叶上的露水没有阳光的照射;如果矮小的葵花没有阳光的引导;如果一个人没有阳光的心态;世界将是多么的单调黯然?生命将是怎样的苍白颓废?人生将是怎样的沉闷无序?
⑥我们的心灵需要保持阳光心态。那是黎明前划破黑暗的一缕希望曙光。那是挺拔在人生低谷之上的一棵遒劲青松。那是一面最先抵达理想彼岸的风帆和旗帜。
⑦一个成熟的心灵最可靠的标志是保持阳光心态。这样的心灵被纯粹的美、圣洁的事物打动,连心灵里那些皱褶的部位,藏着细小阴影的部位,都会被苍穹下慷慨淡定纯正的红日完全照亮。
⑧你看,保持阳光心态的人,尽管生活给予了他黄莲,但是他却能在阳光与露水相遇时,以乐观豁达把黄莲、阳光、露水勾兑出人世间最可口的绿色饮料。
⑨二战时期在纳粹集中营里有一个叫玛莎的犹太族小女孩写过一首诗: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我没有钱可节省,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我精神的火。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我需要它们很长时间。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雪肆虐的日子,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这些东西我都缺少。这些我一定要节省。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希望保存,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⑩在食不裹腹朝不保夕的环境和条件下,玛莎仍然热爱着生命。她不怨天尤人,她只是一点一点地聚敛心里的光,生命中有限的时间少了,但她心中的光却多了。她不畏惧厄运,她只是用自己稚嫩的文字给自己弱小的灵魂取暖;她不悲观失望,她只是节省着自己的泪水和精神的火,用这些微弱的火烘烤自己所处的阴暗的角落。这是天使的语言。乐观、豁达、坚强。字里行间充满希望,每一个音符都富含金子的硬度,每一个笔划都贯穿信念的力量。
⑾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有这样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即使你处在寒冷的冬天,只要你练就阳光心态,你就能闻到春天的气息;即使你被逆境所困,只要你保持阳光心态,头顶的乌云总会被它所射穿;即使你被挫折和失败一次次打翻,只要你坚守阳光心态,你同样可以一百零一次站起来,把苦涩的微笑留给昨日,用不屈的毅力和信念赢得未来。
⑿海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撕碎,但不可以被打倒”,因为只要你保持阳光心态,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颠扑不灭你对人生的追求和未来的向往。很多时候击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用颓废、退缩、消极的剪刀剿灭了心中那片有如火山般沉寂的光。水声亦作琴声听。保持阳光心态,我们可以让生活化弊为利,让苦变甜,让恨生爱,让单调变得丰富,让消极变得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期待,是一种心境的胜利和收获。
⒀保持阳光心态,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
⒁生命,因此,而精彩!
选自2012年第1期《三角洲》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请具体分析文章前三段写花蕾、露水、向日葵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谈谈你对文章第⑧段内容的理解。(4分)
                                                                            
                                                                            
小题4:⑨、⑩两段分别以怎样的表达方式什么为主?试分析这两种表达方式在两段文字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什么不同。(4分)
                                                                            
                                                                            
小题5:文章的⑾、⑿两段都运用了引用论证,你觉得是否重复,为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