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满分17分)做人当有底气    (桑林峰)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满分17分)
做人当有底气    (桑林峰)
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
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是因为才气不足。遇到困难,需要克服,有人退缩,这是豪气不足。总之,人气、才气、豪气构成了做人的底气。
③底气决定着一个人的魄力和办事风格。底气足,则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做人昂扬向上、独领风***;底气不足,则畏畏缩缩、优柔寡断,让人不可信、不放心,必失之于软、流之于俗、毁之于形。因此,做人需要底气,做事更需要底气。
④有没有底气,取决于有没有下真工夫、苦工夫、实工夫。一个人博览群书、知识丰富,而不是头脑空空,就有底气;艰苦奋斗、以苦为乐,而不是贪图安逸,就有底气;遵规守纪、以身作则,而不是违法违纪,就有底气;正气凛然、刚正不阿,而不是曲意逢迎,就有底气;胸怀全局、顺应大势,而不是井底之蛙,就有底气。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
⑤底气从何而来?
⑥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来。人生在世,德为第一。没有良好的人品道德,就会失去为人行事的根本,底气自然缺失。试想,如果做了亏心事,整天魂不守舍,战战兢兢,何谈底气?只有自觉加强人格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地位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则必然底气充盈,行为世范。
⑦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人不断前行的底气支撑。欲增强为人做事的底气,必长于学习、精于学习。学习不仅是自我的精神追求,更是益气强能的根本途径。只有拨冗潜学,立足于勤、持之以恒、根植于博、专务于精,并注重学习,做到思考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才能学富五车,底气十足。
⑧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底气也是一种气节,节高则气壮,节破则气消。如今,我们面临的诱惑与日俱增,如果没有严格的自律,一有好处就无所顾忌,心役于名缰利锁,丧失气节,自然也会失去底气。因此,保气节、增底气,必洁身自好。公道正派,自觉做到坚持真理不退步,面对矛盾不却步,把握原则不让步,无论何时何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襟怀坦荡,正义凛然,敢于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懈的斗争。如此,“任尔红尘翻滚,我自清风明月”,心有浩然之气,底气自从心生!
⑨总之,做人需要有底气。一个有底气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底气从哪里来?选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写在下面。(3分)
小题3:选文第⑦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选文第⑥、⑦、⑧段的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3分)
小题5:请为“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3分)
小题6:结合文意以及你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气”的看法。(3分)
答案

小题1:做人当有底气(或:做人需要有底气)(2分)
小题1:底气从高尚的人品中来;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底气从高度的自律中来。(3分)
小题1: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底气从高超的本领中来。(论证方法1分;有力地1分;论证了……1分)(3分)
小题1:第⑥、⑦、⑧段的内容分别对应第④段“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中的“良好品德”、“能力素质”和“严格自律”。(“分别对应”1分;“底气,实质是良好品德的表现,是能力素质的体现,是严格自律的彰显”1分;“良好品德”、“能力素质”和“严格自律”1分)(3分)
小题1:例如:鲁迅少年时,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督促自己抓紧时间学习。……(能证明观点的事例,就行2分;语言通顺1分;只写人名0分)(3分)
小题1:一个学生有没有底气,关键是看他有没有志向,有没有真才实学,而不是在生活、家庭出身等方面来攀比底气。要让自己有底气,就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方面刻苦努力,不断进步;品德方面时刻修炼,不断提升。(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
解析

小题1: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
小题1:阅读文本,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答案。
小题1: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要掌握,了解每一种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作答时学会结合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题1:从分别照应“良好品德”、“能力素质”和“严格自律”三个方面回答。
小题1:所举事例必须具有典型性,概括性,针对性,这是补充论据的三个特点。这样的事例才具有说服力。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满分17分)做人当有底气    (桑林峰)①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②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不可放弃的努力 (4分)
①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个实验: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隔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这是因为,大鱼失去了吃掉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有很多可以放弃的东西,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③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在大难大事上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几经挫折,很快就放弃了努力。
④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⑤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小题1:作者在第①段列举了一个实验,其用意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在欧洲旅行,每每看到火车里,乘客埋头在轻浅流动的阳光下阅读,都让人感叹真是一道风景。阅读让个人的视阈更加宽广,让社会更有文化韵味,让民族更具文化素养。这样的阅读,往往带来超越功利的精神愉悦。
②纯文学阅读就是这样带有精神愉悦的阅读。
③最近我在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小说让我沉浸在人的性格与命运、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好像每个人物都有阅读者自己的影子,让人迷茫又敬畏。感谢“茅奖”,使我在当今海量出版物中能知道这本书,并选来阅读。
④由此,让我思考,随着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学阅读的优势与空间究竟在哪里。与电子图书相比,纸质图书信息传播的功能渐次弱化,传统图书的优势将是“深度阅读”:纸张、个性化的印刷,让书带有作者、出版者、读者的气息,犹如我读刘震云,字里行间人物的孤独与悲凉,犹如深秋碧空里传来的隐约鸽哨,玉兰淡远的气息、黄栌斑驳的色彩。这样的阅读能够洗涤阅读者的精神。
⑤传统出版人与其在汹涌而来的数字化出版面前枉自叹息,不如倡导深度阅读,营造能够带来更多现实阅读语境的氛围。如“茅奖”、鲁迅文学奖,它们似乎在为我们筛选阅读精品——而喧嚣的评奖活动沉寂之后,如何引导国民进行纯文学的深入阅读,值得文化部门、作家、出版者思考。
⑥目前,我国国民少得可怜的年人均购书量中,绝大部分还是为了考试、为了职业、为了理财等实用性的阅读,与精神愉悦相关的纯文学离国民的阅读视野似乎越来越遥远。缺乏优雅愉悦的阅读,我们的精神相对于物质的丰富会显得愈加贫瘠。或许,当阅读成为国民习惯性的精神享受时,国民精神生活才能走向小康。
小题1:请用简要语言概括本文的论点。(2分)
答:                                                                           
小题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18分)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小题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3分)
小题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4分)
小题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小题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  (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感伤是一种情怀
田德政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的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画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作《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情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伤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的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小题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4分)
小题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4分)
小题3: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汇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4: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2分)
真正的感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 7分)
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①前不久,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到中山大学访问。面对记者的一系列提问,他“一问三不知”。因为这15年来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宇宙间寻找反物质。
②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位令人敬仰的科学家“一问三不知”,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然而,他的“不知道”却给我们留下一个珍贵的启示: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
③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这个标准似乎有点低。但真正做得到、做得好的又有几人呢?
④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能离开地面,一辈子都没有结婚。他们幽默地说:“我们没有时间既照顾飞机,又照顾妻子,一生只能干好一件事。”
⑤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我国医学外科界公认的“宝刀”裘法祖等等,许多科学巨匠,无不倾其所有,毕其精力,“用心做好一件事”。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两个字:用心。
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志向远大、坚韧不拔,看名利淡如水,视事业重如山,扎扎实实干工作,默默无闻作贡献,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⑦如果,一个人一辈子能脚踏实地用心做好一件事,其实就是了不起的成功。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阅读文章④⑤段,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中国古代有一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觉得这与丁肇中的“一辈子用心做好一件事”矛盾吗?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