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读书不肯为人忙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读书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明代学者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独立人格和理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们。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读书求学需要独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做事创业亦是如此。
(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4月25日,有删改)
小题1:将⑥段划线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结合文章,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的作用是_________(3分)
小题3:根据文意,第③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小题4: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的观点。 (4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对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持不同的态度。
B.读书应当深入思考并大胆质疑,摒弃囫囵吞枣的学风和盲从的心态。
C.读书的目的已不再是获取知识,而是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D.不论读书还是做事创业,都需要独立思考,发掘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答案

小题1: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那就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2分)(结尾必须是句号,句号没写或写不清楚,扣1分)
小题2: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1分),引出“‘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2分,只答引出观点得1分)
小题3: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获得书本和实践中的思想。
小题4:引用论证(1分)举例论证(1分) (只写“引用”“举例”不得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2分)
小题5:C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去掉否定词,句子为“那就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
点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小题2:试题分析: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
点评:为了使议论文的论点更能被读者所接受,一般在文章中都要采用大量的论证方法。比如本文作者为了证明“‘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这一观点,引用了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来论证。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这几句话分析出意思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
点评:理解议论文中语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该语句所在段的观点。如理解第3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扣住“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这一观点来理解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为了论证“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这一观点,作者引用明代学者李贽的话以及列举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事例,有力的证明了这一观点。
点评:为了使议论文的论点更能被读者所接受,一般在文章中都要采用大量的论证方法。比如本文作者为了证明“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这一观点,引用了作者引用明代学者李贽的话以及列举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事例来论证。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第5段中“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这一句话,分析出C项答案是错误的。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选项的对与错,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来判断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读书不肯为人忙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传统文化须敬畏
①前不久,有两件事情引起格外关注。先是孔子、老子两位古人画像被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衣服品牌的“代言人”;再是韩国有人宣称孔子、西施、李时珍是韩国人。这两件事虽都有些可笑,却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hémù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③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固然,传统文化有不容回避的缺陷,有让人诟病的糟粕,它的封建专制思想,纲常名教和等级尊卑观念,它的保守拘泥,僵化固执,不善开拓,应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承担责任。但话说回来,世界上有哪个民族的文化是完美无缺、无懈可击的,又有哪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鞭挞、摧残得如此绝情?相反,我们恰恰到处可见人家对传统的爱惜与保护,包括一片街区、一栋楼宇、一所殿堂、一座故居,都尽可能保存其原有的风貌,尽可能给后人留下曾经的情感记忆。
④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致力于挖掘其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开头所讲的两件事情从另一个侧面表明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的所谓“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还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与教益呢?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也不可能赢得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
⑤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清理、挖掘、弘扬其中有价值的因素为现代化服务。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
⑥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小题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hémù(           )
小题2:作者在第①段提及这两件事情,除与第段④的阐述对应,并引发读者兴趣外,还有两个目的,一是                    ;二是                     。(6分)
小题3: 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4分)
小题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主要论述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
B.第③段主要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存在不容回避的缺陷和糟粕。
C.第④段主要论述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和推陈出新。
D.②③④从不同角度论述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与评价传统文化。
小题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的什么位置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学会转身
董建昌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那个孩子找到手表是因为他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
B.爱迪生的助手在测量灯泡容积时,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C.西点军校的校训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头脑简单就会把任何事情做好。
D.人们常常想不到用简单、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是因为不懂得坚持。
小题3:选文第1段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下面有关宋濂的事例能否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为什么?(4分)
事例:明代宋濂幼时家贫,努力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终于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0分)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
卢新宁
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
①上午好!谢谢你们叫我回家,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就像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是我那难以再回去的昨天”。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但我的先生和朋友都力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但他们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②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20多年的时光。那时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打酱油”;那时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迷失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
③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  的条件、更  的见识,更  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我唯一害怕的,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因此,在你们走向社会之际,我想说的只是,请看护好你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④我知道,与我们这一代相比,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国家的盛世集中在你们的大学时代,但社会的问题也凸显在你们的青春岁月。文学理论无法识别毒奶粉的成分,古典文献挡不住地沟油的泛滥。当利益成为唯一的价值时,很多人把信仰、理想、道德都当成交易的筹码。我很担心,“怀疑”会不会成为我们时代否定一切的“粉碎机”?我们会不会因为心灰意冷而随波逐流,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有一位清华毕业的同事,在学生时代就很敬重北大,他特认真地对我说:“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⑤20多年的社会生活给我的最大启示是:当许多同龄人都陷于时代的车轮下,那些能幸免的人,( )因为坚强,( )因为信仰。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
⑥这个世界会好吗?事在人为,未来中国的分量和质量,就在各位的手上。最后,我想将一位学者的话送给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⑦谢谢大家!
【卢新宁,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本文是她在北大中文系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文章有删改)】
小题1:依次填入第③段横线上的词语应是   (3分)
A.优越广博成熟B.成熟广博优越
C.优越成熟广博D.广博优越成熟
小题2:第⑤段括号中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3分)
A.虽然但是B.不仅更C.不是就是D.既又
小题3:第④段所说的“社会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指的是               。(3分)
小题4:作者认为“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是因为(1)      (2)      (6分)
小题5: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试比较下列两句的表达效果。(5分)
A.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B.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10分)
①试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并成就一番大事,什么最重要?才华?勤奋?人际脉络?都不是。是诚信。
②诚信,首先是重承诺,然后要讲诚实,守信用。——不仅对别人必须如此,对自己,亦应该如此。但太多时候,我们将对自己的诚信忽略掉了,或者说,我们对自己,完全没有诚信可言。理由很简单:因为无人知道。——无人知道,便可以“不讲诚信”。
③比如早晨的时候,你计划晚上要去看望一位朋友。但是一天工作结束,你有些累,于是便决定不去。你决定不去,因为你没有跟你的朋友谈及此事。就是说,既然没有对朋友做出口头承诺,也就没有恪守承诺的理由。但是,请注意,心里的承诺,也是承诺。你没有失信于朋友,但是你已经失信于自己。
④比如周一的时候,你计划周末去郊区爬山。但到了周末,或因为事情太忙,或因为你的懒惰,你突然不想去了,并将爬山的计划再一次延迟。爬山乃小事,但因为这件事,你将自己欺骗一次。你对自己失去诚信,可是你非常大度地原谅了自己。原谅自己的原因,只因为那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
⑤比如月初的时候,你计划在这个月读完一本书。但是你天天在忙,将读书的时间完全挤掉。或者,即使你不忙,你还有别的安排,比如喝酒、健身、打牌、会友,等等。到月底,那本书,仍然被翻在第一页。读书乃小事,但因为这件事,你对自己失去诚信。你对自己失去诚信,可是你并未发觉。
⑥比如年初的时候,你计划做成一件大事。这件事无人知道,这是你的秘密。可是,或因为工作和家庭的琐事,或因为事情的难度,你终没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不努力去做这件事情,不仅因为难度,更因为你内心的懒惰。你对自己失去诚信,你却并不以为然。只因为无人知道。
⑦我们常常会批评不讲诚信的人,但事实上,如果仔细回忆,你大约会发现,其实你就是一个不讲诚信的人。诚信是一种习惯,当你屡屡对自己失去诚信,那么,距离你对他人不讲诚信的那一天,也许就为时不远了。
⑧对自己讲诚信,不仅是对你的事业负责,更是对你的人品负责。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文章③~⑥段论证了文中的哪句话?③~⑥段对论证文章中心论点起了什么作用?(4分)
小题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杨震行为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
汉代官员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当时的昌邑令王密,是他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的。王密听说杨震经过此地,为报答当年杨震的提携之情,于是白天去谒见杨震,晚上则准备了白银十斤赠送给杨震。杨震对他说:“我们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完后,惭愧地离开。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是民生之基
①4月上旬,国家发改委通报显示,教育收费居去年全国价格举报之首。而在过去6年中,关于教育收费的举报有5年是居于首位的。群众反映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不执行“三限”政策违规收取择校费、赞助费;“一费制”外自立项目乱收费;以改制为名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乱收费。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可见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②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对于教育,我们既应着眼于国计,也应着眼于民生,多从民众的角度去考量。
③“人不可以无学”。今天,鲜有人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家庭是贫还是富,自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开始,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在孩子的教育上。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那一个个贫困学子的身影,激起的总是人们最朴素的情怀:求学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导引着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从孩子到成人这个时期,则是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也正因为如此,国家才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④就业是民生之本,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目前群众关心的一些大学生就业困难、每年新增劳动力就业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结构与发展模式存在偏差。只有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题,实现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
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无论是教育的机会公平,还是教育资源的配置公平,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费”、“赞助费”等乱收费问题,归根到底就是教育存在不公平。如果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搞“锦上添花”,强校愈强,弱校愈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等,必然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禁止教育乱收费就会“按下葫芦起了瓢”。古人云:“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今天,比这个“人才”概念包容更广的人力资源,已成为第一资源,比这个“教化”涵义更丰的教育,已是民心所系,民生之基。我们应该为此做出努力也应该有所作为。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文中第⑤段中划线词“锦上添花”是什么意思?
小题3: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有力论证了“教育于民于国之重要,是民生之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