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13分)成长和成功俞敏洪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13分)
成长和成功
俞敏洪
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而停止成长,则意味着一个人停止了对思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不再伸向天空,没有了触摸蓝天的渴望,就算活着,也没有了梦想和激情。
②很多人在看待人生时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更加看重成功,而常常忽略成长。成功是什么?按照世俗的定义,当一个人在社会上取得了财富、名誉和地位时,我们就说这个人成功了。但事实上,这一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成功不是得到了什么,而是一个人成长的自然结果。成功不是某种静态的东西,可以任人平白地“拿来”,因为凡是唾手可得的东西也极有可能随时失去;成功是一种成长,而成长源自一个人的内心,得到了就是永恒。人们在看待成功时,通常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看成功本身,而不去探索如何成功的路径。成功是怎么来的?是通过自身艰苦卓绝的努力得到的?还是通过权钱交易的阴谋得到的?如果一个人得到的财富、名誉和地位不是通过自身不断的完善和光明磊落的努力得到的,那他所谓的成功就是令人鄙视的,这种成功也和成长毫无关系。如果一个人的成功是和成长相连的,是通过不断努力而取得的,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成功会比较长久。
③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取得成功的加油站。如果一个人继承了一笔遗产、中了一份彩票,或者因为考试猜对题目而得到了一次高分,这不叫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它与成长无关,不可复制,存在极大的偶然性。试想,如果此人想要再继承一份遗产,再中一次彩票,或者再猜对一次题目,还会那么容易吗?但相反,如果一个人勤奋工作、努力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他的成功就是一路成长的必然结果,未来更多的成功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复制。所以,持续不断的成功必然和成长相关。当我们谈论一个人成功的故事时,其实就是在谈论他不断成长的过程。并非所有的成功人士都值得尊敬,除非他有一个令人感动的成长过程。
④现在的年轻人只追求成功,不追求成长,这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情。这就像造一所房子,只追求房子的高度,却不努力把地基夯实,房子到了一定的高度必然轰然倒塌。大学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时光,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探索真知、广交挚友,让美好的青春留下一路成长的轨迹是令人着迷的一件事情。同时,前途的迷茫、失恋的痛苦、人生的徘徊、现实的苦闷都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可惜,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他们选择用一种浅薄的方式——或打游戏或上网——来刻意回避自己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努力和痛苦。不过,任何逃避都只能是暂时的,现在的一时逃避通常意味着未来以成倍的努力和痛苦来偿还。我见过太多的人,由于在大学时不愿意主动成长,不追求知识,不丰富自己的心灵,不思考自己的人生,结果走上社会后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人,在社会的边缘游荡,不能融入社会,也不被社会所接纳。
⑤只追求成长,不追求成功,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就是通往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所谓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耕耘是不断的成长,收获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只向往结果,人生必然拔苗助长,最后枯萎而死。我们都见过飞舞的蝴蝶,在展翅飞翔的一刻,她是如此美丽,但请别忘了,在美丽的背后,她曾经有过毛毛虫笨拙的爬行、织丝成茧的辛劳、黑暗之中的等待,以及破茧化蝶的痛苦。
小题1:阅读全文,请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小题2:作者对“成长”和“成功”是怎样理解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小题3:试从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角度对文中第③段画线语句进行品析。(4分)
小题4:结合选文,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小题1:只追求成长,不追求成功,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必然结果——这才是通过成功的最正确的道路。
小题2:“成长”指一个人的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或一个人的思想更加丰富、心灵更加充实、能力不断增加、经验日益丰富、意志更加坚强、个性更加圆润。)“成功”是指一个人成长的必然结果。
小题3: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通过运气获得所谓的成功的例子和通过勤奋获得成功的例子,前后例子间形成正反对比,突出论证“成长是一个人不断取得成功的加油站”(或“持续不断的成功必然和成长相关”)的观点。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是在文尾处总结全文时归纳论点的,即最后一段第一句。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第一、二两段文字,抓住“成长,意味着……”“成功不是……而是……”两个关键句子概括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如果……”是作者的设例,是举例论证,“但相反”,从一前一后两种同不的情况来说明,是对比论证。从“所以”之后的句子中理解作者所要说明的道理。
小题4:
试题分析: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内容从“成长”与“成功”的关系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谈感想,表达自己对“成长”“成功”的理解。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13分)成长和成功俞敏洪①当我们说一个人成长了,通常意义上不是指他的身体长高了,或者年龄长大了,而是指他在精神和思想层面更加成熟了。成长,意味着一个】;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记得给别人留条路》一文,回答问题。(10分)
①看人生,自己走路非常关键。而给别人留条路,更会显得大度,彰显人心的敞亮,更能体味了人世间相互关照的温暖。
②我多次听人讲过一位菜贩子的故事。几年来,她始终坚持一条原则,就是“三八二十三”。不管遇到啥情况,她都会让利一分;有时还要为顾客在高高的秤上再添上一根菜,多放上一只土豆子,时间一久,争得了不少客源。之后,生意越做越大。人们不是看中一棵菜、一只土豆子,而是看中她大度的心和让利的境界,无形之中,给别人留了一条路,实际上也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③著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从搞收藏开始,就懂得让利的重要性。他很会砍价,但总是不会让别人无钱可赚。在与藏家商议合理的价格后,他总是再主动加些,使得藏家尽量多赚一些,慢慢地,他取得了信任,总是淘到别人淘不到的宝贝。给别人留条路,造就了好的人缘,成就了后来的大收藏家。
④人生拼打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方共赢的过程。你不可能一味地撑大口袋赚钱,让别人去喝西北风;你也不可能你只是一味地为人民服务、为他人谋利益,而让自己无利可图。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一直坚信,懂得让利,生意才会长久,买卖才会越做越大。给别人留条路,在对方获得利益的同时,刘永好自己也获得了既得利益。
⑤可是现实生活中,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情形,比比皆是。因为看着别人经营的项目能赚到更多的钱,于是绞尽脑汁上同样的项目,抢了别人应有的饭碗;为了自己的升迁,费尽心思,堵死别人的路;因为别人挡了路,于是挖空心思托关系,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些现象,堵了路,塞了心,没了情。当时自己看似得益,也许几年或 者几十年后别人的悲剧就会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⑥给别人留条路,是表现在说话上的留点话巴、留有余地,不把话说绝。为了将来的自己,不把事情做得太过分,让人戳着脊梁骨过活。
⑦给别人留条路,更多的时候,就是“三八二十三”的相互关照在运行,是让藏家多赚些的理论在延伸,是发展共赢的思路在进化。
⑧给别人留条路,是最现实的送人玫瑰,留有余香,更是自己深藏于心灵深处的的心安和踏实,由此持之以恒,才会实现人生的辉煌。(选自杂文网,有删改。  作者  修东)
小题1: 作者为 什么说“要给别人留条路”?阅读全文进行概括。(4分)
小题2: 文章第②~④段已经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第⑤段?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3: 结合文本,阅读下面材料,就如何正确理解“给别人留条路”,阐述你的观点。(3分)
2011年9月15日,著名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因无证驾驶豪车并参与肇事打人被收容教养一年。事发之时,因其尚未成年,有不少网民及知名人士纷纷发表言论,希望媒体和大众宽容他。不料,就在李天一被解除收容教养不到半年时间里,又因触犯刑法“二进宫”。 (选自2013年2月25日《京华时报》)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 14分)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衡
①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②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叙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或一篇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最高指示办,报上文章无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有艺术之美外,大都是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    )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    )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     )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③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消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述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的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小题1:请找出文章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2分)
答:     
小题2:结合上下文,第2段画线句子中的“种籽”指 ___________________,“枝干花叶”指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3:参照第2段开头有关散文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方格内应填写的词语依次是:           、            和           。(3分)
小题4:请写出第3段画线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2分)
小题5: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第2段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B.选文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D.选文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为文意图。
小题6:阅读选文后,结合你的写作实际,简要谈谈你悟到了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共12分)
(1)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可以放弃的,但万万不可轻言放弃的是:努力。
(2)你是否知道大鱼和小鱼的习性?大鱼喜欢吃小鱼,小鱼总是躲避大鱼。有人曾经用这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大鱼和一条小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大鱼要吃小鱼,飞快地向小鱼游去,可一次次都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过了一会儿工夫,大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小鱼那边游去。更有趣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大鱼也不再尝试去吃小鱼了!大鱼失掉了去吃小鱼的信心,放弃了努力。
(3)其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有时也会犯大鱼那样的错误。记得4分钟跑完1英里(1英里约等于1609.344米)的故事吧?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也曾喝过真正的老虎奶,但是都没实现目标。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人在4分钟内跑完一英里路程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骨骼结构不对头,肺活量不够大,风的阻力又太大。理由实在很多很多。
(4)然而,有一个人首先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纪录,证明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的断言都错了。这个人就是罗杰•班尼斯特。更令人惊叹的是,一马当先竟引来了万马奔腾。在此之后的一年里,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5)训练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人类的骨骼结构也没有大的改变,数十年前被认为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为什么今天变成了现实?是因为有人没有放弃努力,是因为有了榜样的力量。
(6)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路上,有时候障碍的确存在,甚至很多;但有时候障碍已经消失,或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我们克服,可我们还误认为障碍仍然存在,不可逾越。可以说,有好多障碍并不是存在于外界,而是存在于我们的心里。
(7)几乎每个胜利者,都曾经是个失败者。胜利者与失败者的重要区别是:胜利者屡败屡战,决不轻易放弃努力;失败者偶遇挫折,就很快放弃了努力。
(8)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道河,那道河叫放弃。
(9)在由失败通往胜利的征途上有座桥,那座桥叫努力。
小题1:(2)(4)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简要分析它们的论证角度有何不同?(2分)
小题2: 请你为本文再补充一个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例子,叙述要简明扼要。(3分)
小题3: 第七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4:生活中哪些事你没有“轻言放弃”,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8分)
说说“浅阅读”
吕宏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it-、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2:第③段加点词“其”指的是                    ,第④段加点词语“临时抱佛脚”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小题3:第⑤段列举美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强调传统式阅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小题4: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2分)    (    )
A.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百无一用非书生》,回答问题。(10分)
①常有人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大谬!
②君不见:蔺相如,书生也,完璧归赵,义折廉颇,谱就千古佳话;西汉张子房,书生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大汉三百年锦绣江山;蜀汉诸葛亮,书生也,怀五湖四海之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功成八阵图;北宋范仲淹,书生也,西陲守土,保疆卫国,令强寇丧胆;康有为、梁启超,书生也,奋发意气,公车上书,励志图存,戊戌变法。虽只百日,却给暮气沉沉的晚清带来了一线生机。
③“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读书人,以主宰国家命运的雄心壮志,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才伟略,以“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豪迈激情,让中国大地换了人间。
④意气书生,不为帝王唱颂歌,只为苍生伸正义,社会在他们的呼喊声中变革,历史在他们的手里改写,世界在他们的智慧推动中前进;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吟风弄月、舞文弄墨,本是看家本领;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更显超迈才情。悠悠华夏五千载,光辉灿烂的文明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由此可见,百无一用非书生!
⑤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书生的作用更是巨大!
⑥国家的竞争中,科技和知识的载体——书生们,理所当然地成为综合国力比拼中的决定因素!科教兴国,各行各业的书生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亿万书生正以一身所学,建设锦绣家邦,复兴伟大中华。
⑦百无一用的书生,指的是那些只知道“寻章摘句”的书呆子。真正的书生绝非“纸上之阅历多,世事之阅历少;笔墨之精神多,经济之精神少”的书呆子。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真俊杰!
③百无一用非书生,天生书生必有用!   (选自《格言·2013增刊》作者:孙亮 略有改动)
小题1:阅读文章①一④段,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3分)
小题2:请为第⑥段划线句补写一个具体的事实论据。(3分)
小题3:你怎样理解第⑦段中“寻章摘句”一词?(2分)
小题4:真正“有用”的书生具有怎样的精神?(用原文回答,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