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9分)①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9分)
①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而且喜欢它、拥抱它,与之终生为伴。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犹如书山中的宝玉。石可以铺路建楼,玉却更高一筹,能养人润人。故而,学不厌精,多多益善。
③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④要在精选。学如吃饭,饭有优劣。健康食品得健康,有“病”食品生疾瘤。正因如此,孔子提出“食不厌精”的命题,并一口气说出了七种“不食”之物,这不可食之物,也正似精神生活中不必学之书。【甲】书不仅有精粗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绝不可盛进碗里都当饭,拿起筷子尽去吃。不识货,就会错用功夫;读错书,就会玩物丧志。
⑤乐在精嚼。精嚼者,细嚼也。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再好的书,不精学,难有收获。相反,从容咀嚼,其味就长;反复研学,其见必出。【乙】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学习,倘若只眼中了了,心中匆匆,难免如捕风捉影,白忙活一场;反之,穷于一物,反复咀嚼,就会识见胜出,学一得十。
⑥至在精思。实践证明:精思,才能从无疑处有疑,从有疑处无疑,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精思,才会使人之良言如出我口,人之精理如出我心,既得从容之乐,又获精约之功;精思,才可辨大义而修体,察微言而提神,从而做事知要事功倍,做人知足人常乐。有言道: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可以说,没有精思,要“翻成悟”,不可能;缺乏深思,要“始有神”,难持久。人在世间行,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识“没字理”。“没字理”,要靠读“有字书”时的精思才有可能获得。【丙】实践证明:人学不难,难在精思。惟有精思,方知是非。
⑦有诗言: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学不厌精,即是也。可以肯定,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就能卓然可观。不仅眼能察天衢,而且耳能闻雷霆,从而思接千载有底气,视通万里有方向,做事识大体,做人见大义。
(选自: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作者张保振)
小题1:根据文意,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表明文章论点的句子。(2分)
小题2:分析文章④⑤⑥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3分)
小题3:下面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丙】哪处?为什么?(4分)
如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时,一连十几天,只学同一首曲子。师襄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又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直到最后,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感惊异,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使孔子对音乐的奥妙深得其味,以至于当他在齐国听奏《韶乐》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答:放在        处。理由:            
答案

小题1:学不厌精也。答出学不厌精及具体内容的肯定句子即可。如果只答具体内容不得分。
小题2:①首先④⑤⑥段分别阐述了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学不厌精”三个具体阶段,②内容上呈现递进关系,③与第③段在内容上形成照应关系。
小题3:乙处。(1分) 孔子向师襄学琴 从“学会曲调”到“学好技巧 ”,又从“领会意境”到“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 孔子对曲子反复咀嚼深得其味,(2分)从而证明“学不厌精,乐在精嚼”的观点。(1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联系下文第二段的内容,解释的是“学不厌精”的具体含义,故在横线处打“学不厌精”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要求学生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分析原因。④⑤⑥所写的内容是与第③段“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相对应的。还与第②段的内容相符的。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要对论点服务的特点,材料中孔子学琴如痴如迷,能够证明“乐在精嚼”。故放在乙处。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9分)①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8分)               时间“跑”哪去了
李明启
①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②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③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我不知道他们的时间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知道报纸曾有报道,在北大、清华做食堂炊事员和门卫保安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时间坚持读书,“偷”着听课。后来我在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的一篇文章《读书的艺术》中找到了相关的文字。文章说:“那些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到他那眼前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他只是跟几个朋友和相识在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原来如此!读书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兴趣,没形成习惯。
④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去发现那些未曾被眼睛看到的大美,去寻找那些未曾让心灵抵达的大善。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坦,文章却越来越单薄;环境越来越优越,表达却越来越苍白。究其原因,与我们不阅读、少阅读有直接关系,也与我们常常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有关联。
⑤对于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读书的人,不妨看看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潜心铸剑,“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第二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能读得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第三种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多少事,一切尽在灵心观照之中;第四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永无止境。读书读到最后,就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⑥读书需形成习惯,愿每个人做一颗“读书的种子”,催生自己的事业发芽、开花、结果。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
小题1:把文章的标题改为“时间用哪去了”好不好,为什么? (3分)
小题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分)
小题4:文章第④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5:第⑤段列举了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却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请你就其中的一种境界
举出一个前人读书的例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8分)                  
时间会把幸福还给你
包利民
①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东西被时间的长河所带走,就像那些生生灭灭的浪花,美丽着的都在不停地消逝。可是,时间也会回赠给我们许多美好,除了那些随波而来的希望和憧憬,便是那些远去的,回望,亦是美意盈怀。
②身处苦难之中,总会感叹命运,怨命运夺走了太多的幸福。可是再长久的痛苦,也终有过去之时。有时这成为我们走过艰难的精神力量,一切都会过去,再沉重的生活也不会拖累时间的脚步。感谢时间,总能把折磨我们的种种送远。更奇妙的是,当我们走过痛苦,再回头去望,那些曾经的挫折伤痕,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有人说,那是因为我们超越了痛苦而回头去欣赏痛苦,其实,被命运剥夺的幸福,都被寄存在时光里,在某个心静如云的时刻,给我们一份不期然的感动。
③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也真的有人潦倒到老,也真的有人终生不乐。是时间将他遗忘,还是他们的苦难超越了人生的长度?时间不会把任何一个人遗弃,之所以郁郁终生,是因为在风尘磨难中,有人让心里枯了希望的泉。有的人在世事风尘中,在挫折打击中,让心上起了厚厚的茧,于是淡了痛苦的感觉。那不是坚强,是麻木,一颗麻木没有希望的心,感受不到痛苦,同样也感受不到幸福。幸福一直在时光里,是我们的心把它拒之门外。
有的人会在痛苦之中找寻出幸福。而我们却常常嘲笑他们,笑他们心大,笑他们只会自我安慰。其实可笑的恰恰是我们,没有人愿意在痛苦中长久地挣扎沉沦。即使再黯淡的日子,也会有闪亮的时刻,让眼中充满色彩。抬头看云低头见花,只要心一直柔软如初,便会于身边发现让我们幸福的种种。哪怕只有点点滴滴,也能汇成清亮的溪流,浸润生命。如此,才能让心不疲惫,才能有力量走得更远。所以,有时,幸福并不一定全都存在于时间的彼岸,它或许就在我们低头的瞬间。
⑤所以不要放弃心里的希望,希望就如一片土壤,能生长出许多美好。也不必为今天的苦与痛而伤感失落,当时间走过,心灵的空地上便会开满花朵。所以,且把痛苦当成幸福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便会将生命丰盈得灿烂无比。
小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4分)
小题2:第③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其作用。(5分)
小题3:请给第④段划横线句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小题4:第⑤段连用两个“所以”是否累赘?请说说你的理由。(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18分)
慈悲的力量
车耳
⑴ 慈悲这个词应该出自宗教语言,慈指的是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指的是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所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进一步讲,慈悲心是形容人心肠善良态度慈和之意,俗话讲就是心肠好。慈悲的近义词有和善、慈爱、体恤和宽容,它的反义词则是冷酷和残忍。
⑵ 慈悲不完全和同情划等号,慈悲与同情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怜悯是同情,因为爱而怜悯是慈悲。
⑶ 古今中外,无论是谦谦君子还是江湖义气,无论是绅士风度还是骑士精神都是讲慈悲的。
⑷ 《三国演义》中,关羽率领精兵在狭窄的华容道截住了溃败的曹操,看到对手狼狈的样子,他想起自己落魄时被曹操收留在大营、奉为上宾以礼相待的往事,慈悲之心战胜了责任感,念旧的他就让出通道放走了曹操。事后,他敢作敢当回营负荆请罪。结果,宽厚的诸葛亮也以仁慈之心原谅他的过错。
⑸ 《九三年》中,雨果笔下那个百战百胜、身为富有领主的后代拥有爵位却效力于巴黎公社的革命者郭文,率兵前往西部省份旺岱向旧势力、自己的亲叔爷宣战。大获全胜的郭文在捕获叔爷后又将其放走了,自己为此上了断头台,以生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法国式“捉放曹”的原因是这位曾经残忍的叔爷甘愿冒着被俘的风险在熊熊大火中舍命救出了几个幼童。
⑹ 用雨果的话说就是:“在一个绝对正义的革命主义之上,有一个绝对正义的人道主义。”或许受到雨果大力渲染的人道主义精神所感染,几十年后在日内瓦,人类第一次以国际公约形式规定了交战双方不杀降,不虐俘,于是人类的慈悲和怜悯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相互敌对国家的集体首肯。
⑺ 所以,慈悲是最重要的绅士风度,慈悲是最重要的骑士精神。
⑻ 如果人人都讲慈悲,都有怜悯之心,社会就会安定,维稳就无需多少公共开支。如果人人不讲慈悲,社会就不能安定,无论花费多少公共开支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
⑼ 在厦门快速公交车上发生了一起自杀式纵火案,导致40多人丧生,加上伤者超过80多人,年近花甲的犯罪嫌疑人陈某也被当场烧死。在事后查获的遗书中,证实陈某因自感生活不如意,几十次向地方政府部门交涉社保问题无果,悲观厌世,进而泄愤纵火。
⑽ 事件发生两天后,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辆被炸毁的公交车,很像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大家都在同一辆车里,如果一个人绝望,那么所有的人都不安全。为此,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
⑾ 在这个吸引人的评论之后,网上没有太多对犯罪者的谩骂和教条式的说教,理性看待这个问题的评论占据了更多的版面,毕竟肇事者自己以生命相抵。我感受到了国人对这件事的思考。那就是不要漠视周围人的苦难,因为这是个在既无恐怖主义背景、生活环境又无恐怖主义的土壤下,一个失去希望的小人物绝命抗争的极端行为。我们如果将这个强大而繁荣世界的一部分、那怕仅仅是一点点分给他,也就不会将其逼到绝路。
⑿ 在“9·11”恐怖袭击那天,我在几百米外看着世贸大厦这座象征强大美国的大楼在滚滚浓烟中像积木般轰然倒地,深深感到意志坚定的绝望者能造成多大的破坏。之后,我多次来回进出这个国家,又亲身经历过美国国土安全部以反恐名义对边境检查的严格程度,但是其境内的恐怖袭击仍然频频发生。
⒀ 一个慈悲的社会能让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鞋穿,这样一来就没有光脚的,没有一无所有的人。按现在的语言说就是使改革开放的成果让社会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按照木桶原理来看,现在中国社会最大的短板就是贫富不均,我们一次分配造成的贫富差距,不能在二次分配时再扩大,只能将其缩小。共同富裕也是这个意思。
⒁ 公平和正义的缺失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短板。要让这块短板加长,领导人要亲力亲为,行政机构要秉公执法、不能不作为,财富要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整个社会都要学会变得慈悲,变得怜悯,变得有助人为乐的意愿。
⒂ 别让短板葬送我们自己,别让短板葬送这个原本美好的社会。(摘自《学习时报》2013年11月18日)
小题1:下列的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都是慈悲最重要的表现。
B.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折射出美国社会缺乏足够的慈悲。
C.几十年后在日内瓦,人类多次以国际公约形式规定了交战双方不杀降,不虐俘。
D.“慈悲的力量”的含义是:只要人人都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由此就会产生正能量,社会就会安定、和谐。
小题2:下列的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一个社会,只要花费巨大的公共开支,社会就能够维持稳定。
B.作者支持厦门的陈某在失去希望的情况下采取绝命抗争的极端行为。
C.慈悲与同情最大的区别可能是:因为恐惧而怜悯是慈悲,因为爱而怜悯是同情。
D.作者列举雨果作品《九三年》中的法国式“捉放曹”事件,目的在于阐述“绝对正义的人道主义在绝对正义的革命主义之上”的观点。
小题3: 请解释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一个慈悲的社会能让任何一个阶层的人都有鞋穿,这样一来就没有光脚的,没有一无所有的人。(2分)
②别让短板葬送我们自己,别让短板葬送这个原本美好的社会。(2分)
小题4: 选文第⑷⑸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5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4分)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毛遂自荐”的典故相比大家都比较熟悉,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③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④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唤醒心中的巨人,发现自己的才能,勇敢展示自己的风采,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选文有删改)
小题1: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12分)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需要仰视
陈鲁民
①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是需要仰视的。
②有一次在宁波看CBA决赛,是“八一”对“上海”,我突然童心萌发,想看看姚明到底有多高,就挤在运动员入口处等候。当姚明从我身旁经过时,我不由得仰起头来看他比我高两头还多!再看看那些采访他的记者,都得仰着脸和他说话,那种感觉估计不会太舒服。
③不过,有的人让我们仰视,并非与他的“海拔高度”有关。曾在北京参加过一次作家聚会,亮相的有不少国内大腕级作家,文坛泰斗级的人物,提起来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然而,让我最动情也最让我仰视的,却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这个钢铁汉子与病痛抗争了几十年,每星期都要去医院透析,每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可是他却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仍然生机勃勃地活着,仍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精品。
④作为一个文化人,我对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是十分仰慕的。鲁迅一生写下一千多万字的作品,“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汩汩不断的奶;张恨水一辈子发表了三千多万字的小说,靠着一枝“金不换”,让多少读者如痴如醉,神魂颠倒。什么才华横溢啊,文思泉涌啊,倚马可待啊,汪洋恣肆啊,还可以想出更多称赞他们文学才华与成就的美好词语,因而我仰视他们!
⑤也有的人,作品寥寥无几,可是却以其绝妙的语言,崇高的意境,浓郁的真情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人类的精神瑰宝。岳飞有《满江红》,于谦有《石灰吟》,林则徐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裴多菲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们都曾让我们激动不已,热血沸腾,灵魂得到净化,我仰视他们!
⑥仰视名人,是很多人的自然习惯,他们也确有被仰视的理由。牛顿、康德、莎士比亚、马克思等等,因为在各自领域的开创性的伟大业绩,已被人们仰视几百年了。就说今天,袁隆平、王选被无数科技工作者仰视,成龙、周润发被成千上万铁杆影迷仰视刘翔、姚明为众多体育迷所仰视,他们以近乎完美的表现,以超群绝伦的成就,证明着自己的出类拔萃。被人仰视,他们完全当之无愧。
⑦仰视有钱人,即那些靠勤劳致富的人,那些靠智慧与拼搏发财的人,也是人们的正常感情取向。远的有比尔·盖茨,近的有李嘉诚、霍英东,身边的还有张朝阳、丁磊他们大都白手起家,奋斗多年,最后大获成功。而且还慷慨解囊,捐赠慈善事业,动辄就是数亿、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他们也非常值得仰视。
⑧如果一个普通人也被仰视,那他一定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人,无儿无女,默默无闻,生活十分俭朴,有时候还外出捡些废品来补贴生活。可是,谁也想不到,他竟然依靠自己微薄的退休金,前后资助了十几个大学生。这件事在小区传开后,他和往常没任何变化,可是,每当我看到他那已经驼背的身影时,总觉着高大得需要仰视。报纸上登过一个消息,一个六十多岁的乞丐,捡到一个钱包,里边有上千元现金,还有身份证、工作证。他等了一天没等到失主,就饿着肚子把钱包送到了派出所。他们虽然平凡,但其人格之高尚,同样也是需要仰视的。《菜根谭》里那句“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卿相”,说的分明就是他们呀!
⑨我仰视那些伟人、巨人、名人,也仰视那些善人、好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删改)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小题2:第③段中史铁生被仰视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小题3: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4:请简述第⑧段的论证思路。(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