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19分)诚实是一块画布鲍尔基·原野①没有人拒绝才华。②一个人拥有才华,却郁郁不得施展,除去环境与机遇等方面的原因,也许在品格上出了问题。品格并不能用好与坏这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19分)
诚实是一块画布
鲍尔基·原野
①没有人拒绝才华。
②一个人拥有才华,却郁郁不得施展,除去环境与机遇等方面的原因,也许在品格上出了问题。品格并不能用好与坏这种两极的看法来衡量,意志力、忍耐力、协调能力、眼界等都是品格的外在表现。它与道德有关,与知识也有关,更多时候服从于天性。天性与磨练决定着品格。
③一个温和的好人,不一定是一个卓越的人,譬如不一定能在担当大局时忍辱负重。但一个战场上的指挥官,则必须坚定、沉着、顽强。此时,是品格而不是才华指引她走出困境。
④品格是道德所滋养的花朵。
⑤大难当头,所有的生路都在善的路标上。对天地与他人的悲悯,使无数的人走向了光明。曼德拉在狱中漫漫27年,能够支持他活下来的,是对祖国对民族的热望。这种热望给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无人能够摧垮。
⑥道德的泉水会在最高的地方催生才华。有人说“文人无行”。文人不乏才华,但无行的文人其才华显然还不够耀眼。正如雪莲在山顶开放,绝世的才华只有善良能够催生。鲁迅最伟大的作品字字交织着民族——一个苦难的、濒死的母亲——的命运                                                        ——                                       
⑦因此,仁慈、纯洁、诚实是人生之树的土壤,决定着这一棵树的高大与粗壮。知识可以从外界索取,谈吐与礼仪可以后天获得,但诚实与仁爱,除了内心,我们要到那里获取?
⑧诚实是一块画布,正如品格是构图,才华是颜料,她是一幅精美制作的底衬。当人们只注意到画面的五彩缤纷时,会忘掉背景以及画布。但没有画布——朴素而平凡的的亚麻布,就使所有的色彩失去了依托。
⑨即使在今天,人们求知若渴、求贤若渴,但竞争到最后,仍然是心灵的较量。越是才华横溢,别人越是疑心他的才华背后是否有端正的心术。然而,即使缺少才华,仁慈、纯洁与诚实仍然会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
⑩并非所有的人都需要过人的才华,但所有的人都应当看重诚实。
小题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以“诚实是一块画布”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说说“道德的泉水会在最高的地方催生才华”中“最高的地方”指的是什么?(2分)
小题3:“大难当头,所有的生路都在善的路标上。”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小题4:第⑥段画曲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上下文,请在横线上再为其补充一个论据。(5分)
小题5:有人说:“当今社会,人才竞争激烈,只有拥有个人才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仁慈、纯洁、诚实的人常常吃亏。”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

小题1:诚实是人生之本(2分。意思对即可,写结尾段给1分)作用:(1)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含蓄,激发读者兴趣;(2)这个标题暗示中心论点,诚实是做人的基础,没有它,人生就失去了依托,从而突出了诚实的重要性。 
小题2:善良
小题3:面对厄运与灾难,善良能指引人走出困境,找到生存的路。
小题4:举例论证 (2分) 示例:托尔斯泰的煌煌巨制,处处透着俄罗斯大地的呼吸。(3分)
小题5:(5分)观点正确,言之有据,说理充分,语句通顺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一般情况下,论点就是题目,或隐含在第一段中或在最后一段中。本文的论点就和题目相关。题目的好处,从修辞的角度,激发读者兴趣的角度回答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联系上文“所有的生路都在善的路标上”可知最高点是 “善”。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生路”“善的路标”。也就是说,善良可以引导人们走出困境,找到出路。
小题4:
试题分析: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本句就是摆事实,即举例论证。所举事例不唯一,但是必须能证明观点。
小题5:
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观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然后结合文段中的内容阐述,言之成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19分)诚实是一块画布鲍尔基·原野①没有人拒绝才华。②一个人拥有才华,却郁郁不得施展,除去环境与机遇等方面的原因,也许在品格上出了问题。品格并不能用好与坏这种】;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8分)
①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好读书还必须会读书,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古今中外很多学者用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   
②“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③“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积累知识、练习写作。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在大量阅读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动笔不断,一部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④“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给后人留下绮丽的精神瑰宝。金圣叹精于批注,他在读书时将精辟的见解写在字里行间、书眉页脚,对后人阅读原著有莫大的帮助。他在读《水浒传》时所写的批注入情入理,深刻而独到,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那些绛色的批文虽隐于原文旁侧,却犹如缀在锦缎上的红宝石,熠熠生辉!还有朱熹批注的《大学》、《诗经》,毛氏批注的《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的《红楼梦》,无不给后世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财富,成为了我们精神的食粮,智慧的营养。   
⑤然而,“动笔墨”也不能随心所欲。它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在认真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尊重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做定期反思,总结修正。这样才能真正吸收作品精髓,丰富自己的内涵,提高修养,增长才干。   
⑥总之,“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建造自己学业大厦的良方,它能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书中的真谛,让书香飘得更远。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读书是获得学问的重要途径”中的“重要”,强调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较主要的途径,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点。
B.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说服力强。
C.②③④段可以调换顺序,因为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明显的主次、先后之分。
D.第⑥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点明中心,深化论点,发出号召。
小题2: “动笔墨读书”有三大好处:(1)                                  ;(2)       
;(3)                                      。(3分)
小题3: 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共11分)
讲理与讲礼
李敖   
中国民族对“讲礼”很拿手,对“讲理”却不在行。   
“礼”在古典解释里,虽然也有“理”的意味,但是两者你东我西,愈分愈远。“礼”变成人与人“交接会通之道”,变成仪规,变成俗套,甚至变成虚情假意。在这种方向的演变下,“礼”在许多点上,就跟“理”发生冲突。冲突的原因在“礼”是讲谁大谁小的;“理”却是讲谁对谁错的。讲谁大谁小,就没有是非可言,一切都是听凭摆布,一切都和稀泥,这就叫“礼之用,和为贵”。   
在“礼之用,和为贵”路线上发展的民族,一切都要“以礼自防”。除非特立独行之士,谁也不敢“无礼”。晋朝阮籍的嫂子回娘家,要出发了,阮籍来送行。照中国礼法,小叔子跟嫂子不打交道的,“叔”字的本义是“俶”字,古书里说:“叔,俶也,见嫂俶然却退也。”就是说,“叔”乃是“一见大嫂就向后转”的意思。礼法这种规定,阮籍就不以为然,他给嫂子送行,别人说闲话,他白眼一翻,骂道:“礼岂为我设邪?”(礼是给你们凡夫俗子订的,难道是为我订的吗?)
在阮籍眼中,给嫂子送行才是真正的礼貌,才是真正的合礼合理,“礼”在合理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无理。
在到处“讲礼”的传统中,中国民族的“讲理”训练很薄弱,最有代表性的是孟夫子。孟夫子证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他完全不想想,如果主张人性恶的人出来,也宣称“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他凭什么说水只为他的理论流,不为别人理论流。
在中国式的“讲理”中,最多孟夫子这种“理不直气壮”的角色,用这种态度讲谁对谁错,没有真理,只有无理取闹。这种人不适合讲理,而适合打架,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这才叫“礼尚往来”呢
(选自《昨日以前的阳光》)
小题1:通读全文,请分条列举中国民族对“讲礼”很拿手的具体表现。(3分)
小题2:作者运用阮籍的例子,意在阐述怎样的观点?(2分)
小题3: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作者引用他的名言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这种人不适合讲理,而适合打架,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这才叫“礼尚往来”呢!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4分)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②真正有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③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有删改)                           
小题1:文段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小题2:结合文意,说说“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的含义。(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5分)
阅读李静美的《恩惠的倒钩》,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什么叫过错?任何东西只要一过头,也就错了。
②感恩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恰似一碗味道纯正的高汤,但添油加醋一过分,便原味尽失,出现了令人作呕的怪味。某学校可能是感恩的文章写多了,父母之恩、老师之恩、朋友之恩、自然之恩等等似乎出不了新意,便转向感谢遗弃自己的人、欺骗自己的人、鞭打自己的人、伤害自己的人乃至自己的敌人,于是,感恩便成了神话中的“统仙袋”,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没有好坏、没有是非、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没有敌友,不管犯什么罪的人,都可以找到向他感恩的理由,就像文革时期的全面武斗的理由一样:好人打好人是好事,因为不打不相识:好人打坏人活该,因为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坏人打好人光荣,因为被敌人反对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如此感恩下去,不但日本人应当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恐怕也要向靖国神社磕头了。
③另外,感恩本是人们发自心底的自发性行为,它是以施受双方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谦让为前提的,如果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对受恩者的道德要求;那么,“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便是施恩者的道德标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把感恩当着施受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加以强制,便变成了交易。报载:湖北省襄樊总工会取消了5名贫困大学生的受助资格,理由是他们不懂得感恩,受助一年多,没有给援助者写过一封信、打个一个电话。这样的活动,不得不让人忧虑:在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资格的同时,也取消了中国孝义文化的精髓。对施善者来说,善有真假之分,“善而急人知,善虚即为恶意”,如果捐助的目的,只是为自己扬名立万,这不是真善,而是奸商,因为商品广告费要比善款昂贵得多;对受助者来说,感恩的方式也有多种多样,有的见诸于语言,有的见证于行动,说感恩的未必会感恩,不说感恩的也未必不懂感恩。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大恩不言谢”之说,如果每一种善行,都要求受助者以规定的形式来进行回报,便如堂恩所说的那样:“每一种恩惠都有一枚倒钩,它将钩住吞食那份恩惠者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里就到哪里。”
④中国孝义文化博大精深,在这片礼义之邦的国土中,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每一个善行,但对施恩者的过度崇拜,往往会成为民权下跪的明证。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善行是称颂的理由,但不是依赖的路径。感恩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但带倒钩的恩惠却是需要我们共同警惕的。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小题2:第③段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5分)
失败是个未知数
①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②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进分数段,比赛取不上名次……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③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只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就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④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却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岔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的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再接再厉的路,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自己选择的是哪一条路。
⑤十九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见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自己从前的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⑥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一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余,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小题1:“失败是个未知数”中的“未知数”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分)
小题2: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