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核辐射,如何有效防护  ①最近发生在日本的9.0级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震惊全世界。那么,核泄漏对人有何影响?如何防护?  ②...
题目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核辐射,如何有效防护
  ①最近发生在日本的9.0级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震惊全世界。那么,核泄漏对人有何影响?如何防护?
  ②放射性物质是指能自然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一般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如钚、铀等。微量的放射性物质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只有较大剂量放射性物质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在同样剂量放射线作用下,胎儿危害最大,其次是儿童,再次是成人。【A】人体对放射线最为敏感的部位是造血、免疫、生殖器官和胃肠道等。
  ③一定剂量的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外周血细胞下降、感染、贫血和出血等表现;免疫功能低下,易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性功能低下,甚至不孕、不育等。【B】
  ④一定剂量的放射线对人体的危害除产生急性损伤效应外,还可能引起远期效应: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减少;骨髓中白细胞可呈成熟障碍甚至再生低下。骨髓和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增加;可引发白血病和其他类型恶性肿瘤如甲状腺癌、肺癌、乳腺癌、皮肤癌、恶性淋巴瘤等;可加速老化,毛发脱色或变白,皮肤弹性减弱;可能缩短寿命;可发生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C】
  ⑤核泄漏早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有:(1)隐蔽:在放射性污染物到达以前躲在室内,关闭门窗。必要时可用砖、土坯、沙袋将窗户加以屏蔽。(2)尽可能快速撤离:撤离的人群应是受照剂量较高、可能发生确定性损伤效应的较小人群。(3)必要的药物防护: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碘化钾片。
  ⑥核泄漏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主要有:(1)搬迁:即将人群从污染区迁移出去。(2)控制人员进入污染区。(3)控制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饮水。如必须食用沾染食物时,可用水洗或去掉被沾染的表层、削去果皮的方法去除蔬菜和水果表面的放射性污染物。(4)洗消建筑物、道路及工作场所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可进行清扫、水洗、覆盖或刮去表层等。
  ⑦核泄漏时个人防护措施有:(1)呼吸防护:可用防尘口罩,也可用手帕、纸巾、餐巾、衣服等捂住口、鼻。如果将口罩或其他防护材料浸湿,其防护放射性物质效果更佳。(2)体表防护:可用任何着装用品如帽、头巾、雨衣、手套和靴等,并可翻起衣领、围上围巾、扎紧袖口和裤脚等方法,可减少体表放射性物质的沾染。(3)洗消以除放射性物质沾染:皮肤除沾染的最好方法是淋浴,在没有淋浴的情况下,可用水洗身体裸露部位,如脸、手、颈部等,特别应注意有油泥的部位以及耳、鼻、眼周围,应进行彻底擦洗。(4)健康检查:一旦发现有异常放射性物质或上述不适症状,应尽快到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是________说明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选文内容,选出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   )
A.放射性物质是指能自然向外辐射射线,发出能量的物质。
B.人体对放射线最为敏感的部位是造血、免疫、生殖器官和脑部等。
C.隐蔽、尽可能快速撤离、必要的药物防护是核泄漏早期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
D.核泄漏早期,要将受照人群从污染区迁移出去。
3.句子“胎儿受照射后主要危害有:胎儿死亡率增加、器官形成障碍,出现死胎或畸形发育;新生儿死亡率增加;出现小头畸形、智力发育不全、生长发育迟缓和畸形儿几率增多等。”是从原文中摘取出来的,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判断该句放在(【A】、【B】、【C】)________处最合适。
4.选文的语言体现了说明文的特色,请举出一例,并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近年来,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多次出现问题,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有些人陷入恐慌。生活要幸福安康,安全防患意识不可缺。请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当你面对隐患或灾难时将采取哪些有效的防护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事理作比较在同样剂量放射线作用下,不同人群所受危害不同,胎儿所受危害最大。
2.C
3.B
4.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要求即可,例:“撤离的人群应是受照剂量较高、可能发生确定性损伤效应的较小人群”中的“可能”一词表示估计,用在此处表示不完全肯定的意思,可能发生确定性损伤效应,也可能没发生确定性损伤效应,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略”。答案不少于三条,能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核辐射,如何有效防护  ①最近发生在日本的9.0级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震惊全世界。那么,核泄漏对人有何影响?如何防护?  ②】;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超级病菌来了?
  ①2010年,随着对“百毒不侵”的超级病菌的诸多报道,疾病将终结人类的流言开始散播开来。
  ②超级病茵其实并不是一种细菌的名称,而是一类细菌的名称。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超级病茵的名单将越来越长。
  ③2010年,研究者发现携有一种特殊基因的数种细菌具有超级耐药性。这种基因能够在大多数细菌的DNA线粒体内存活,从而使细菌产生广泛的耐药性。因这种细菌最初是在前往印度新德里进行医疗旅行的整容者和外科手术者身上发现的,又被西方媒体称为新德里细菌。
  ④抗生素出现之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几乎提升了一倍。但是很快,人们开始滥用抗生素,病菌则通过基因突变的方式有了耐药性,以延续自己物种的生存。而服用不同种类抗生素的后果,就是会让一些病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直到最后有一种病菌对所有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超级病菌就诞生了。
  ⑤而所谓超级病菌,它的耐药性强,但致病性却一般。发现NDM-1基因的加的夫大学托尔曼博士曾对媒体表示,以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为例,我们所有人的体内都有大肠杆菌,有近半数的人携带肺炎克雷伯氏菌,但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这并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即使这些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是携带了NDM-1基因的超级病菌。(节选自《读者》2011年第2期,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出超级病菌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第④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超级病菌是怎样产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自然段中“这一类细菌的共性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强劲的耐药性”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四川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美酒不要加咖啡
云无心
  ①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邓丽君大概是一个永恒的传说。她的许多歌曲都曾经唱遍大街小巷,比如那首《美酒加咖啡》:“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我并没有醉……”
  ②不管是邓丽君还是这首歌的作者,大概都不会想到这首歌居然描述了一个科学事实:当把酒和咖啡一起喝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喝了“一杯又一杯”,却还是感觉“我并没有醉”。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却对“美酒加咖啡”的喝法亮出了红牌。
  ③在美国,酗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接近8万起。而在青年人中,把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是一种时髦,而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糖以及其他成分。2009年佛罗里达大学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的人,醉酒的发生率是单纯喝酒时的3倍,酒后驾车却是单纯喝酒时的4倍。而酒精导致的其他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
  ④为什么咖啡因会让人更容易喝醉呢?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供的解释是:在人们喝酒的时候,会根据一些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已经喝下的酒量,但是咖啡因会屏蔽掉这种感知能力,所以喝酒者会不知不觉喝下更多,于是“一杯又一杯”了。但是,咖啡因不会帮助体内酒精代谢,所以它只是欺骗你喝下更多,而不帮助解决喝下之后产生的问题。
  ⑤除了这种时髦的“混喝”外,还有许多厂家生产加了咖啡因的酒精饮料,含有5%~12%的酒精,以及相当含量的咖啡因。一般而言,厂家不会标出咖啡因的含量。这种饮料投入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从2002年到2008年,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品牌销售量增加了67倍,达到了8000多万升。而且前市场上大约有30个厂家生产此类产品。
  ⑥基于美国疾控中心公告中提到的原因,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有必要对这类饮料的安全性进行严肃审查。2010年11月13日,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发出公开信,说将会对这类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
  ⑦但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说,酒精是传统饮料,而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精华”,再加上深受群众欢迎,美国疾控中心的报告大概会受到公告的质疑。
  ⑧4天之后,四家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成了“出头鸟”。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他们发出了警告,正式指出它们加到酒精饮料中的咖啡因是“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要求他们在15天之内报告处理措施,否则就将通过法庭勒令他们停止销售。(选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加粗词“一般”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美味”的诱惑,请举一例,并就此例向有关部门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辽宁省中考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应对海洋石油污染
  2010年4月20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近海的一座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平台随后沉入墨西哥湾,其底部油井漏油不止,造成大面积原油污染。这场持续性石油泄漏,初步估计有4亿多升石油漏入海中。2010年7月16日,我国大连新港附近一条输油管道起火爆炸,造成附近海域至少50平方千米的海面被原油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一旦发生,如能采取有效措施,损失就会小得多。一般来说,处理海洋石油污染,先要用“拦油栅”将浮油阻隔起来,防止其扩散和漂流。然后,用各种物理方法把阻隔起来的石油尽量回收。对于剩下无法回收的部分再用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处理。
  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探索,现已初步解决了一些课题。希腊科学家1996年开始研究的清除海上石油污染新技术,现在已经开始投入使用。在发生海洋油污事故后,清污船向污染海域喷洒珠状磁性化学物质。每颗珠状物质能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6倍的石油或汽油,并可以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飘浮在海面。这时,清污船便可轻而易举地用网将其捞起。由于使用的清污材料是磁性物质颗粒,对海洋环境和水质均没有影响,从而为清除海洋石油和汽油污染开辟了新途径。
  在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过程中,解决油水合一的问题最为关键。近年来,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陆续开展了对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研究和技术创新。
  德国一个科研小组,日前破译了一种能吞噬石油的单细胞细菌的基因,利用这种细菌可解决海洋石油污染问题。这种细菌在没有油污的情况下虽能生存但不繁殖,一旦碰到油污,这种细菌就会急剧繁殖,快速吞噬油污。破译了这种单细胞细菌基因之后,有望在人工环境下让这种细菌繁殖,并把它们投放到海洋有石油污染的地方来清除污染。
  此外,俄罗斯研究人员尝试用农作物废料清污;比利时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利用液滴包裹石油的方法。虽然这些新方法目前还停留在实验阶段,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受到启罚和鼓舞。(选自《百科知识》2010年8月下,有删除)
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处理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有哪三种方法?第5段介绍的“细菌吞噬石油”属于哪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说说“在清除海洋石油污染的过程中,解决油水合一的问题最为关键。”一句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福建省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题型:江苏模拟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
我们身边的碳排放
衣:“快速时尚”导致浪费

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回答问题。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