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18分)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18分)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 ”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小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                                            。(4分)
小题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2分)
小题3:太阳帆有哪些特征?请用简要的话概括。(3分)
小题4:第⑥段的两句话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又是什么?(6分)
第一句用了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句用了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说明文语言讲究科学准确,本文第二段中有一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请问句中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太阳帆环保、无污染
小题1:指代“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
小题1:具有面积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全反射的特性。
小题1:列数字,作比较(1分);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一定面积的太阳帆在太阳光的正射下获得的推力及产生的加速度极其微小(2分)。
小题1:“大约”表估计,说明太阳光产生的压力是个约数,并未经过周密测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分)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太空中的绿色动力——太阳帆(18分)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3分)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恶化,科学家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小题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小题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3分)
小题3:第③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地震与海啸的关系》一文,完成小题。(10 分)
①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东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印尼气象部门随即发出海啸警报,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历史上环太平洋地区的大地震往往都能引发大小不一的海啸。因此每当这个地区出现地震时,各国气象部门都会对海面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以确定是否发布海啸警报。但地震是否一定引起海啸?地震震级越高海啸的破坏力也越大吗?
②海啸是一种具有极强破坏力的海浪。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有时浪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能量,它以极快的速度运动,冲上陆地后会造成巨大破坏。1960年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就冲击了整个太平洋。海啸通常由风暴潮、火山喷发、水下坍塌滑坡和海底地震等引发。其中,海底地震是海啸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历史记录显示,特大海啸基本上都是海底地震所引起的。
③大多数海底地震发生在太平洋边缘地带,称为“亚延地带”。海底地震发生后,使边缘地带出现裂缝。这时部分海底会突然上升或下降。海水会发生严重颠簸,犹如往水中抛入一块石头一样会产生“圆形波纹”,故而引发海啸。
④此外,地震海啸的产生还会受海底地震震源断层、震源区水深条件、震级、震源深度等条件影响。比如,震源位于深水区比浅水区更易产生海啸。当震源断层表现为错动时,不会产生海啸,而如果震源断层表现为倾滑,就可能引起海啸。
⑤不过,海底地震未必一定就会引发大海啸。中国地震局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在1.5万次海底构造地震中,大约只有100次引起海啸。一些专家则认为,引发海啸的地震震级一般在里氏6.5级以上,震源深度在25公里以内。
⑥但即便是强烈地震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海啸。如2005年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8.5级强烈地震,就没有引发大海啸。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此次地震的震源比较深,所以虽然震级很强,但海底地表上下错动幅度可能也比较小,因此没有形成海啸。
⑦除了与地震震级等相关外,部分专家还表示,海啸的发生与全球气候变化也有关系。2004年的南亚大海啸发生后,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有关专家进行相关分析后指出,这场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大海啸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密切相关。
小题1:.选文第①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小题2:.第⑥段中画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哪两种?有什么表达作用? (4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归纳引起海啸发生的因素。(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化差异影响大脑运作
①塔夫斯大学心理学博士鲁尔向日本和美国的受试者展示了一组政治候选人的黑白照片,他让受试者根据四项特征将照片任务分类:控制力、成熟度、亲和力与可信度,然后把这些特征整合成两种特质:权力和亲切。美国学生压倒性地支持强有力的面孔,而日本学生则偏好亲切的脸庞。或许这并非巧合,被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受试者看上的人,在实际选举中也受到青睐,两者的结果极为吻合。
②当鲁尔让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时,另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出现了。他原本以为,美国人多半会使用大脑的分析区域,而日本人则多半使用情绪区域。然而,实际两个群体使用的是相同的大脑区域——杏仁核(产生情绪、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脑部组织)。杏仁核又称“蜥蜴脑”,人类在演化之初大脑就有杏仁核了。杏仁核有助于我们侦测危险,但它有一项更普遍的功能,就是对外在世界的任何事物提高专注力。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第②段中划线词“还”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小题3:“当鲁尔让受试者接受功能性磁振造影时,另一件令人费解的事出现了”,“费解的事”指的是什么事?(1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小题1:苏州园林中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布置各具有什么特点?(2分)
小题2:“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一句中“很少”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说明文苑】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
植物的预知之谜
①植物究竟具不具备预知“天灾人祸”的能力呢?虽说植物预知“人祸”的超能力大多在文学作品中能看到,现实中大多在文学作品中能看到,现实中却不多见;但植物预知“天灾”的本领却常见于报端,有相当多的科学家面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
②含羞草的特异功能。有人发现含羞草能预知地震的发生。含羞草的叶子排列整齐、对称,轻轻地触动一下它的叶尖,整个叶子都会迅速合起来,真像低眉顺目、含羞自持的少女一般。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片是白天打开,夜晚闭合。日出前30分钟舒展枝叶,日没30分钟后枝叶收拢,非常有规律。假如它一反常规:白天闭合,夜晚舒展,则表示大自然将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很可能是地震发生的前兆。有人观察到,如果周围60千米的范围内将要发生大地震,约40分钟前含羞草会发生行为改变,会在白天将叶子闭合起来。含羞草不仅能预知地震、台风、低气压的逼近,甚至包括雷雨的袭击、火山爆发等等,它都会发生变化。
③树木预知地震。一些树木也有奇异的超能力。1976年唐山发生7.8级大地震,在地震来临之前,蓟县穿芳峪一个地方的柳树在枝条尖部20厘米处出现枝枯叶黄的现象。人们发现,当树木出现重花(二次开花)、重果(二次结果)或者突然枯萎死亡等异常情况,那么很可能是地震将要发生了。科学家们观察到,地震发生前,许多植物的生物电位会发生变化。1983年5月26日,日本秋田发生7.6级地震。震前20小时左右,日本观测点上的合欢树生物电位开始激烈地上下波动;震前10小时,又平静下来,震前6小时,再次异常。地震之后,异常消失。除了合欢树以外,还有一些植物能产生与合欢树一样的生物电位变化,像桑树,女贞、凤凰木、漆树等等。
④植物预报天气。还有一些可以预报天气变化的植物,干旱、大雨、阴天、晴天都可以预报。广西忻城县马泗有一棵150岁的青岗树,人们可以根据它叶子的颜色变获知天气情况。一般在晴天,树叶呈深绿色;天降下雨时,树叶变成红色;雨后转晴,树叶又变成深绿色。还有一种叫作踌躇花的植物,如果盛开,则第二天准是大晴天;如果花显得“没精打采”,那么第二天很可能是坏天气。另外还有人观察到,如果玉米根长得结实,南瓜藤长得特别多,榧树叶特别茂盛,那么,这一年很可能有台风来袭。
⑤关于植物能预测天气灾害,环境异常变化的例子很多,有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的,离开这一条件,可能就发生不了。有的虽然出现了异常变化,单导致变化的原因或许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存在着复杂性,给科学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旦把植物预知大灾难的超能力之谜揭开,那必将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树立赶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
【链接材料】
(1)“虽然现在监测地震前兆的手段很多,但是想要准确预报地震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林善民告诉记者,根据多年记载发现每次震前一段时间内,发地震地区的植物都会大面积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地震专家也将观测植物作为预测地震的一种手段。
(2)唐菖蒲是茑尾科植物学家庭的著名花卉,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等国的环境学者们发现,唐菖蒲对空气污染特别敏感,当空气中氟化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叶片就会因吸收氟表现出伤斑、坏死等现象,向人们发出污染“报警”信号。此后,唐菖蒲被广泛用于环境生物学研究,人们称它为氟污染指示植物,是环境监测不下岗的“哨兵”。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围绕“植物的预知之谜”介绍了哪些内容?(3分)
小题2:.第②段中,“通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片式白天打开,夜晚闭合”一句中的“通常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写道:“一些树木也具有这样奇异的‘超能力’”一句中“超能力”指什么?(2分)
小题4:.第③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人们研究植物的预知之谜有何意义?(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