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沙漠里的水手姜钦峰鄱阳湖素有“候鸟天堂”的美誉,每年秋后,会有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不法盗猎分子却架起“天网”,“欢迎”这些远方...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沙漠里的水手
姜钦峰
鄱阳湖素有“候鸟天堂”的美誉,每年秋后,会有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不法盗猎分子却架起“天网”,“欢迎”这些远方的客人,把天堂变成地狱。假如没有这些阳光下的罪恶,也许黄先银仍可以过普通人的生活,每天看着大雁从头顶飞过。
黄先银的家紧邻鄱阳湖大堤。这个黑黑瘦瘦,年逾不惑的庄稼汉子,从小对鸟儿有着特殊感情。只要鸟儿从头顶飞过,他不用抬头,光听叫声,就知道是什么鸟。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湖区沼泽地竖起了一张张“天网”,有的绵延达数十公里,让他触目惊心。
一只天鹅在黑市上能卖到数干元,在暴利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不惜铤而走险。每年冬季来临之前,他们先用船把大网和竹竿运到鄱阳湖腹地,在空中架起“天网”,待枯水期来临,再去网上摘取猎物。每年冬季,天还没亮,黄先银就会被轰鸣的马达声吵醒,成群结队的摩托车,从他家门口呼啸而过,那是去湖区盗猎候鸟的队伍。他的心在滴血,却感到无能为力。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黄先银在湖区救下两只被困的白鹳。送到野生动物保护站时,白鹳已奄奄一息,由于伤势过重,最终死去。他亲眼目睹,一只白鹳在临死之前,两滴眼泪从眼角滑落,顺着嘴巴流淌下来,然后闭上了眼睛。这一幕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从此,他走上了义务护鸟之路,拆毁天网,解救候鸟。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他又开始向主管部门和媒体举报,呼吁社会力量保护候鸟。他的呼声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猖狂的盗猎分子不得不有所收敛。
然而,黄先银却因此遭到疯狂报复。他原来以养鸭为生,一夜之间,2000只鸭子忽然全部丢失,就连田里的水稻也被人铲平。有时,他独自进入湖区巡查,会莫名其妙遭人殴打。平静的生活被打乱,威胁和恐吓,反而让这个倔强的汉子横下一条心,发誓要跟他们斗到底。
这些年,为了保护候鸟,黄先银四面树敌,在村子里几乎没法立足。记者去黄先银家采访,发现他家的房子已经空了两年,妻子走了,儿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抚养。他几乎众叛亲离,邻居对他避而远之,老母亲骂他不务正业。
媒体上有许多关于黄先银的报道,他被誉为“孤胆英雄”“鄱阳湖斗士”。然而,在附近的多数村民眼里,他却是个不可理喻的另类分子。身边的熟人这么评价他:“他这个人就是一根筋,扳不过来,我们做事是为了生活,他做事是为了不生活。”我也曾扪心自问,假如自己处在那种境地,能否坚持到底?答案令我汗颜。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一路走来,我似乎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直到前不久,我在阿拉尔海遇到那名水手。
阿拉尔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曾经是世界第四大淡水湖。由于环境严重恶化,在短短几年内,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湖区彻底干涸,昔日碧波万顷的湖面,已变成沙漠。大大小小的船舶残骸,依然保持航行的姿态。这里成了船舶墓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旅游观光。我在那里参观,遇到一位老人,他年轻时在这片水域当水手。老人爱聊天,谈起当年的湖区盛况,浑浊的双眼立刻放射出异样的光芒。他张开双手向我们比划,“就在这里,以前能抓到这么大的鱼!”我说:“水都没了,您还守在这里干吗?”老人伤感地说:“你没做过水手,不会明白水手的心情,总有一天,鱼儿还会回来的。”
我时常想起老人的话,想起那张神情落寞的脸,忽然就理解了黄先银,他也是一名水手,一名沙漠中的水手。
(选自《读者》2011年第14期)
小题1:划线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2:第一自然段中的“天网”“欢迎”为什么要加引号?(3分)
小题3:黄先银目睹不法盗猎分子的行径,心里感受怎样?产生了怎样的想法?(3分)
小题4:黄先银的护鸟行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小题5:设想一下,当记者来到黄先银家采访,目睹黄先银家空空如也的景象时,记者将会提什么问题进行采访?黄先银将会怎么回答?(3分)
小题6:文章的结尾记叙了阿拉尔海水手的故事,这与本文有怎样的联系?(3分)
答案

小题1:启示下文将要记叙黄先银与不法盗猎分子作斗争的事实。
小题1: “天网”愿意指上天布下的罗网,现在特指国家的法律,“欢迎”诚心希望,乐意接受的意思,均为褒义词,在这里将“不法盗猎分子”的行为说成“天网”“欢迎”,实有讽刺意味,讽刺不法分子残忍捕***鄱阳湖候鸟的罪恶行径。
小题1:不法分子树起的“天网”让黄先银触目惊心,让他的心在滴血,却又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想到向主管部门和媒体举报,呼吁社会力量保护候鸟。
小题1:黄先银的护鸟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掀然大波,自己横遭报复,妻离子散,邻居避而远之,亲人骂他不务正业,朋友表示不理解,媒体却说他是“孤胆英雄”“鄱阳湖斗士”。
小题1:记者:为了保护候鸟,您弄得生活困顿,家不成家,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黄先银:鸟是一条命,我们也是一条命。为什么鸟的命就要人拿来换钱?我为什么要保护鸟,我也说不清楚,但我听惯了鸟叫声,看惯的鄱阳湖候鸟的飞行。
小题1:借阿拉尔海水手守望干涸湖区,伤感地盼望碧波万顷的湖面重现,来提示黄先银与不法盗猎分子作斗争的原因是:想信经过全社会的努力,不法盗猎分子终将消失,鄱阳湖湖区终将再度成为鸟的天堂。
解析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沙漠里的水手姜钦峰鄱阳湖素有“候鸟天堂”的美誉,每年秋后,会有大批候鸟来这里越冬。不法盗猎分子却架起“天网”,“欢迎”这些远方】;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3分)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敲响警钟
孙广勇
最近,素来高温炎热的沙特阿拉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在首都利雅得早晚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北部的拉夫哈、泰布克等地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7摄氏度,并出现了当地罕见的霜冻、降雪和树挂等现象。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也下了百年来的第一场雪。在全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左右的科威特,最低气温竟降到零下3摄氏度。
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1月2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指出,人类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尽管气候变化是逐步的、渐进的,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却可以是突然的、急剧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公共健康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人类社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所谓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与历史同期相比出现较少的小概率天气气候事件。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球变暖。尽管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但实际上全球变暖和局部严寒并不矛盾。全球变暖只是指全球气温呈总体上升趋势,并不排除局部地方发生严寒。
“暖冬”曾于2006年入冬后在世界上流行。在北美洲地区,隆冬气温堪比夏季:美国纽约到当年年底前片雪未下,最高气温达22摄氏度;加拿大历来被称为“冰与枫的国度”,但其北部特有的冬季风情日渐消失,以全球最长滑冰场而闻名的丽都河迟迟不结冰……在北半球本应最冷的季节,一些国家的路人却身着短袖,熊不冬眠,候鸟忘记迁徙,植物在冬天发芽,高山滑雪场无雪可滑。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反常的严寒和暖冬,还导致了夏季高温热浪,海平面上升、岛国消失,南北极地冰川消融。洪涝、大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对人类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胁。据统计,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1985-1994年间,全球平均每年受灾人口为1.74亿;而1995-2004年间,平均每年受灾人口增至2.54亿。全球气候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评估报告指出,人类若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估计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袭击,全球将有1亿多人陷入粮食不足的窘境;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北美地区受热浪侵袭的次数将增加3到8倍,北极海冰将减少35%。
极端天气频繁出现,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应该参加到保卫自然的战斗中,尽自己的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人民日报》 2008-02-01 )
小题1:请为“极端天气”下一个定义。(3分)
小题2:请分析文中划线词的意义及作用。(4分)
(1)……科威特,最低气温降到零下3摄氏度。
(2)海湾地区遭受了罕见的寒流袭击,与全球变暖之说似乎相悖。
小题3:根据文意,说说如果气温上升,会有哪些危害。(3分)
小题4:文章为了说明极端天气的频繁出现及危害,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说明文阅读(10 分)                          
香蕉吃多少
⑴有传言称香蕉富含膳食纤维和果糖,如果空腹吃香蕉的话就会拉肚子;而且由于香蕉富含钾,空腹食用对心脏功能差的人不好。到底如何呢?
⑵首先是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指的是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的植物细胞残存物,包括纤维素、果胶等。膳食纤维确实有软化大便、促进排便的作用,适当食用有益健康。但是香蕉在膳食纤维含量方面并无突出的表现,其含量仅1.2g/100g ,不仅低于同为水果的梨、蜜橘等,也远远低于大多数谷类、蔬菜,以及几乎所有常见菌菇类食品。
⑶膳食纤维不如人,那果糖效果如何呢?同样的,香蕉的果糖含量与其他食物相比并无特殊之处。即使香蕉的果糖含量高于平均,仍然不具备通便、甚至引起腹泻的能力。大多数食用香蕉后的腹泻往往是由于进食不洁食物引起,或仅仅是出于巧合。
⑷讽刺的是,香蕉不仅未必具有传说中的通便作用,相反是腹泻病人恢复期良好的营养补充品。香蕉质地柔软,易于消化,并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而又少含脂肪,非常适合为腹泻病人补充营养,促进疾病恢复;并且严重腹泻病人体内的钾离子大量从粪便中丢失,富含钾的香蕉可以帮助患者快速补充丢失的钾。
⑸既然香蕉富含钾,可以迅速补充腹泻病人体内丢失的钾离子,那么心脏病人吃香蕉会不会出现高钾而对心脏不利呢?正常人的血钾浓度维持在3.5~5.5mmol/L之间,血钾如果高于这个范围,无论是正常人还是心脏病人,都有可能发生致死性的心律失常,引起猝死。理论上仅需312mg的钾就能将血钾浓度从正常范围的4.5mmol/L提升到危险的6.5mmol/L,而香蕉的钾含量为256mg/100g,只要摄入122g的香蕉就能补足这312mg的钾。难道说香蕉真的吃不得?
⑹任何一个有过一口气吃掉一整串香蕉经历的人都可以挺起腰杆回答:不可能。相反,人体每天对钾的需要量约2000mg,人体内所含的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只有极少量存在于血浆中,对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发挥极大的作用。肾脏是人体最强大的废水处理厂,每天能够滤过33000mg的钾,因此理论上讲,健康人即使每天摄入三十几克钾(约合13吨香蕉)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其实,在高钾血症之前,你先要担心的是被撑死的问题。
⑺所以,只有对于那些肾脏或内分泌功能受损,不能正常排泄钾的人来说,严格限制钾的摄入量才是有必要的。
小题1:通读全文,概括香蕉的营养价值。(4分)
小题2:阅读第(2)节划线句子,说说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第(6)节“人体内所含的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的“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普通人的“节能帐”该怎么算》,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普通人的“节能账”该怎么算
①2007年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的大部分温度上升,超过90%的可能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②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大量使用煤和石油等燃料,排放过量二氧化碳。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加剧温室效应,令地球温度“节节上升”。
③科学家们预言,气温不断升高将在未来20年至90年间导致成千上万的人被洪水“逐出”家园,出现疾病流行、食物和饮用水缺乏等严重问题。
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计划于4月初发布的有关全球变暖的报告草案说,如果在几十年中,人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停留在一定水平,那么多数坏的影响都能避免。
⑤全球变暖的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浪费制造了大量不必要的温室气体。其实,普通人只要在生活中稍微加以注意,算上一笔“节能账”,就能节约不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
⑥比如,可以选择把空调室外机装在阴凉处或配以遮阳棚,运转效率就可以提升10%;冬天时,将空调温度调低2摄氏度,夏天调高2摄氏度,也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把家中的单层窗户换成双层从长远来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冬天时双层窗户能避免家中一半的热量散失出去。
⑦家中使用的白炽灯泡别小看,也会浪费不少能源。有调查显示,全世界有20%的电力消耗在照明上,其中40%的电力是老式白炽灯泡消耗掉的。
⑧在发光量相同的情况下,节能荧光灯不仅比白炽灯省电75%至80%,而且使用寿命更长。假如全球都换掉老式白炽灯泡,就可以通过节能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7亿吨。
⑨购买节能电器,同时尽量别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多使用电器上的开关按钮,直接关闭电器,而不要只用遥控器一关了事。因为如果电器处于待机模式,就要白白耗费40%的电量。
⑩喜欢驾车出行的朋友只要略微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也可以节约不少能源。例如,缩减开车次数,或是给轮胎打足气,别让发动机转速过高(即尽可能提前一刻换挡变速),及时清理车中杂物减轻车子载重等小措施,从而减少油耗。
⑾其实,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账”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比如重复使用购物袋,多选择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等等。全球变暖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的小行动也能改变世界的大气候。
小题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2:文章第⑥~⑩段列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章第①段中加点的词语“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小题4:第⑧段使用了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小题5:
作者认为,“只要有了算一笔‘节能帐’的心思,人们还可以从生活的细枝末节处找到更多节能的高招”。请联系日常生活,列举出2种文中没有提到的节能小点子。(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撒哈拉的变迁
“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在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             
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勇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者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脚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小题1:第1段末尾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
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小题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
(            )一一(             )一(              )一(沙漠)
小题3:第4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小题4: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启示。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向大自然的鸟巢派出了不少“间谍”,这是一些袖珍电子仪器,包括能自动录音的微型窃听器,与此同时,科学家又用望远镜或录像机仔细观察巢中鸟的一举一动,把叫声和活动对照起来研究,并用电子计算机处理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应用这些方法,弄清了不少“鸟语”的含义。
1977年英国巴思大学生物学家哈维博士别出心裁地设计制造了一枚“电子鸟蛋”。它可以测出鸟孵卵时的声音等多方面的情况。
鸟类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鸟语”的含义极为丰富,有寻找配偶的鸣唱,也有互相联络的歌声,还有报警、示威、恫吓敌害的叫声等等。
鸟类“语言”中也有“方言”、“土语”。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鸟类学家佛令博士发现,正像美国人讲英语、法国人讲法语一样,美国乌鸦的“语言”和法国乌鸦的“语言”也不相同。佛令斯用高质量的录音带,录下美国宾夕法尼亚地方乌鸦的报警声,然后设法放给当地乌鸦听,它们会立刻飞走。可是。放给法国的乌鸦听,它们却无动于衷。反过来,播放法国乌鸦的报警声,宾夕法尼亚乌鸦也没有反应。看来,它们彼此“语言”不通。除了报警,其他像求偶、召唤、觅食等“语言”,法国和宾夕法尼亚乌鸦的“词汇”也不相同。   
除乌鸦外,佛令斯在研究了海鸥以后,也发现有这种情况。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鸟类专家,对乌语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编成一本《鸟类语言学辞典》。他们统计了二三千种的“语言”。 
人类掌握了鸟语的秘密后,就有可能有目的地利用鸟语,定向地管理鸟类,使之为人类服务。在法国有人把乌鸦挣扎时的痛苦凄叫声用录音机录下。再拿到田间播放,临近的乌鸦听到这种声音就惊慌而逃。10天内,这群乌鸦再也不敢飞这个地方采。若用此法驱散群集飞机场的鸟类,避免飞机和它们相撞而失事,应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利用益鸟求偶或合群的召唤叫声的录音,可引来益鸟,使它们啄食害虫,保护森林和庄稼。      
小题1:本文可分三大部分,请在下面的序号内用“‖标出”。   
1    2    3    4    5    6    7    8   
小题2:第1段中,为了揭开鸟类语言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哪些事情?请简要作答。     
小题3:第6段画横线文字,说明了鸟类的什么特点?
小题4: 第8段中,运用了一个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    
小题5:请简要分析第4段中“极为”这个词语的表达作用。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