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分)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分)
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能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使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所需的热,足以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或是5立方厘米的花岗岩也升高1。当阳光强烈时,水把大量的热吸去,起到了降低气温的作用;当天气转冷后,水又把热陆续放出来,使气温不致降得太低。  
③地球上约有71%的面积遮盖着蓝色的衣裳,而在大陆上又有大约1/5的土地穿着黄色的衣裳。这是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它使那里的气温热时特别热,冷时特别冷。不是雪中送炭而是火上浇油,起着与海洋相反的作用。在沙漠中,昼夜温差常常达到好几十摄氏度。  
④黄色衣裳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一方面由于它本身吸收容纳热量的能力比水要差许多,同时也因为它不能像海洋那样经常把大量水蒸气输送到空中,使那里的空气保持比较潮湿的状态。  
                                  。它拦截阻挡着太阳射来的热,同时也阻挡地面的热向宇宙中散失,假使没有大气,被太阳照着的地方就太热,而晒不到的地方又太冷了。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其含量越多,吸热能力就越强,所以海洋上潮湿的空气比沙漠上干燥的空气更能吸热保暖,调节温度。
⑥在高山上,空气稀薄,水蒸气的含量也少,热量来的虽多,去得也快,到了一定程度,支出更超过了收入。那里常常终年被积雪所掩盖。  
⑦两极也是终年穿着白色衣裳的地区,那里因为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阳光是斜射的,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沿途被拦截阻挡掉的热就多,所以到达地面的热量少,因此两极的气候严寒。地面得到的热量已经少了,白色的衣裳更将这些热大量反射掉。刚落下的白净的雪能把射到地面的90%左右的热反射回去,这就使温度更低了。  
⑧包括两极和高山地区在内,地球上约有1/10的陆地终年穿着白色的衣裳。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穿上白衣裳的地区就更多了。这些白色的衣裳对地球上的气候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气象学家吕炯等已发现,北方海洋的结冰量和我国长江流域旱涝现象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至于那种面积广大的终年积雪的地区,更是冷空气的制造厂,广泛地影响着天气的变化。  
⑨能够使地球上冷暖干湿更加适合人类需要的,是绿色的衣裳。植物掩盖着地面,掩盖得最密的是森林,它对改善气候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惜的是,和我国辽阔的领土面积比较起来,森林面积显得太少了。  
⑩地球的衣裳和气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我们必须要使它穿得合适。这是有可能做到的,目前也正在做。修水库、扩大水田是为了使陆地上有更多的地区穿上蓝色的衣裳;黑化冰川,使白色衣裳变黑的工作也已开始了。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我们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
小题1:阅读全文,请拟一个能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2分)
                                                                                            
小题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选择一种,说说它的表达作用。(4分)
说明方法:                             
表达作用:                                                                
小题3:请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小题4: 文章第⑦段“阳光在大气中旅行的路线长”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旅行”而不用“经过”?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小题5: 文章第⑩段写道“还有更多的为大地剪裁衣裳、描龙绣凤的工作要进行,我们一定能使地球上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更好”,请你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仿照本段画曲线的句子,写下你可以为地球“裁剪衣裳,描龙绣凤”的行动。(写出两点即可)(4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列数字。列举了同样的热量,使水、空气、花岗岩温度均升高1摄氏度但不同体积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水能够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解释了海洋湖泊冬暖夏凉的原因。
小题1: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
小题1:“旅行”一词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阳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两极气候寒冷终年积雪的原因。而“经过”一词比较平淡,语言不够生动形象。
小题1: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文的说明内容是地球上的衣裳与气候的关系。所以,要为文章拟写一个标题,在这标题中必须突出说明的对象,比如:地球的多彩衣裳,知冷暖的地球彩衣,为地球穿上更舒适的彩衣,变幻多彩的地球。
点评:根据文章的内容拟写文章的标题,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说明内容是什么,然后根据说明内容来拟写文章的标题。
小题1:试题分析:为了突出地球上各种“衣裳”的特征,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比如:作比较。将1立方厘米的水升高1摄氏度所需热量,与3000立方厘米空气或5立方厘米花岗岩升高1摄氏度所需热量进行比较,突出了水能够吸收容纳的热量特别多,具体解释了海洋湖泊冬暖夏凉的原因。
点评: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以及作用是说明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第5段的主要内容为“大气对气候的调节作用”,而首句起到一个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可以填上“大气是调节地球体温的透明衣裳。
点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可以按以下的方法:(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小题1:试题分析:“旅行”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阳光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阳光到达南北极需要长途跋涉,经过很长的时间,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如“经过”语言就显得平淡多了。
点评:说明文以语言为标准,分为生动说明文和平实说明文,语言的生动与平实,关键在于文中是否运用一些描写性的语句或者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本句话中,“旅行”一词就是运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
小题1:试题分析: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有责任而且有义务为地球“裁剪衣裳,苗龙秀凤”。比如:植树造林、呵护一草一木就是在加紧织造绿色的衣裳;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就是在为地球披上更加清新透明的纱衣。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提的建议,只要合理,切实可行即可。如植树造林、低碳生活等。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5分)①地球有各式各样的衣裳,五颜六色,绚烂多彩,而且会随岁月的更替而改变。  ②蓝色的衣裳是海洋湖泊,冬天暖和,夏天凉爽。这是因为水所】;主要考察你对现代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题目。(20分)
囧、槑、燚
晋由
⑴网络,已成了语言的兴奋区。正是应了一句话: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网上语言常常灵光闪烁,生气淋漓,不时有惊人之笔——
⑵比如“囧”字,搁在两年以前,有几人能识得这个汉字?殊不知它倒是古已有之,属汉字中的元老辈。这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外面是窗框,里面是窗棂。它的本义是窗户透明,后来引申指明亮,读音为jiǒng。也许因为显得比较另类的缘故,这个字并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最终成了一个死字。在现代汉语作品中,几乎没有留下“囧”字的任何踪迹。
⑶令人惊讶的是,网民们就像考古工作者一样,从茫茫字海中,挖掘出了“囧”字。他们左看右看,发觉“囧”字颇似人的头像:四方脸,大嘴巴,中间一对眉毛,由上往下耷拉着,一副苦恼相。经过这样一番“看图识字”,“囧”字的新义油然而生:尴尬、郁闷、苦恼、伤心……一言以蔽之,囧者,窘也。北京奥运会上,美国射击运动员马修埃蒙斯一路领先,最后一枪竟打出个不可思议的4.4环,到手的金牌不翼而飞,记者称他为“最囧的人”。如今,这个“囧”字从网络走向平面媒体,据说已成了汉字中最“牛”的字,正风光着哩。
⑷如果说“囧”字是起死回生的话,那么“槑”字则是变废为宝。一般人见到“槑”字,难免会愣上一愣,其实它就是“梅花”的“梅”,是一个异体字,读音、意义和“梅”完全一样。清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另一种写法就是《病槑馆记》孔乙己懂得“回”字有四种写法,可是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徒增学习的负担和阅读的障碍而已。 1995年12月22日,文字改革部门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其中就包括“梅”字的两个异体字——“楳”和“槑”。可见,“槑”是文件明确规定的“停止使用”的废字。
⑸可网民们并没有对废字不屑一顾。他们寻寻觅觅,寻寻觅觅,终于邂逅这个“槑”字,并且发现了它的妙处:由两个“呆”字组成。“呆”就是傻呀,一个“呆”字已经够受,“槑”竟有两个“呆”字,呆上加呆,呆的平方,这不是傻到家了吗?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槑”字顿时身价百倍,东山再起。朋友打趣,可以用“槑”,“你别犯槑了”成了一句口头语;评价事物,可以用“槑”,“最槑的提问”“最槑的方案”之类随处可见。“槑”和“囧”一样交了好运,“一跤跌到青云里”。
⑹最近又有一个“燚”字,在网民中开始流传,大有风行之势。这显然又是一个冷字,但网民们自有办法化冷为热。在汉字中,一个“火”字,指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焰;两个火字的“炎”,指天气酷热,《水浒》中便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句子;三个火字的“焱”,读音为yàn,指炫目的火光,常用于人名;四个火字的“燚”,读音为yì,指热焰升腾的样子。火势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从中又引申人气高涨,事业兴隆的意思。从“火”到“炎”,从“炎”到“焱”,从“焱”到“燚”,火头越来越高,火势越来越旺,于是,网民便用“燚”来形容繁荣兴盛的景象。
⑺网民们勤于捕捉,善于联想,敢于出新,在主观上也许是玩文字游戏,客观上却激活了汉字的潜能,让古老的汉字焕发出了时尚色彩。关注汉语发展的人,理应关注网络语言生活。
小题1: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
小题2:选文第⑵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也许”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6分)
哪些字成为网民们捕捉的对象
网民们常用的激活汉字的方法
死字
B
A
变废为宝
冷字
C
小题4:选文第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现代汉语作品中,几乎没有留下“囧”字的任何踪迹。
B.“槑”字从网络走向平面媒体,据说已成为汉字中最“牛”的字。
C.网民们开始对废字不屑一顾,他们放弃寻觅。
D.作者认为网民们的语言联想是一种倒退,不利于汉语发展。
小题6:如果让你创新,你想创造一个什么网络词语?其新意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到了西周,“晕”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小题1:第①段是从哪两方面来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的?(2分)
                                                                                  
小题2:第⑥段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色彩是魔术师
①颜色会让人产生错觉。
②不同的颜色即使处于同一位置,带给人的距离感受也是不同的。像蓝色这种冷色调,总会给人相对较远的感觉,如果跟着一辆蓝色的车就更容易追尾;而像红色这样明亮的颜色,会时刻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像近在眼前。
③其实色彩也是有重量的,相同的两个箱子,会使人感觉黑色的那个格外重,而浅色的就稍微轻一些。这就不难解释,搬家时浅色的纸箱会让工人们觉得不那么重,黑色的保险柜则会让小偷第一眼感觉“太沉了,我搬不动”。
日本色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将两个人分别放入蓝色系和红色系墙壁的房间,然后让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在里面待上一个小时后再出来,结果发现红房间的人42分钟就出来了,而蓝房间的人70分钟后还没出来。可见,人的时间感受也会被周围的色彩所扰乱。
⑤美国著名的福特汽车公司也曾借助颜色来帮助提高生产效率,他们把车间原来带黑线条的深绿色重新油漆成浅蓝色和乳黄色,结果,工人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因为他们的疲劳感减轻了。
小题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题目“色彩是魔术师”的具体含义(2分)
答:                                                                                
小题2:第④段划线句子除了举例子,还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神奇的纳米纸》一文,完成题目。(12分)
①纳米纸实际上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泛指用纳米材料制作的纸,或者是采用纳米技术对纸张的某种性能进行改善而制造出来的纸张。
②“以后要捅破一张纸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句话说的是近来出现的高强度、超韧性纳米纸。这些纳米纸的共同特点是柔韧性极强,虽轻却具有超出钢铁的强度。
③2008年6月,瑞士科学家宣布成功研制出了一种高强度的纳米纸。该纸的发明人伯格伦德博士表示,这种纳米纸韧性极佳,很硬,是利用传统纸张中发现的生物材料——纤维素制作而成。机械测试显示,该纸的强度比普通纸整整高出200倍,达到了目前建筑用钢的水平。
④不要这就是目前世界上强度最高的纳米纸了。2008年10月,有报道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种神奇的纳米纸;它看上去像复写纸,比重是钢的1/10,强度却达到了钢的500倍。这种纸使用一种被称作“纳米碳管”的碳分子制成。这种神奇的纳米纸中的纳米碳管的直径仅有十几纳米,约为人头发直径五万分之一。
⑤除了上述的纤维素、纳米碳管纸外,2007年7月,英国《自然》杂志还报道了石墨微粒制成的纳米纸。这也是一种比钢铁还硬但极其柔韧的超级纸张。该种新型纸张由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制造成功。研究人员在经特殊处理过的水中将碳纳米膜氧化物微粒驱散,然后用滤膜过滤。他们发现,水能够使这种微粒在过滤器表面形成一种纸状薄层;该纳米纸比由碳纳米管制成的纸张还要强韧并能加工成各种尺寸。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纳米纸怕水,浸泡在水中会慢慢分解。
⑥既然这些纳米纸的重量很轻、韧性优越、强度又出奇得高,那么,它们自然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来看,防弹衣、太空服,还有汽车、飞机以及航天器的结构材料,都必将成为这种纳米纸的用武之地。  (节选自2012年第6期《趣味物理》)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纳米纸有那些神奇之处?(3分)
                                                                                
小题2:第③段中划线的“整整”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小题3: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4:第③——⑤段的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逃跑的火焰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的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⑨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⑾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⑿“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雪里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⒀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⒁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⒂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⒃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⒄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遇到的那团逃跑的或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⒅一团火焰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一张完整的皮。
⒆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本文写于1996年 因原文较长,有删改)
小题1:选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原野冬猎的故事,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请你阅读(3)---(15)段,参考下面的提示填空。(每空4字)(4分)
(1)情节的发展:_____________ →狐落马前→ __________→放狐奔逃
(2)感情的变化:非常惊奇→____________→心生同情→____________
小题2:选文第①段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则克台草原冬季的景象,对其作用试做分析(3分) ---------------------------------------------------------------
小题3: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3分)
--------------------------------------------------------------------
小题4: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第(4)、(5)、(11)(三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4分)
示例:第6段:作者以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为背景,把奔跑的红狐狸的尾巴比作随风曳动的火红烈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红狐在茫茫雪原上跃动达奔逃的绝美画面。
小题5: 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他写道——
有一年冬天
我遇到一个童话
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
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
……
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
从这些摘引的诗句和上面选文18、19两段文字的含义看,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