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子硕问于子墨子日:“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辨者谈辩...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子硕问于子墨子日:“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辨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选自《墨子·耕柱》)
1.找出“能实壤者实壤”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
说书者说书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为义孰为大务?”本文回答这个问题了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实”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填充。
2.讲书。  表演评书、评话、弹词等。
3.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认为,要干成一项大事,工作没有大小主次之分,只有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才能把这项事干好。(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考点
试题【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子硕问于子墨子日:“为义孰为大务?”子墨子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辨者谈辩】;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客谓梁王日:“惠子之言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日:“诺。”
  明日见,谓惠子日:“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日:“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日:弹之状何若?’应日:‘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日:“未谕也。” “于是更应日: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日:“可知矣。”惠子日:“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日‘无譬’,则不可矣。”曰: “善!”(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惠子之言也善   譬:_________
(2)王日:“未也。” 谕: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说话、作文方面谈谈你读过这个故事后所受到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词语。
身厚币以招贤者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孤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
③燕国殷富___________________
④燕王吊死孤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回答1—5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不枝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并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
1.以下4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加冠 若不出
B.故余愚 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请 夫孔子之圣
D.慕圣贤之道 曾其所不能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A.遇其叱咄_______________
B.不幸而在穷僻之_______________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_______________
D.若既不出_______________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组加粗词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 温而知新
B.战长勺 生忧患
C.登轼而望 莲出淤泥而不染
D.战则请 民弗
2.下列加粗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可以一战
B.肉食者
C.下其辙
D.牺牲玉帛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B.文章记述了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长勺之战”,并且详细地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
C.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D.最后一段的“彼竭我盈”体现了曹刿的作战思想。
4.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江西省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