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
答案
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共4分。怪、衣冠、何疾各1分,句意正确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时,要通假字、注意词类的活用和古今异义的翻译。怪,对……感到奇怪;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带好帽子;何疾,何,怎么;疾,快。来何疾也,是倒装句,即“来何疾也”,意思是“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参考译文: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签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冯谖返回如此迅速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邑,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有人在齐闵王面前毁谤孟尝君,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核心考点
试题【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读书,不求甚解
(2)每有意,便欣然忘食
(3)造饮辄尽,在必醉
(4)短褐穿结,箪瓢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介绍五柳先生的哪三大爱好?(可用原文回答)(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8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伏①念臣赋性②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③病在膏肓,命垂④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⑤,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⑥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自表后主》
( 注:《自表后主》是诸葛亮在临死前给刘禅的肺腑之言。
①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②赋性:天。③何期:谁料。④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⑤寰宇:天下。⑥屏黜:摒弃,排斥,这里指罢免。 )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
己爱民     (                     )④仰于官(                 )
小题2: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B.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C.咨臣以当世之事D.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②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译文:                                                                   
小题4: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4分)
答:       
小题5: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答出两点即可)(2分)
答:                                      
小题6: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臣,杜甫曾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形容诸葛亮对蜀国的尽心竭力,说明诸葛亮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教育后代时,诸葛亮也同样十分严格,他在临终前写给8岁的儿子诸葛瞻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有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为一个人须恬谈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成为许多人修身养性的案头名句!(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论语》十二章(节选)(13分)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乎                       (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                   (4)不矩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3:“吾日三省吾身”从                               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 品德的修养。(3分)
小题4: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搭配正确的是
A.《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B.《使至塞上》-王勃-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爱莲说》-周敦颐-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甲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非不深也   池:               ②又何焉   间:        
小题2: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七里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A.寡助B.天下顺C.肉食者谋D.小大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翻译:                              
小题4: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从甲段看,孟子认为“人和”达到极致,君主就能拥有“ ① ”(用原文回答)的有利局面;就乙段看,曹刿认为君主只有做到“ ② ”(用原文回答),才算得上尽忠职守,战争才有胜算。综合甲乙两段,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治国者必须 ③ (用自己的话回答)才能得天下。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