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12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文言文(12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小题1: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词语。(2分)
①楚人怜之 怜:          ②度已失期 度:            
③会天大雨 会:        ④卒中往往语 往往: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扶苏数谏故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陈胜、吴广谋曰当立者公子扶苏
C.项燕楚将贤能之用
D.楚人怜二世***
小题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直接原因,也有根本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答案

小题1:《史记》纪传体
小题2:怜惜 估计 正赶上 常常、到处
小题3:①正赶上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期限。②现在我们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宣称呼吁,肯定有许多人响应。
小题4:D
小题5:直接原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对《史记》的文体常识重点识记。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怜”不是“可怜”而是“怜惜”之意。“往往”是“常常,到处”之意。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时要注意第一句注意“度”是估计之意。第二句注意“唱”通“倡”倡导之意。
小题4:
试题分析:A项的以分别解释为:因为,用。B项中的乃分别解释为:于是,应该。C项中的为分别解释为:做、担任,“为”表示被动 ,被的意思。
小题5: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根据课下所学回答问题。用原文回答。
核心考点
试题【文言文(12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主要考察你对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15分)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又何焉(  )  ②小惠未(  )  ③小大之(  )  ④望其旗(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分)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分)
小题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请你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10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课文《陈涉世家》)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已失期                        乃丹帛曰
孤不德量力                    得鱼腹中
项燕楚将                    楚人怜
天下唱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陈胜估计到有失败的可能,但也以为“死国”很有价值,可见其不平凡。
B.“天下苦秦久矣”是陈涉、吴广发动起义得到响应的直接原因。
C.“丹书鱼腹”和“篝火狐鸣”都是陈涉、吴广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
D.司马迁将陈涉归入“世家”,可见其对陈涉功业的肯定,不以成败论英雄。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上使外将兵
(2)置人所罾鱼腹中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
出师表
诸葛亮
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⑵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⑶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⑸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先帝遗德   ⑵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⑶悉以
小题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小题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赏罚分明,奖赏“为忠善者” ,惩罚“作奸犯科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意在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臣远小人,使汉室兴隆。
D.作者所提的三条建议中,最主要的就是希望后主亲贤远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A】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B】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C】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D】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注释】①仪轨:礼法规矩   ②庶事:各种事务   ③物理:管理事务
小题1:文中“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这些句子的内容如果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可概括为:      。(2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坦诚待人,公正无私。
B.善行无论多么微小没有不奖赏的,恶行无论多么细小没有不抑制的。
C.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职守,对于造假的不屑于说他。
D.大概(是由于)临机应变、领兵的策略,不是他所擅长的吧。
小题3:结合文意,用你的话说说陈寿怎样评价诸葛亮?(4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张   仪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赵,乃遂入秦。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小题1:下列句中的“之”与“张仪于是之赵”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张仪之来也,B.以求通子之愿
C.无御之者D.辍耕之垄上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楚相怀疑张仪偷盗了玉璧并拷打他,张仪毫不在意,坚持游说诸侯。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苏秦为了保住“合从”的结果,想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
C.张仪求见苏秦,可苏秦却不以礼相待,并多次责备他,于是张仪愤而离去。
D.张仪认为自己是苏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想到秦国可能接受他的政治理论,
于是就到秦国去了。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已而楚相璧 亡:                 ② 掠数百 笞:    
③子不收也 足:                   ④ 独秦能赵 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2分)
                                                                                       
(2)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2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