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语文试题 > 古诗词的阅读与探究 > 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①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是_______,后两句所写的是_...
题目
题型:同步题难度:来源:
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是_______,后两句所写的是_______。(填“远景”或“近景”)
②诗中哪一句说明这首诗是写秋天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霜叶红于二月花”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突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远景  近景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比喻  突出了秋色中的春意。
核心考点
试题【赏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①这是一首写景小诗,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诗的前两句所写的是_______,后两句所写的是_】;主要考察你对古诗词的阅读与探究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问答。
1.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古诗答题。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解释划线词语。
北固山下 次:(   )
路青山下 客:(   )
乡书何处达 乡书:(   )
2.第二联“阔”、“悬”写出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读古诗答题。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
写的是静景。
2.五、六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是_________,直陈其事,非常质朴,“______”字统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所见景色:______________,采用了_________结合的手法,显示了_________。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_____________的气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虚景,从两个“_____”字可以看出,显示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后面与其代表的季节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夏)
C、柳桂九衢丝,花飘万家雪。(春)
D、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花香。(秋)

题型:同步题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