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生物试题 > 血液的主要成分和主要功能 > (5分)观察人血涂片,回答下列问题:(1)图5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其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____;若看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应调节____准焦螺旋。(2)操作时...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5分)观察人血涂片,回答下列问题:

(1)图5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其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____;若看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应调节____准焦螺旋。
(2)操作时发现镜头上沾有污物,要用____擦拭。
(3)所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标注的倍数分别是“5×”和“10×”,则看到的血细胞放大了____倍。
(4)若将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显微镜下有时会看到红细胞凝集的现象。因此,输血时应以输入____血为原则。
答案
(1)红细胞 细(2)擦镜纸(3)50(4)同型
解析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都小得多,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白细胞有多种,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数量少,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时,在低倍镜视野中数目最多的细胞是红细胞,正常男性每微升血液中平均约500万个,女性较少,平均约420万个,白细胞成人为(4.0-10.0)×个/L,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个/L.
在显微镜的使用时,应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2)由于显微镜是精密的放大仪器,对镜头的清晰度要求较高,所以擦拭显微镜的镜头时应该用专用的纸--擦镜纸,这样可以减少对镜头的损伤;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就是目镜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也就是说物体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用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标注的倍数分别是“5×”和“10×”,则看到的血细胞放了5×10,即50倍.
(4)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如果异血型者之间输血输得太快太多,输进来的凝集素来不及稀释,也可能引起凝集反应.因此,输血时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异血型者之间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不得已才采用.因此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输同型血.
故答案为:
(1)  红细胞; 细(2)擦镜纸(3)50(4)同型
考点:显微镜的使用,输血原理.
点评: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时考查的重点内容,平时多使用,多观察,多思考即能做好此类题.
核心考点
试题【(5分)观察人血涂片,回答下列问题:(1)图5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其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____;若看到的物像不够清晰,应调节____准焦螺旋。(2)操作时】;主要考察你对血液的主要成分和主要功能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在玉树地震中,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安危,从废墟中英勇救出了不少群众,和人民群众一起众志成城,共同抗战。用所学知识,判断人们在与困难对抗时所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A.医生抽血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
B.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不影响健康
C.医生对子弟兵做血液常规化验时,发现红细胞数偏低,判定此人某处有炎症
D.输血时,应以输同型血为根本原则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初一学生学习了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的知识。下面是他对相关知识的叙述,你认为哪一项是正确的?
A.动脉血是指在动脉血管中流动的血液
B.心脏四腔,且上下、左右都是相通的
C.一般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
D.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正确方向是: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从家兔体内抽取10ml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后,不正确的叙述是(   )
A.白细胞和血小板飘浮在血浆的上面B.血浆和血细胞的容积大约各占一半
C.血细胞部分绝大多数是红细胞D.上面的部分是血浆,下面的是血细胞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某病人在医院进行了葡萄糖静脉点滴后,感觉到了甜味。这是因为依次经过什么过程后,血液中的葡萄糖渗入到舌上的味蕾的缘故        (           )
A.体循环和肺循环B.体循环、肺循环、体循环
C.肺循环和体循环D.肺循环、体循环、肺循环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红细胞之所以能运输氧,是因为其内含血红蛋白。缺少血红蛋白可能使人患(        )
A.低血压病B.心脏病C.贫血症D.脑血管病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