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初中试题 > 化学试题 >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 > (7分)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1)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请从曲线...
题目
题型:不详难度:来源:
(7分)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图象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    (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的。
②曲线上M点表示                                    
③向烧杯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    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2)为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某小组进行了如图所
示的实验操作:

根据上图实验,甲同学认为:NaOH与稀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得出
这个结论的依据不科学,理由是                                                        
(3)为探究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他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编号为A、B、C、  
D、E的五只烧杯中各装入36.5g 溶质质量分数为5%、10%、15%、20%、25%的盐酸, 
再向上述五只烧杯中分别加入40g20% 的氢氧化钠溶液,最后测量其温度,数据记录如下:
烧杯编号
A
B
C
D
E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5%
10%
15%
20%
25%
反应后溶液温度(℃)
24℃
34℃
46℃
54℃
54℃
实验结论:影响中和反应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                                   
交流反思:反应后,烧杯内溶液pH最小的是           (填烧杯编号)。
答案
(1)①乙 ②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③无  2.9%
(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
(3)盐酸的浓度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E
解析

试题分析:①从图1图象可知,该反应开始时是碱性,随着另一种物质的加入溶液逐渐变为中性至酸性;所以反应应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盐酸。即进行该反应的实验操作是按照图2中的乙图所示进行的。
②曲线上M点对应的PH值为7,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③开始的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使无色酚酞变红。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可知:当加入的稀盐酸20 g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呈中性显无色。
根据题意可知,已知量为:氢氧化钠的质量;未知量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分数。
解题思路:可根据二者在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先求解出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根据反应可知,所得溶液的质量为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和稀盐酸溶液的质量的和。可进一步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具体解题过程为:
解:设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x
NaOH  +   HCl====NaCl+H2O
40                 58.5
20g×4.00%            x
40:58.5=(20g×4.00%):x
x=1.17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2.9%
(2)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时,也能放出热量,所以不能确认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热。
(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当盐酸的浓度越大的时,反应后溶液的温度越高;所以可说明盐酸的浓度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交流反思: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当盐酸的质量分数为20%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所得的D溶液为中性;ABC三溶液为碱性;E为酸;所以反应后,烧杯内溶液pH最小的是E。
核心考点
试题【(7分)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1)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请从曲线】;主要考察你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等知识点的理解。[详细]
举一反三
冶金工业中,常用一氧化碳与铁矿石反应来炼铁。现有 100 t含 Fe2O370%的赤铁矿石,计算可冶炼出多少吨含杂质 4% 的生铁?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7分)为测定某纯碱样品(含氢氧化钠杂质)中碳酸钠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取65g纯碱样品平均分为5份,分别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溶液,获得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
1
2
3
4
5
样品质量/g
13
13
13
13
13
加入盐酸质量/g
15
30
80
130
150
反应后物质质量/g
28
43
90.8
138.6
158.6
(1)13g样品完全反应时放出的气体的质量是     g。
(2)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13g样品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只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若向13g样品中持续不断的加入稀盐酸,请你画出加入稀盐酸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图。(在答题卡的坐标中作图)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我国青海湖采集的天然碱样品可表示为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最简整数比)。小红同学为测定其组成,称取该天然碱样品16.6g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1.碳酸钠比较稳定,加热时不分解 ;2. 2NaHCO3 Na2CO3 +CO2 ↑ +H2O
3.图中B处为两个单向阀:推注射器时A1关闭,A2处打开;拉注射器时,A1打开进空气,A2关闭。
实验步骤
实验时,组装好装置,实验前应先                       ,然后,实验步骤是:
① 反复推拉注射器   ② 称量E、F的质量   ③ 关闭弹簧夹,加热D处试管直到反
应不再进行  ④ 打开弹簧夹,再次反复缓缓推拉注射器   ⑤ 再次称量E、F的质量。
(二)问题探究:
(2) E中的药品为         ,E的作用是                        。C、F、G中装有碱石灰(生石灰与烧碱的固体混合物),则C的作用是          , F的作用是                       。写出 F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实验步骤②与③能否颠倒       (填“能”或“不能”)。若不进行步骤④的操作,则所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该操作中推注射器时缓缓的目的是                          ;若没有G装置,则碳酸氢钠的质量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下表是实验记录数据:
反应前
反应后
E的质量为100.0g
E的质量为102.25g
F的质量为50.0g
F的质量为51.1g
       则: ① 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② 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g
③ 该天然碱的化学式中a:b:c=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10分)某兴趣小组分别向80.00 g 10%的Na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不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加热蒸发,直到固体完全析出且没有任何变化后,再研细、烘干、称量;重复将固体烘干、称量,直至称得的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实验测得,向80.00 g10%的NaOH溶液中加入80.00 mL盐酸时,溶液恰好呈中性,其它测得的部分数据则如下表所示:

(1)加热蒸发所得溶液时需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其目的是:   
(2)向80.00 g 10%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的体积为100.00 mL时,最后所得固体的质量仍为11.70 g,其原因是:   
(3)列式求出向80.00 g 10%NaOH溶液中加入40.00 mL盐酸时,最后所得固体中NaCl的质量分数(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9分)医用二水合氯化钙可用于补钙、抗过敏和消炎等,以某碳酸钙样品(其中含少量Al3+、Fe3+等杂质)生产医用二水合氯化钙的工艺流程为: (已知二水合氯化钙在温度超过160°C时分解为氯化钙和水)

已知: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物沉淀及溶解时的pH为:
氢氧化物
Fe(OH)3
Al(OH)3
开始沉淀时的pH
2.3
4.0
开始溶解:7.8
完全沉淀时的pH
3.7
5.2
完全溶解:10.8
(1)在实验室进行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过滤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2)除杂操作是加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钙,调节溶液的pH使Al3+、Fe3+全部转化为沉淀,此时应该控制溶液的的pH(X)范围是                 ;滤渣A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                       
(3)酸化时加盐酸的主要目的为了                                            
(4)蒸发结晶时,必须控制温度低于160℃的原因是                            
(5)若所用碳酸钙样品12.5Kg,最后所得的产物中含氯化钙11.1Kg,则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最大为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3分)
题型:不详难度:| 查看答案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2-2019 超级试练试题库 All Rights Reserved.